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政人的NYU之路--今年最好万字经验帖

律政研究院 法学院申请与求职专家 2022-07-25

编者按

这位同学是经历了JD申请和LLM申请的两波申请季,经验和感受相对更加全面,更加独到,也能够为申请方向犹豫不决的同学带来一点启发。在前一年的JD申请中,遇到不良中介而经历了一点挫折,今年重新规划了申请方向,选择了律政,获得了梦校NYU的offer,倾情写下了这篇10000+字的宝贵体验,真正的将自己这一路的收获悉数托出(顺便“撒狗粮”),所以虽然有阅读时间预警(预计读完需30分钟左右),以及广告预警(自来水,没给钱、、没加字儿也没减字儿),但看完你一定会觉得值得。


1.首先恭喜你拿到了NYU LLM的录取,我想同学们肯定比较想了解你的背景,能大概和我们说说吗?

  • 硬件:西南政法大学小本GAP一年;GPA3.6\4.0,AA,总绩点不算最顶尖,但专业课的ranking比较高top1%(重修了大一上的两门科目,略带水分);托福105出头;LSAT165(LSAT对LLM申请好像并没有帮助)。

  • 软件:有一篇SCI级的论文;担任本校美国刑法大牛(Postdoctoral of Penn Law)四年的Teaching Assistant和Research Assistant,参与若干项目研究和课程设计。

  • 工作经验:某一线所重庆分所实习(必修课);某一线所上海分所实习。


2.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选择申请LLM呢?

首先谈谈我为什么选择去美国留学吧。我觉得自己在读书的时候还是很纯粹的,也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心就只想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哪里的法学教育最好?美国。那好,我就要去美国读研究生博士。美国法学最有难度的学位是什么?是JD。那好,我就要去念JD。美国最好的法学院是什么?Yale Law School。那好耶鲁法学院就是我的目标。从大一开始,耶鲁法学院的JD就是我的目标,这也算是不知者无畏吧。但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是一定会或者一定要实现的,它们就像灯塔,只要在那里,你的方向就不会迷失。


所以一开始,我都在往JD申请的方向努力,后来前年12月份的那场LSAT考试前半个月,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这半个月来都没怎么睡好,整个人状态很差,心情也很糟糕,最后那场LSAT考试也只考了165分。估摸着自己应该申请不上T14的JD,于是知道成绩以后就也临时改变计划,多申请了三所学校的LLM,打算走LLM转JD的路子。


结果第一年申请真的凉凉,无论是JD还是LLM。虽然JD的录了T20的全奖,但是和自己的预期真的差的有点多,虽有些挣扎,最后还是决定不入学。然后LLM的申请出了意外,我的托福成绩一直卡在那里没送上去,然后之前的中介一直没发现,然后T14的offer都发完了,我的托福成绩还没有送到,结果自己琢磨了半天才知道托福成绩没有上传成功,最后申请的Cornell\Penn\NYU都把我放在了Waitlist上。结果也一所都没有转正。


GAP的那一年我思考了很多很多,思考了一些除了读书以外的事情,最后决定今年只申请LLM不申请JD,具体的思考内容就在下文和大家分享吧。



3.你觉得你的优势或者说特点在哪方面呢?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应该是我的Ranking。很多人仅凭我的GPA就觉得我起码能被Cornell录取。虽然说美国大学的申请和中国高考不同,并不是一个彻底的score game。但是尤其对于小本而言,你的GPA、TOFEL及院校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下限。他们是一个门槛,你迈过去了,才有比较大的录取可能;你迈过去了,你的软件(一般情况下)才有发挥的空间。当然,并不排除你的软件相当逆天或者恰好契合了招生官的喜好,你仍然可能会被录取,但这种情况毕竟只是凤毛麟角。


我的软件并不算特别出色,没有逆天的比赛奖项也没有特别牛逼的实习,但我的CV、PS和RL能够互相印证,形成一个比较好的逻辑闭环,有血有肉地向招生官展现我的personality和 potential。


