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访谈 | 今年大陆唯一应届哈佛LLM!她如何炼成?
在Offer发放的雨季,律政特举办“律政访谈”,邀请拿到了顶尖名校录取的学员们来和大家分享交流申请这一路的经验与感想,让有志于申请顶尖名校的小伙伴们了解更多同道中人的心路历程,为自己的申请做好充足的准备。
今天接受访谈的律政学员是今年大陆唯一一位法学本科应届生斩获哈佛Offer的W同学,她不仅没有工作经历,连律所、公司的实习经历都没有,但却最终用打动人心的文书赢得了哈佛的芳心——律政王牌导师Billy(哈佛法学院毕业)对走学术研究路线的学生指导驾轻就熟。
Q
首先恭喜你拿到了哈佛LLM的录取,想知道你为什么会选择申请LLM呢?
W同学
选择留学和LLM都有考量。选择留学是因为,我在大学期间也曾经去美国上课,非常喜欢研讨课的形式以及教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因此我希望继续在美国的课堂模式下学习。而且美国的课业压力非常繁重,根本不可能存在国内研究生大量全职实习的情况,反而能让硕士一年尽力吸收最多的知识,对于自控力不太行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鞭策。选择LLM是因为它非常灵活,在目前没有想清将来的职业规划时可以成为一个跳板,无论将来走学术的道路还是成为律师都大有裨益。但同时我还是要说,如果已经确定走律师的道路的话,工作几年之后再申请的难度更低,能在同等实力下申请上更好地学校;且针对性更强,除了选课更有的放矢,同时也可以选一些公司法、税法等实务性的LLM track就读。
Q
你觉得你的优势或者说特点在哪方面呢?
W同学
学业方面,我学习成绩比较好,GPA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奖学金拿的不少。时间较长的交换经历也加分很多,美国的成绩单能向法学院证明对于美国课堂的适应和英语能力,美国教授的推荐信相比中国教授来讲可信度也会高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整个申请材料的一致性和连贯程度。我的申请材料走的是研究路线,从交换过程中的课程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到回国后继续在相关领域的研究都十分连贯,并且在个人陈述中结合申请学校的特点予以阐述和说明。更通俗地说,就是看完我的申请材料后,就有一个鲜明的主线,知道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并且能够了解法学院与我的契合点在哪儿。
核心:鲜明且连贯。
Q
所以你的几封推荐信都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
W同学
两封交换学校的美国老师(但都不是法学的教授,一个人类学、一个政治哲学)、两封中国法学院的教授,其中一人在美国也有任职。我相信在每一个经验分享中都会提到,了解大你于头衔高。推荐我的其中一位美国老师甚至还只是PhD Candidate,连博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她在邮件里面直接跟我说,“我的职称是能成为推荐人中最低的,但我会写的非常个人化且深入分析你的能力”,我便毫不犹豫地坚持让她成为我的推荐人。对于走学术申请路线的申请者来说,实习和实务推荐人都不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走实务路线的申请者,上司的推荐信基本上是非常必要的。
核心:了解大于头衔。
Q
你一定已经接受了很多人的提问,你认为大家在申请中的误区是什么?
