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丽江热土大具随笔(文、图)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走出虎跳峡,便直上大具观峡台。
  

我在山野的长年漫游中得到的体会是,观天地造化之奇妙,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壮美,有时需要近观细察,辨析毫厘,有时则需要远看遥观,观其朦胧之态,远观近察相得益彰,能帮助旅人深入体察、参悟大自然的风神韵致和精神。这是美学上“距离感”的奥妙所在。

 


游虎跳峡,便不可忘了这一条大自然审美的规律。好在天地有灵,在出峡口造就了一个天然的望峡台地。这就是位于下虎跳的大具“观峡台”。


行走于虎跳峡小径,两边大山夹峙,危崖仄逼,江流如线,耳畔山风呼啸,涛声如雷,怯目望身旁的高山大岭,倍觉人之渺小如蚁。这使你在激动振奋于探险的体验之时,身心又难免有一种为高山巨流所慑服的压抑感。直到终于走在下虎跳地段,丽江县大具坝那宽阔的良田阡陌、村寨的青瓦白墙、绿树红花一下进入你的眼帘之时,你会豁然感到满目平坝秀色的另一种可爱。此时如果从下虎跳峡的羊肠小路信步走上观峡台,回眸望一望你所走过的虎跳峡,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具虎跳峡的下虎跳


在这个位置,观虎跳峡是一种鸟瞰的姿态,此时如果是残阳落照之时,独对苍山残阳,落霞流云,江河如练蜿蜒飘行于峡谷,在夕阳下闪烁着一种金色蓝色相间的幽光。在峡谷中如沉雷般的波涛声,因为走向了空旷的野地而有了些如歌的行板。最震撼心魄的是峡谷两边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这一对静默相视的雪山兄弟,白发凝雪,苍颜肃穆,壁立万仞,上擎高天,下插大江。哈巴雪山一方如长天巨剑劈下的滑石板,当时走在其上时是那样怵目惊心,而此时远观,如一面灰白的巨镜镶嵌在巨崖上,看不出原先的那种狰狞之态。

   

峡谷中惊心动魄的滑石板,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具坝子。摄于1995年


回望出峡口所在的大具坝,群山拥围的这一大片坝子平展空阔,丰饶而神秘。金沙江在虎跳峡中时,因两座大雪山的夹峙挤压而艰难暴怒地喘息吼叫多时,一旦冲出峡谷,便如脱缰的野马,汪洋浩荡,恣意奔流,经千万年冲积,形成了大具这一片盆地,它海拔仅1740米,是丽江县10个盆地中海拔最低者,丽江境内著名的“热区”,纳西语称之为“打鼓熟补坦”,意为“大具是铁锅底”,可以想象其炎热的程度,因为大具坝子的炎热,这里也是丽江唯一产西瓜的地方,而这种西瓜又是“吃籽不吃肉”的一种独特品种,相传这种西瓜是700多年前蒙古一代雄杰忽必烈率领元军“革囊渡江”时留下来的,后来成为纳西族地区的一种名产品,瓜子色泽红润,寓有吉祥的象征含义,在纳西人的喜庆场合是不可或缺的食品。

金沙江从虎跳峡中流出到达大具坝子,虎跳峡上面的玉龙雪山云彩瞬息万变(杨福泉 摄于2017年)


大具虽然有“铁锅”之称,而铁锅之上,则又是冰天雪地的清凉世界。大具的汉族村民在坝子里种着只与热土有缘的西瓜,而大具的藏民则在山上放牧着对寒凉情有独钟的牦牛。


大具是一个具有悠久古老文明的热土,在此地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石棺墓葬群。看来远古时人类就对虎跳峡情有独钟,他们在距离观峡台不远的一座石壁上留下了神秘的岩画,我第一次看到虎跳峡中的岩画是在1992年,崖壁上用朱色的矿物颜料绘着一些图象,比较明显看得清楚的是右边有个长长的三角型,形状有点像东巴象形文字的“山”之形。三角型底部有一个似东巴象形文字的“湖”或“江”的图形,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名状的符号,这岩画应该是他们当时的生活痕记和精神秘密之一。自下虎跳峡的岩画被发现后,又先后在丽江、中甸境内金沙江边纳西人居住地区的巉岩危崖上发现了不少岩画,其中有大量的动物和狩猎内容的图象。为破解纳西族地区的岩画和东巴象形文字之谜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线索。