4.所以你的几封推荐信都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

第一封是我上文说的那位美国刑法大牛写的:推荐信第一部分内容反映了我在美国刑法学课上的表现,因为我托福的口语成绩并不那么理想,补上这部分内容能更全面地体现我语言能力;第二部分讲的是我作为他的TA和RA与他在学术上的一些互动;第三部分从一些细节反映出我适合作一名legal scholar的personality。


第二封推荐信找的是我环境与资源法的老师。在我们学校环资这门课程一学期要写三篇论文、三个案例分析、两次命题辩论以及一次调研。基本每次我都会单独拿出我的作业与老师课后讨论。印象让我非常深刻的是有一个案例分析,我对最高法的判决有所质疑,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老师竟然高度肯定了我的观点,并鼓励我以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可以写文章发表出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后来那个暑假我尝试写一篇论文,她也帮我修改了几次,最后很侥幸地发表了。因此我特别想要这位老师给我写推荐信。其实我觉得推荐信还是内容为王,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找个牛逼的人署名就好了,当然有特别牛逼的人给你写还是很好的,尤其是校友推荐信(Uchi Email中强烈推荐)!


这两封主要目的是反应我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潜质,而第三封找的是上海实习的老板写的。这封反映的是我工作上的一些情况。结合我CV的内容和writing sample,即便我主要是想把自己的学术能力展现给admission看,但是西北竟然还是给了我一个“with good working experience”的评价(西北之前发给了录取者一封附带今年录取者信息的邮件)。



5. 最后拿到了哪几所学校的录取呢?

NYU\NU\Cornell\GULC


6.为什么最后选择了NYU Law?

NYU Law School是我的女神,能被NYU青睐觉得自己很侥幸,对女神哪敢有其他渣的想法,一被录取就赶紧交了deposit,让自己定心。另外纽约这个城市我也十分喜欢,相比Cornell这种比较宁静祥和的地方,我更喜欢在热闹的大都市吧。


不过NYU也是我录取所有学校中排名最高的,作为一个“名校控”和“排名控”(确实有些功利和世俗),我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对我整个的职业生涯来说,我确实需要一个更好的学校的学位来为自己“贴金”吧。剩下的学校中也没有我特别喜欢的强势学科分支或者某个情结让我放弃“NYU LAW”的诱惑。


这里讲述一个故事和我的感悟,虽然与我的选校无关,但确实值得分享。


在今年Georgetown Reception中,有个录取者问海问的某创始人:“为什么你当时录了斯坦福,最后还是去了乔治城的Arbitration?”其实站在大佬的立场上,我们不难理解他的选择。以海问创始人的身份与资历,他与我们不同,不需要一个高排名的名校来“标榜”自己,证明自己。相反的,甚至我个人认为,他能去哪所学校,便是那所学校的荣幸。这就是大佬与吾等凡人的差别吧。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7. 目前对于今年NYU Law整体的一个招生状况你有了解吗?

今年国内大约发了80-90份offer,最后实际入学人数大约有50-60人。最直挂感受就是女多男少,NYU的新生群里男女比例大概为1:3了。工作党人数较多,小本或者研究生相对较少。5月23日转正的那一批好像都是小本和研究生,因为对于工作党NYU要么拒绝要么录取,好像并不发Waitlist。据说华政非工作党录了5个,NYU对上海的学校有一定的偏好吧,NYU对GPA和Ranking的要求很高,即使是工作党也需要较高的GPA打底。


8. 已经走完了一整个申请季,一定有一些心得体会,给翘首以待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下申请经验吧

我整整走完了两个申请季,所以有一些不一样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会有帮助。以下心得仅仅依据我所了解的有限信息,加上我名侦探毛利小凡仔看了900多集柯南熏陶出来的逻辑推理能力推导出来的,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

1.关于Waitlist与diversity policy的理解

本来想要把Waitlist和diversity policy分开来写,但是二者交叉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就混在一起,可能会有点凌乱。


