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乐于为人引路的古城老人(丽江古城忆旧)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丽江古城的老人们(杨福泉 摄于1999年)


   古城的老人是纳西古国一道诱人的暮秋风景,月升月落,星聚星散,他们在清静的古城度过了一个个渗透着酸甜苦辣的日子。


  古城像一张蛛网,小巷密布,曲径通幽,而网的中心是四方街。外地人不小心随着七拐八弯的小巷漫然走进古城幽深处,不多会就会使人目迷五径,宛如进入“八阵图”,忘路之远近,有时走来走去老走到同一个地方。小时我常常碰到在古城迷路的乡下人或来古城做生意的外乡人在向古城的人问路,按古城的传统习俗,大人们总是很耐心地给迷路者指点迷径,并常常亲自或叫自己的孩子引他(她)走到容易辨认的地方,四方街常常是一个古城人为陷入古城迷途的人引路的终点站,因为到了四方街,迷路者便会豁然开朗,如释重负。

  数十年过去,这儿时记忆很深的“迷径引路”一幕,却又在古城频频上演,而如今人们为之引路的,已很少是乡下人和外地小商贩。而是那些满怀好奇走进古城深处的“老内”和“老外”游客。

     

丽江古城老人,采自“丽江社区“网站


  有一次,我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见到一个穿着一身早时的中山装的纳西老人,与几个外国游客一起走着,用稍带纳西口音但还比较流利的英语应对自如地同他们说着话,一边指指点点地对他们介绍着古城的一些人和事。路上有几个当地人对他打招呼,他用纳西话对他们说,这几个洋人走迷了路,他要把他们带到四方街去。

  又有一次,我见到有个老太太领着一大群人人背着一个小包的外地学生仔在古城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走着,这个纳西老太太一路在絮絮叨叨自语般地边说边走,路上见到几个熟人,她便用纳西话告诉他们:“这些小孩来参观重点保护民居,三转两转就走不出古城了。”她要把他们带到四方街上去。

     

采自“丽江社区”网站


  1999年,我在家乡碰到在北京空政歌舞团工作的纳西族歌唱家孙少兰,她告诉我一件事,她的一个北京同事来丽江旅游,有一天在古城转悠来转悠去就走迷了路,向一个正在忙着卖鸡豆凉粉的纳西大妈问路。这个大妈先是非常热情连比带划地对她指引回到四方街的路线,如何左转弯,再右拐弯,然后走上那条称为“街尾”的热闹街道往前一直走等等。讲了一会,她拍拍自己的头,说,这样说你也记不住,来来来,我领你去吧。孙少兰的朋友不好意思地劝阻她,她连说不用客气不用客气,于是便丢下手头的活,便将她一直领到了四方街。这个朋友后来对孙少兰说,当时心里的那个感激和激动之情,真是没法说,她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个充满人情的古城,记住这个难忘的纳西老大妈。

      

杨福泉 摄于1999年


  在丽江古城,你常会碰到有的人身后带着一群或几个外地人从某条小巷里钻出来,来到四方街后,他(她)们不好意思地对客人的千恩万谢匆匆地说上几句话就又消失在古城的小巷里,这些不是旅行社的导游,而是那乐于为人指引迷径的古城人,就我所见到的而言,这些热心人中以古城老人居多。

      丽江古城的人,用一种自然、古老而淳厚的人情吸引着天南海北的陌生人,我想,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不应仅仅是指那些古老的建筑,而更应该是那尚存在于这些建筑群背后的纯朴的人情、世情,这充满人情的精神家园,才是这座古城的生命和灵魂。

 

杨福泉 摄于2000年


此文原载《云南日报》1999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