查看原文
其他

剑川石宝山歌会有感(诗、图)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在歌会上尽情欢舞的丽江九河白族民众

(云南剑川石宝山庙宇别致,山色幽静,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名声远播。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山歌会是大理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万人对歌会,远近各地白族来对歌赛歌,尽兴而欢,因此,石宝山又有“白族歌城”之誉。)

 

山有神佛水有灵,
年年俚歌动山川。
月华火树不眠夜,
 白国儿女舞翩跹。1
灵韵风情出乡野,
满目华彩石宝山。
世路遥遥
悲欢

幸有歌魂在人间。
今日听歌我欲醉,
把酒临风唱剑川。

—— 

1、白国:古代大理又有白国之称。

               2007,9,9 于剑川

来参加歌会的兴高采烈的民众

 连续多次夺得石宝山歌会“歌后”桂冠的李宝妹和“歌王”姜宗德

各个村子白族妇女的歌舞都别有特点

白族妇女在跳祈丰年的歌舞

歌舞娱乐之余,美滋滋地在歌会会场摊点上吃上一碗剑川本地的凉粉,惬意无比!

远道来参加赛歌的乡村行吟歌手

歌会期间,白族民众还要朝拜宝相寺(又名石宝寺),因建筑险奇,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为明正统年间大理鹤庆土知府高伦所建,初为道观,后佛教兴盛,除玉皇阁外,寺中建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等佛教寺庙,成为一个佛、道合流的


 剑川石宝山及石宝山歌会简介

   剑川是大理白族自州治北部一个县,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石宝山,因其独特的石窟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石宝山石窟是南诏时代留下来的名胜古迹。石宝山石窟所在地风景清幽,怪石嶙峋。山上有一石钟寺。石钟寺建于群山怀抱之中,殿阁飞悬,循牙高喙,勾心斗角,掩映于苍松之间。寺前一巨石如倒扣的铜钟,此山故名石钟山。石窟依山就势,开凿于石钟山附近的悬崖绝壁之上,共16窟,造像139尊。布局严谨有序,绵延十里,有鬼斧神功之妙。                
 石窟的造像题材大部分是佛像,但其雕刻风格、人物造型与内地中原佛陀的造像有着完全的不同。它融进了白族本土文化的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沼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除了佛像外,有两个石窟雕刻着南沼王室的造像。一窟雕有南诏王的全家像。另一窟为"阁逻风议政图",或称为图逻凤出行图,表现了南记王的显赫威严。石窟背景为宫廷式殿堂,窟檐雕有三重连珠花纹。     
   在石窟群139躯造像中,第八窟正中雕刻着一个巨大的女性生殖器,白语口语称之为"阿央白"。阿央"意为姑娘,"白"为裂缝,全部意思为"婴儿出生处"。"阿央白"位于正中,雕刻在莲花宝座上,旁边有对联一副:"广集化生路;大开方便门。"石窟两侧有两座天王雕像和线刻的阿弥陀佛、毗卢佛等。此窟雕于大理国盛德四年,即公元1179年。显然,"阿央白"是古老的生殖崇拜的产物。"阿央白"出现在以佛像、王音像为主题的石窟群中,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剑川石宝山石窟闻名遐迩,它以特殊的历史价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而占有突出的地位。石窟雕刻年代为南诏至大理国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石宝山还有唐代的石钟寺,元代的宝相寺,明代的兴教寺,清代的海云居……文物古迹蔚然大观。              
  195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专程来石钟山考察,尔后欣然为剑川题字"文献名邦";1998年,金庸先生应邀前来大理观光,慕名专程前往石宝山游览,并挥毫题字"南天瑰宝"。

   石宝山歌会源于白族的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歌会。流行于剑川一带。时间在农历七月底,历时3天。相传2000多年前,有位年轻美丽的女歌手,在剑川石宝山连唱3天3夜动人歌曲后,倒在歌声中,被誉为"唱曲女神"。人们为纪念她而在此举行歌会。佛教传入剑川一带后,每年定期在石宝山进行佛教祭祀活动。节日期间,剑川、洱源、鹤庆、兰坪、丽江的白族人民会集于石宝山的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和金顶寺,以白族情歌为主进行对歌,对歌可长达几个昼夜。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寻找知心人。前来敬佛的作祭祀活动,祈求家人清吉平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