下虎跳峡岩洞里发现的壁画(1992年 杨福泉 摄)


 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革囊渡江”过丽江征大理国,途经大具,忽必烈为大具取名为“察罕忽鲁罕”。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大具设宝山县,辖区包括如今的宝山石头城、鸣音乡等地。至今,在大具还保留着明代雄霸滇西北、其势力远达康藏地区的纳西族木土司所筑的碉楼残垣。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下虎跳的大具乡也是一个著名的“东巴纸之乡”,这与大具过去是一个著名的东巴文化之乡有关。大具所出的“东巴纸”在纳西族地区远近闻名,是历来各地东巴梦寐以求想得到的希罕之物。东巴纸是用来抄写东巴经的纸张,用当地人称为“弯单”的一种植物(植物学家认为是“构树”属类)经特殊处理后制成,“东巴纸”厚实、防虫蛀,纸张色泽如牙色。写成东巴经后,东巴常年累月在家居火塘边诵读,烟火熏染,因此逐渐变成古色古香的模样。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东巴教的衰落,大具的东巴纸也无人再做,这种珍稀的民间工艺逐渐濒临灭绝。1991年初,随着东巴文化研究热在国内外的兴起,大具乡肯配古村东巴后裔、当了10年民办小学教师的和圣文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的扶持下,萌发了重新传承这门濒临灭绝的技艺的心愿,他向村中唯一还懂得东巴纸制造方法的老岳父学到了初级手艺,后来又不断地自己钻研,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了质地更为优良的东巴纸。我在访问他时高兴地看到,如今他正把这一门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子。现在,出自和圣文之手的“大具东巴纸”,正走向各地东巴和研究者的手,谱写着东巴文化的新篇章。同时,它也正走向市场,被大量用为东巴美术工艺品、甚至闻人商贾名士的名片等。


我们曾去和圣文家乡调研,在他家看了他的造纸作坊,以及我和云南生物多样性和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研究中心(CBIK)的一些同事为保护这种野生的造纸原料作物而实施的人工种植东巴纸制作原料瑞香科尧花的结果,当时看到在和圣文家里的塑料棚里所种植的这种高山植物长势良好。

我在访问和圣文先生时高兴地看到,他正把这一门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多年来,出自和圣文之手的“大具东巴纸”,正走向各地东巴和研究者的手,谱写着东巴文化的新篇章。


后来我惊悉和圣文先生已经在一年多前因病去世,一代制作东巴纸的圣手,过早地离开了他的故土和他所钟爱的东巴教圣纸制作之艺!我在这里深切哀悼这位纳西民间工艺大师。所幸我至今还保存着他制作的东巴纸,它将是留在我心灵深处的永恒记忆。


 笔者与和圣文先生在1997年的合影


大具的文明积淀是相当厚重的,除了闻名遐迩的东巴纸,纳西族医务工作者1990年在大具乡上里都村老东巴和学增家获得了一本珍稀的东巴象形文《治病医书》(共13张26页),上面记载了有关内、外、妇、儿科的近15种疾病及治疗处方、药物的配制和服用方法等。这是海内外仅存如凤毛麟角的几册东巴医典之一,它的发现为研究东巴文化中的医药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大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乡村,这里生活着纳西、汉、藏等民族,因此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也十分突出。除了上述东巴文化和崖画等,还有丰富多彩的其他文化,如头台行政村,是个远近闻名历史悠久的木雕村。历史上,村人擅长木雕,据1999年的调查,上里都村有38户人家,有23人从事木雕业;下里都村有34户人家 , 有19位村民在从事木雕行业。木雕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斗窗、美女窗、祖先碑位、月饼套模、大门花板和六合门等。窗心的图案由梅花窗、菊花窗、龟背加梅花、四星归月等组成,六合门由“四季博古”构成,“四季博古”由“雄鸡葵花”、“松鹤同春”、“鹭丝踩莲”、“鹰立菊丛”、“喜雀争梅”、 “孔雀玉兰”等图案组成。该村的大量产品,还销售到了丽江城乡各地。村中有的手艺人,还在丽江古城开了木雕作坊。

 

大具乡头台村的青年木匠在做木雕活(杨福泉 1997年摄)


 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位于长江上游下虎跳的大具,则是中华文明银河中一颗遥远而美丽的星辰。

          此文载即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江高地行——从云之南到青藏高原》(“行者丛书”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