我第一年申请的时候对Waitlist有不少的天真的误解。即便全部学校把我放在Waitlist里,总还是自信满满觉得起码能上Cornell。我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基本上能上higher T14的人都会顺手申请一个Cornell吧,那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去Cornell,算上比Cornell好的学校的招生人数,这轮总轮得到我吧???我真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and sometimes naive。其实绝大部分学校发offer是以按照去年的入录比(实际入读人数\offer发放量)为基数并结合今年宏观的申请情况发放offer的。具体来说,假设如果去年该校发了200份offer,最后只有100人实际入读,那么如果今年该校计划招生120人,那么今年他们发放的offer量大约为240份。因此理论上只有超过120个人不入读该校,Waitlist上的同学才有转正的可能。从这个角度看,Waitlist转正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此外,大部分学校的Waitlist可以环绕地球一圈。以Uchi为例,一共发放了90份offer,但却有120人被列在了standby group。最后根据招生委发的一连串邮件推断,最后仅个位数的人转正成功。如果仅从转正率来看,Waitlist转正依然是极难的事情。


基本上每个学校都会声称我的Waitlist是不排名次的,转正的时候会重新审查list里学生的所有信息。我认为这些话不可全信,最起码会分小本、研究生、工作党三个组,并在组内作排名。当然这个排名不是全部的考虑因素,因为美国招生还会有一个很神奇的“diversity”政策。因此他们会尽量转正一个与原先录取但不入学的人背景尽可能相似的人,以此来满足diversity政策的要求。而招生委之所以还会全面审查申请者的信息,也是“diversity policy”使然。


“Diversity”的主要参数有性别、国籍、工作党\小本\研究生、院校等。


“Diversity Policy”可以解释很多人无法理解的现象。每年总会有这样子的例子,为什么A的条件与B的相比,有肉眼可见的优势,为什么B被录取了,而A没有。存在这样的可能,C与A是同属于S(非清北人复交)院校,C的条件很可观,学校无法拒绝了C,而既然录了一个S院校的学生,那么基于diversity policy,它很可能不再考虑同属于S院校的A而录取了另一个院校的B。而考虑到C可能会去更好的学校而不入学,招生委即使不给B发offer,也会将他放在Waitlist里。然而客观上,被放在Waitlist里的A的条件反而可能比已经被录取的B要好。


另外,diversity也能解释为什么今年UCB直接拒绝了那么多条件很好的男孩子。“diversity policy”不仅约束了法学院的微观招生选择,更可能宏观上直接影响到法学院招生倾向。UCB理工科专业繁多且十分强势,这些专业男多女少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为了协调全校的男女比例,对于LLM这种人文类且学校并不那么重视的program,可能就会有招收更多女生的硬性指标。


“Diversity policy” 对Waitlist的同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推测自己被转正的可能性。例如我很早就知道自己UChi转正基本没有可能,因为我们学院的一个师妹被UChi录取了,而她决定就读UChi,作为她的精准定位的备胎,受“diversity policy”制约,转正几率几乎为0。另外,我还有个同学也是西政的,被Cornell放在Waitlist,而今年光我知道的就有四个西政背景的录了Cornell会不去读,而且还有两个和他一样是小本,加上Cornell去年的录入比约为2,再对比了下我目前知道也在Cornell Waitlist的同学的条件,我和他说你这个情况被转正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最后她也果然被录取转正了。


NYU的Waitlist有些特殊,因为对于工作党NYU似乎并不发放Waitlist。NYU最早在当年12月就发放极少数的offer,此后陆陆续续会发放部分offer给条件特别优秀的申请者,包括工作党和应届申请者。二月份开始,NYU有三波offer雨,分别依次发放给工作党、研究生和小本。最后一批小本直到4.27号才出结果。其实小本和研究生这两批已经是实质意义上的Waitlist。因为比NYU更好的Law School在三月份就已经将offer发放完毕,他们基本上在四月前就已经决定要去哪所学校,其中有很多拿到offer的申请者会将DDL前告知NYU不入学,而此时NYU根据反馈情况来决定发放多少offer给剩下的小本和研究生。当然还会有些拿到offer的工作党直到DDL才会告知NYU,此时又多了一些空位可供Waitlist里的申请者转正。这么来看NYU偏爱工作党的招生倾向是相当明显的。而在Waitlist里的申请者转正是可期的!今年大概有近20位申请者转正,占非工作党申请者的大多数。


