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碧塔海与木增(《忠臣雅士—木增》节选,文、图、曲)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碧塔海边秋天的草甸(2013年摄)


中甸(今香格里拉市)境内另一个相传与木增有关的岛屿建筑则是在如今的位于香格里拉市的国家公园普达措里的碧塔海。据藏学家王晓松的研究,今天的普达措是梵文音译,意思是“舟湖”,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传记》(1604-1674)第50页。书中这样记载:“……如是,法王往姜人(指纳西人)辖下的圣地以及山川游历观赏,在建塘边上有一具‘八种德’(甘甜、清凉、柔和、轻质、纯净、干净、不伤咽喉、有益肠胃),名叫普达的湖泊。此地僻静无喧嚣,湖水明眼净心。湖中间有一形如珍珠装点之曼陀罗般的小岛矗立其间,周围环绕普达措湖水,周围是无限艳丽的草甸,由各种药草和鲜花点缀。山上森林茂密,树种繁多,堪称建塘天生之‘普达胜境’。相传岛上建有一个佛殿。

碧塔海中的小岛(2016年摄)


深藏在森林草海深处的碧塔海是香格里拉市一个宛如仙境的高原湖泊,纤尘不染,像一颗圣洁的巨大绿玉镶嵌在静默的深山密林中。民间传说,由于这个湖如此美丽,所以最初曾被一个女魔占据,藏族民间因此称碧塔海是“魔湖”,又称毒湖。民间传说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曾在这里镇压过这个女魔。

碧塔海边的栎树秋景(2013年摄)


相传木增土司曾在此修建过噶举派寺庙,寺院的边墙石脚、路面石板和琉璃碎瓦迄今都还有残留。传说至今还能在湖中看到当时木土司用来在湖上荡舟的“猪槽船”(用整棵大树凿空而成,因形似喂猪食的木槽而得名)。上述记载说到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说碧塔海小岛建有佛殿。这应该与历史上噶玛巴十世曲英多吉和木增的密切交往相关。这座佛殿相传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被毁。起因于蒙古的和硕特部受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大师的请求,进军川滇康区帮助格鲁派打击噶举派的势力,噶举派的很多寺庙都毁于战乱中。

碧塔海边的栈道和人们敬献的哈达(2016年摄)


走在过去木氏土司曾经管辖过的康巴藏区,看到各种与木增和他的前辈土司们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历史遗迹、山川河流,寺观庙宇和村寨,颇为感慨。世事如风,岁月如江河流逝不回头。300多年前,土司木增在滇西北和康巴地区弘扬佛教,并积极推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纳人与藏人之间有过不少战争,但最终没有因为战争而成为世仇,而是在战后的和平相处与经济文化的交流中,“相逢一笑泯恩仇”,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信仰的交流不断加深。根据东巴教的首要经典《崇搬图》即《创世纪》的叙述和记录,藏族、纳西族和白族是同父同母所生的三兄弟,这在纳西族中是世世代代认同的,而纳西族一直将藏族视为大哥。


木增,这个杰出的边地纳西土司,在他不到60年的人生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明清直到民国,丽江逐渐成为“茶马古道”的重镇和集散地,丽江大研古城中有了专门供藏族商人和马帮居住的社区。纳西商人和马帮去藏区做生意,僧人去藏区修行和朝圣,也一路得到很多藏族同胞和僧人的帮助,很多地方的纳西族与藏族相互通婚,相互融合,共同谱写了滇藏贸易和“茶马古道”辉煌的篇章,这些篇章既是经济的,也是文化和信仰的。我想,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纳西族与藏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与木增等很多智者几百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何睿智地处理好多民族之间的关系,形成不计历史恩怨,和睦相处、和谐与共的格局,这些先贤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政治和文化的遗产,留下了以诚感人和以德服人等好品质,值得今人和后人好好借鉴,以古鉴今,把今天的民族关系建设得更为和睦和谐。

 

木增像

此文选自《忠臣雅士——木增》(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此文略去了注释,请参读原书)




相关阅读

走访古城堡遗址(《忠臣雅士——木增》节选,文、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