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山深峡里的文化宝藏—寻找“藏彝走廊”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图)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丽江市玉龙县大东乡大东巴和士诚绘的木牌画


   “藏彝走廊”山河壮丽,人文荟萃。众多民族的文化与自然环境互动共生,形成异彩纷呈、个性卓然的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奇观,构成中华民族文明充满奇情异彩的壮丽画卷。我们在这里撷取几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 民间口头传承文化

 

  “藏彝走廊”里以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居多,他们千百年来一代代口头传承下来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突出而绚丽多彩的构成部分。

 

    首先,由于这条走廊地带文化的封闭性和差异性特别突出,因此,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各种语言异常丰富,正如流传在这里的谚语所说的,“一条沟里一种话”、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如在“藏彝走廊”中的嘉绒、白马、木雅等藏族,不但在服饰和生活习俗上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民俗,而且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或方言。学者们在这些嘉绒语、木雅语、道孚语、白马语中均发现了许多更古老的语言遗迹。如木雅语中除包含了早已不复存在的西夏语的某些特点外,还保存有古羌语的成分。此外,在这条走廊里还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古文字,最典型的是纳西族先民所创制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由于至今还有人能释读,所以在国际上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美誉。

 


玉龙县鲁甸乡大东巴和士俊的东巴象形文书法


    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承载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成了“藏彝走廊”里每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传承文学艺术作品,如举世闻名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便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

 


  玉龙县塔城青年东巴陈四才的东巴书法(其意为:骏马面前没有跨不过的沟壑,勇士面前没有打不败的仇敌 )


   《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在近千年的漫长时期内,靠具有天才的艺术禀赋的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不断丰富史诗的情节和语言,到十二世纪初叶,《格萨尔王传》日臻成熟和完善,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在“藏彝走廊”的纳西族、白族、普米等族中也有不同的文本。

 

  来自西藏那曲地区的格萨尔艺人在演唱(杨福泉 2009年摄)


    《格萨尔王传》在历史发展的不断演进中,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浩瀚知识,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有“东方的荷马史诗”之誉。而且,《格萨尔王传》还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在“藏彝走廊”里,迄今仍有很多藏族民间艺人,能洋洋洒洒地歌咏这部宏大非凡的史诗。

 

    史诗塑造和讴歌了格萨尔这位为民众降魔伏怪的人间英雄,相传他是连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戍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成为藏族人民代代传颂的旷世英雄。

 

  来自西藏那曲地区的格萨尔艺人在演唱(杨福泉 2009年摄)


    关于传承《格萨尔王传》的艺人,与别的民间艺人有区别,民间有“神授”说、“托梦”说等多种形式。这种民间的传奇说法,更增添了《格萨尔王传》的神秘神采。

 

    “藏彝走廊”各民族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主要靠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彝族闻名遐迩的《阿诗玛》、《梅葛》、纳西族的《游悲》、民间音乐戏曲舞蹈类的还有傈僳族民歌、傈僳族的“阿尺木刮”舞蹈、藏族的锅庄舞、藏戏、弦子舞、彝族的芦笙舞、烟盒舞等。

 

    “藏彝走廊”里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也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容易变异和消失,保护好“藏彝走廊”里如此多样性的民间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民族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艰巨的重任。

丽江纳西歌舞和著名歌手李秀香的口弦演奏(杨福泉 2006年摄)

 

2. 印刷和造纸

 

    印刷术和造纸术,是“藏彝走廊”里有些民族的伟大创举,其中最典型的是纳西族、藏族的造纸术。

    

    纳西族的东巴纸,是指纳西族宗教祭司“东巴”用于抄写东巴经书的纸张,是纳西族传统宗教极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东巴纸采用海拔2600-3500米的纳西地区特有的植物——丽江荛花,需把荛花的树皮原料经浸泡、刮皮、蒸煮、舂纸、抄纸、晒纸等多道工序制作。制作完成的东巴纸色泽呈象牙色,具有防虫蛀,吸墨性强,不易变色、坚韧耐用、保存时间长等品质。

 

    书写东巴经的墨用锅底烟灰伴以猪胆汁、松明油烟制成,笔用竹子削制成。在20世纪40年代,有的东巴还发明了雕版印刷东巴经文的技术。

 

    鉴于东巴古籍的独特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5日将收藏在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正式列为“世界记忆名录”。

 

    “藏彝走廊”里的印刷术以四川德格印经院最有名。德格印经院全称为“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是藏传佛教的印经中心和藏文典籍的刻印中心之一。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城东欧普龙山沟口,原德格土司官寨更庆寺所在地。

 

  德格印经院(采自网络)