2.正确理解信息、切忌片面理解

经常会看到中介会发布类似这样的推送“托福90分录取西北大学”,这种推送往往会给一些对申请情况不了解的申请者和家长造成错误的认知。比如我妈,无论和他解释了多少次,他总是常说西北大学很垃圾的,托福90分都能去欸,你这个托福100多的,要去更好的学校,你录了西北我也不会让你读的。WTF???为此我与她争吵无数。不少小本同学也觉得自己好像录取西北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其实中介这么宣传往往弱化了申请者其他条件的影响,而且能以低托福、低gpa录取T14的申请者毕竟是少数,小本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一个条件过分低而被录取的申请者,必然有其他条件过分高对此进行弥补,不要盯着录取者的最低条件对比自己的条件,各项条件参照中位数会比较靠谱。


此外,网上曾传出伯克利今年缩招的信息,然后带了好一波节奏,整个LLM申请界风声鹤唳。诚然,这几年申请LLM的人数高升不下,这必然导致LLM申请难度的提升,但申请难度远没有网友们传说的那般恐怖。起码纵观西政这几年的申请,结果是越来越好的。伯克利之所以今年缩招,(有数据可考)是因为去年大面积扩招,其实今年的缩招是对去年不当政策的调整,对整个LLM申请的走势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根据录取UVA的同学所称,今年UVA反而扩招了不少。(将军按:今年西北,UVA以及UCLA应该是都有扩招的)


3.工作党和非工作党玩的是两个游戏

LLM本身对工作党就有极强的偏好,其中哥大斯坦福不招非工作党。西北大学在官网介绍,90%的录取者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即使是对非工作党十分优待的学校也仅有约30%的录取者为小本或研究生。对于一些非常优秀的小本(非清北人复交),lowerT14是常规操作,再往上申请可能就需要些运气。但一旦这些小本工作了三年以上再去申请,很可能NYU\PENN成了常规操作。


4.每一所T14都要去尝试

不要畏惧失败,也不要因为主观认为自己条件不够就不去申请某些学校。“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摩托变路虎!”除了申上了也肯定不会去读的UVA以及不收小本的YALE和STANDFORD,我每一所T14都申请了。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无外乎多一些申请费或者个别学校需要的writing sample,多给自己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这点多余的成本是十分值得的。说不定你的女神校今年扩招,把你给捡了过去。毕竟尝试了,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后悔!


5.每一项条件都很重要

很多人问过我,到底PS重不重要,我需不需要找中介写或者native speaker来修改?我还需要刷GPA嘛,反正再刷也只是AA?


我认为每一项条件在不同的申请阶段的重要性不同,但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每一个条件都相当之重要。硬件决定了你的下限,而软件决定了你的上限。


硬件如(GPA+本科院校)和托福是一道门槛,只有硬件达标了,你的软件才有发挥的余地。这是第一道过滤手续,此时最重要的条件是托福和GPA。但托福和GPA又不同,一般学校(除了Uchi)只要你托福达到了105+,小分要求基本达到,托福就不再对你申请有太大的影响,但GPA则是越高越好,不少学校如Uchi和NYU特别喜欢排名第一的申请者。有时候,如果你的硬件远远超过该学校的要求,你可以仅凭硬件就足以让该校录取你,此时软件的重要性也不是很大。但是录取这样的学校明显没有实现你所有的潜力,想要录取更好的学校,软件着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当你的硬件不是过分overqualified,且过了第一层筛选。此时你的软件开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硬件适格的申请者实在太多了,而学校可录取的毕竟有限,此时他们会结合申请者的软件并在diversity政策的影响下进行选择。尤其是两个条件颇为接近的申请者中,某项软件的差异将成为招生官做最后决定的关键。例如同个学校的A与B,A托福105,B托福109,GPA也接近,但是A的PS很有想法且主题很合招生官的胃口,B的ps稍显平庸,此时招生官很可能会录取A,而此时A PS的出彩,完全可以弥补4分的托福差距并使得A脱颖而出。因为你无法预测你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一项条件会成为自己被录取的关键,且条件的重要性是相对的,而这种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你未知对手的情况。因此你只能将每一项条件都做到最好。即便是我认为重要性最低的托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多努力的那一分”也会成为你被录取的关键。总而言之,在申请提交前,你是在和自己比,你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每一项条件;申请提交后你才是在和别人比,你此前多提高的一点东西,都会为你增加一分可能的胜算。