W同学
最重要的是申请没有公式和统一答案。绝大部分师弟师妹问我的问题都是实习几段好、外所还是内所、社团活动什么对申请最有帮助、应不应该参加暑校等等。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反问回去,你们想申请什么方向?你们想从事什么样的法律职业?你们希望从LLM中学到什么?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某个部分法或基础理论的学术大牛,律所实习就没有帮助,学生活动也可以不参加,但学术会议、甚至发表就应该成为重点;如果你热爱实务,就想成为公司法律师,那么律所实习不仅是必须的,且应该长期、高质量地实习,最好能先工作几年再来申请,从而更有说服力。如果你想做一个社会活动家,那么重点就应该是NGO的工作、自己组织和参与的公益项目等等。我想传达的最核心概念即,将申请材料整体考量,而不是分段量化。
我最不敢苟同的一个LLM申请帖(当然我对于相关人士的用心表示感谢)就是将英语、GPA、实习、学生活动几个部分拆开打分,在加和后给出相应的等级。也许这对于T14以后的学校、或者T14末端的学校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对于更高的学校适用性不大。如果招生官真的通过量化打分,直接让大家填表、用公式一算不就好了?重要的是你要通过整个申请材料最全面、整体地向招生官给自己画像。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部分也应该分配不同的职能。推荐信承担了重要的吹牛X的作用,别人的夸奖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嘛。无论是语言、学术、工作、性格、沟通等等方面的优点最好都通过别人之口来展现。简历则承担了客观吹X的角色,一页的限度就要求主线连贯突出、且在这一主线内的成就斐然。PS中恰恰不用说明自己如何优秀,自卖自夸也事倍功半,而是应该推心置腹地讲好自己的故事,将推荐信、简历串联起来,同时展现这两者无法展现的核心内容——自己的思想。它可以是对某一学术话题的狂热痴迷,可以是对中国某一法律问题的见解(哈佛的一个小essay就要求写这个问题),也可以是自己从某一与法学相关的经历中得到的感悟,但它的核心一定是真实的、个人的、有深度的。
澄清一点,我并没有说量化的要求就不重要,GPA和托福成绩承担的是门槛的作用,在S级和105往上(针对不同学校的数值也不同)的成绩是锦上添花,此时再追求量化的增长不如完善PS来的实在,但是如果低于一定的数值却可能失去最基本的敲门砖。个中利弊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权衡。
核心:量化是门槛,材料整体性是关键。
Q
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哈佛?
W同学
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名校光环加成。但同样吸引我的是它的各种项目与我的研究方向非常相关,而且教授真的很大牛,麦金农都72岁了还一直在教书诶(尽管她在哈佛只是访问教授TAT)!而且由于它的体量相对较大,课程数量和方向极为丰富,基本上可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我目前相中的课都已经有十多节了,完全选不过来。而且哈佛的校友也是厉害到不行,加进哈佛中国群之后点开群成员激动了好久orz。
Q
目前对于今年哈佛整体的一个招生状况你有了解吗?
W同学
整体招生人数在10-15个左右,绝大多数都是已经执业的律师,执业领域各不相同,学术导向的比较少,对于小本也非常不友好,连续三年都是只有一人或没有。相应地,芝大今年给20位左右的中国人发了offer,其中三位是小本,其余绝大多数是执业律师。宾大今年应届生给的offer非常多,算是对于小本非常友好的学校了。
Q
已经走完了一整个申请季,一定有一些心得体会,给翘首以待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下申请经验吧!
W同学
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尽早且目标明确地想清楚自己的申请方向并且准备。我前面的论述可能读起来会比较务虚,它实在的方法论就在于想清楚自己的方向后围绕中心点全方位靠拢,且排除其它干扰。GPA如果还能努力尽可能达到S评级,托福越早搞定越好。当这些量化标准都达到后便要思考如何利用一切资源让自己在申请方向上走的更远,包括但不限于找实习/志愿、参加或组建社团活动、主动联系行业领袖律师或学术大牛等等。
Q
最后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么?
W同学
律政真的对我申请帮助很大。首先是老师们非常认真负责,将军回我的微信基本上没有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改材料时间也基本不超过两天,这样的效率在各个机构中都很难遇到,在此疯狂笔芯。最关键的还是他们的申请理念非常“上道儿”,包括我上述的理解也是跟律政合作的一年多时间中一点一点悟出来的。我到现在都记得第一次去找将军的时候,他上来就问我“你想申请具体啥方向,”而我一脸懵逼的回答“申请……LLM”的尴尬场景。从申请小白到offer收割机的距离,只不过是一个律政而已(这句彩虹屁是有感而发的!)。
展望
恭喜这位律政学员喜获多封名校Offer,愿她在即将到来的海外学习生活一切顺利,在今后职业发展的道路事事顺心。
希望今天的访谈对各位有志于申请顶尖名校的小伙伴有所帮助,在之后的推文中律政也将会持续推出“律政访谈系列”,带你走近揽获顶尖名校申请之路的那些人和事儿,也欢迎同在申请道路上一起奋斗的小伙伴踊跃投稿,说出你的故事。
今 日 互 动
下次你想了解哪所法学院的申请经验?
┈┈┈┈┈┈┈┈┈┈┈┈┈┈
干 货 推 荐
☟
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精彩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