     德格印经院建于公元1729年,它的印经历史已经260多年。德格印经院许多经文和画像的用纸,是该印经院用传统手工方法自制出来的。德格印经院的经版选用红桦木作为经板,先用火熏,烘干木板,再在阴凉处晾干,避免变形。雕刻工艺精细,刀深而光洁,无论是文字或图画,均笔画匀称,清晰。印刷精细。经板分为红板和黑板两种,红板为朱砂套印,主要印制经典;黑板则以墨印制一般藏文典籍。其造纸原料是一种叫"阿胶如交"的草根皮,吸墨性能好,有韧性,不易碎,还可防虫蛀。

 

德格印经院的雕版艺人


    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从制版、雕刻、书写、制墨、造纸、印制工艺等,都基本保持了古老的传统手工操作方法,为已消失的世界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早期例证。

 

     印经院所印经典、文献在刻印之前均须经过博学的高僧和学者认真校勘,避免错讹。如《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就分别由大校译师、语言大师、高僧司徒·曲吉迥乃和葱青·慈成仁钦予以校勘,并撰写了《德格<甘珠尔>目录》和《德格<丹珠尔>目录》。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流程,至今仍然完全延续了传统的印刷工艺。整个印刷过程由三个人组成,一个人负责更换印版,并且搬走印过的经版,搬来新的经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制。  

   德格印经院现院藏典籍830余部、3亿多字,木刻雕版有30余万块。这些珍贵雕版,兼收并蓄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代表性经典著作,特别是还以收藏有一批稀世孤本而著称。如刻制于康熙四十二年的《般若八千颂》,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如早期藏医药名著《四部医典》,是研究佛教和医学最古老的唯一珍藏本。此外,德格印经院还保存了一批本教、佛教典籍之外的藏文典籍,包括藏族宗教、历史、地理、医学、历算、文学、藏文文法等,成为研究藏族宗教、文化、历史和印度古代文化的文献宝库。

 

 德格印经院


3.民间手工艺

  “藏彝走廊”也是各民族民间手工业荟萃之地。如云南香格里拉和德钦藏族制作的木碗、木糌粑盒等木器加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现还生产有6大类20多个传统品种。藏族、傈僳族和彝族等的手工纺织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材料有各种毛料、麻料、绵料,还有火草和树皮等,云南德钦藏族擅长金银铜器技艺,所制作的金银铜器多为法器和寺院建筑饰物。如金刚杵、手铃、手鼓、法号、“曼陀罗”、金壶、金瓶、玉碗、神灯、香炉等。

 

玉龙县白沙镇纳西族铜匠和善钧的作品


楚雄彝族的刺绣


    著名的“尼西黑陶”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藏族的一种红土而制成的。汤堆村的红土烧出来的陶土就是墨黑的。尼西一带曾出土铜器时代的陶器。 19 世纪中叶其制作工艺更臻成熟,能产茶罐、茶壶、火锅、土锅等数十种规格的陶器,尤以火锅最负盛名。

 

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著名的尼西陶罐


    丽江纳西族和鹤庆白族的铜器和银器制造业历史悠久,纳西先民越析诏所造的兵器铎销“所指无不洞”,视为天降宝物,名震六诏,史载南诏王出征必带之。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记载有著名的丽江铜锁。

       

   鹤庆白族加工制作的铜器也迄今长盛不衰,主要产品有:缸、盆、锣锅、吊锅、烙饼锅、火锅、茶壶、风铃、马铃、马蹬等。其产品大部分远销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藏区和印度、缅甸、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云南鹤庆县新华村的寸发标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和开发传统民族工艺品,尤其是开发的九龙壶、九龙火锅等九龙系列产品深受人们称颂,他加工的工艺品远销省内外和美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4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的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师寸发标。(摄于2007年)

    

   大理民族扎染也是“藏彝走廊”民间工艺品的一绝。它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既有突出的地方艺术魅力,又非常耐用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白族扎染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各种彩色扎染的新品种。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四川大凉山为代表的彝族漆器,是在有数千年历史的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艺品,它选料考究:漆器采用酸技术、樟木作坯胎、野生土漆和各种矿物颜料作髹饰,纯天然,无毒(不含铅)、工艺复杂:漆器系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须经近四十道工序方能完成。漆器全部采用天然原料制成,无公害、不污染环境。彝族漆器有审美和实用双重价值:漆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工艺精美,构图奇特,既可把玩欣赏,又具有贴近生活的使用功能。

 

云南楚雄州南华彝族刺绣


   “藏彝走廊”各民族的民间手工业,由于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和珍爱,在当代有了长足的传承和发展,成为这个民族文化长廊里一道隽永朴厚、美丽动人的人文风景。


云南迪庆州德钦县藏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洛桑扎西的作品,他特别强调佛教信仰对制作真正上乘的佛像上品的重要性。


   载《民族画报》,2008第6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