诚然,考一次托福雅思挺贵的,重修也不便宜,更别说修改PS、找中介的钱了。但是我觉得这些成本都是值得的,而且相较于他们对你以后申请的帮助,相较于一个更好的学校对你以后职业生涯的帮助,这些成本我个人觉得更显得微不足道的。


6.找中介or DIY?

这个问题大概每个留学生都会考虑过。找中介并不是必要的,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要找中介,或者说你想要中介给你什么帮助。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我申请了两年,前后找了两个不同的中介。


第一年我找中介的主要原因是我那时忙着准备LSAT考试,没时间研究LSAC的妖孽系统以及PS、推荐信这些。我当时的中介找的挺随意的,找了第一个联系我的中介。那时候可能对自己有一些误解,对留学申请也有一些误解。因为当时听到一些信息,说JD就是一个score game,主要就是看LSAT和GPA。因此,我觉得中介找谁都无所谓咯,只要能帮我这些东西都弄好就行了,主要还是靠我自己考LSAT。LSAT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而我也是确实太信任之前的中介了。于是把申请所有的事情一股脑儿都抛给了那个中介。结果!就很拖延吧,而且对LSAC的操作也很不熟悉,成绩评估事情也是我看我同学们都提交了我主动问的。而且PS和推荐信套模板的痕迹也挺严重的,我自己改了十几稿才提交的,甚至连学校的字数要求都不知道。最坑的还是我一直没有下offer,问中介为什么,他一直说自己“我在跟进了我打电话了”,结果啥改变都没有。最后还是我问了一个人大小姐姐才知道是我的托福成绩没有提交成功,然而问题解决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虽然我JD申请了到UMN的全奖和Emory的半奖,但这大概和我的writing sample和 diversity contribution的essay写的是“leadership”有关吧,因为UMN特地在offer上提到我的leadership。


第二年我找的是律政。其实我第二年时间还挺多的,但是我这个人就挺懒的,琐事就很不想自己来做;此外我也很担心自己又会出现托福成绩没送到这种致命性的错误,找个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会更好一些。今年律政也没有让我失望,整个申请进程中给我的帮助很大,让我省了不少的事情,很安心!其实我一开始对律政的期待挺低的,我觉得只要能把事情都办好,然后PS、推荐信这些写的不要拖我的后腿就行了,毕竟第一年的中介深深地伤害了我。(希望冯女神策划老师不要打我!)不过我的团队老师们给了我很多惊喜,全程其实都是老师在赶着我把事情做完的,我自己反而十分淡定。讨论PS的时候也很能启发我的思路,根据我的条件也能找到一条最适合我的、也是我自己很喜欢很认可的PS思路。而且文字功底确实很好,除了个别逻辑上的问题,我基本上没有改动过。(将军按:我们律政的服务说不上完美,但是一直是很用心的在做,而且是越做越好的。专门加粗这段怼一下网络黑子们)相比较之前改了十几稿的PS和推荐信,律政真的让人很省心、很放心。我能申请上NYU,律政爸爸功不可没!!!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中介的评判标准,是能否利用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讯息帮助申请者扬长避短,把申请者送到他应该能去的学校。而中介最宝贵的价值就是经验和信息,因此我认为法学申请最好还是要找专门申请法学的中介,最好是有大量已申请到T14案例的中介。我们也不要奢求中介能有多牛逼,把一个本来只能勉强申请到lowerT14的同学送到TOPT14,能将你手上的那幅牌打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中介会宣传一些黑马强势逆袭的故事,但这种黑马毕竟是少数,而且说不定他们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可怕条件,中介为了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故意而弱化申请者强项,凸显其弱项也是极为可能的。其实中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帮助,如果你有心,肯花时间去寄托等网站上搜集资料,肯去向已经录取的前辈们求助,这些都能获得。主要还是时间成本的问题,如果你那段时间比较闲,亲历亲为确实更加放心,但如果你还要准备法考,或者其他考试,DIY则会让你手忙脚乱甚至两边都搞不好。


找不找中介都是要看个人实际情况的,但如果确定要找中介,请一定要找靠谱的中介且全程盯紧,毕竟留学的是你,出了什么问题,浪费青春影响前途的也是你,中介最多赔点钱就完事了。


9.最后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没?

1.对gap党

对于很多gap党来说,“GAP”这个词本身就代表了失败,因为别人今年就能出去,而我们却要再蹉跎一年的光阴。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失败者的经验。


(1)我该不该gap?

我认为需要考虑四件事:①我甘心吗?②我的初心是什么?③现实条件允许我gap吗?④我了解的信息充分全面吗?


从客观来讲,以我165分LSAT的成绩,我第一年申请的结果还是不错的。但我真的非常的不甘心,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T14的law school。而且我确实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并没有考出自己应该有的成绩,觉得很憋屈。但UNM确实对我诚意十足,不仅给了我全额奖学金,还特地分配了一位教授和一个与我diversity匹配的学姐分别指导我的学业和课余生活,让我难以拒绝。我一开始很动摇,很犹豫,也不知所措。当我和一个好朋友说我的情况的时候,他和我说:“你真的甘心吗?You deserve better!你是可以上HLS的人。”是啊,如果要我三年都呆在寒冷的明尼苏达我确实很不甘心,我最一开始的目标是JD of YLS,UMN真的相差太多了,如果我不gap一年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我或许真的会抱憾终身!后来我和我妈说如果LLM都没申请到的话,我准备就要GAP!所幸我妈非常支持我的决定!(大概是因为如果我去了UMN她会在她那一群老姐妹面前抬不起头吧,那些人的小孩个个都是清北浙复交、牛剑常春藤。)


其实我做gap决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问题④,我了解到的信息并不全面。其实每年大陆能去T14读JD的人寥寥无几,T30的含金量也很高,去年有个华政170+LSAT最后也只是去了UMN。而且我LLM转正的概率也并没有我臆想地那般高。我后来也曾懊悔过自己决定是不是下得太轻易了,但仔细一想,即便我当时全面了解了信息,我仍然会做同样的决定,因为我太不甘心了!


(2)如何度过低谷期

GAP这一年我曾多次极端否定自己,多次在自信与自馁中反复,下面我谈一谈对度过低谷期的经验和建议。


放低期待值

“|失望值|=|期待值-现实|”你的期待值越高,你失败时所产生的失望值就会越大,也越容易沉沦低谷无法重新站起。


我就是对自己的期待值真的太高了。因为觉得自己之所以之前没拿到offer是因为自己托福成绩没提交而已,对自己的条件过于迷信,总觉得自己肯定能转正。所以每当收到REJ letter的时候,都会极端否定自己。我真的有我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吗?就算我在西政能取得比较不错的成绩,但是和其他清北人复的竞争者来说,我可能真的只是只瑟瑟发抖的小菜鸡!辜负了父母和朋友对我期望,我真的是弱爆了!


如果我一开始就抱着“能转正那都是人品爆发,不转正也是应该的”这种心态去面对我去年LLM的申请,我大概就不会有这么极端的想法。对于我这么一个极度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人而言,极端否定自己确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找到组织,难兄难弟互相鼓励扶持

GAP这一年是孤独且煎熬的,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一个个去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或者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心里确实很不是滋味。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与我们一样的难兄难弟,大家抱团取暖,互相鼓励。


我就有很多小兄弟和我情况挺类似的,有考研浙大二战的,也有申上KCL结果快开学和他说你的语言成绩还没达到我们的要求今年还不能让你入学的,还有我哥这样已经申了两年依然没有满意结果的。你很容易在境况类似的人中找到共鸣和认同感,以此消除内心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我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总是在担任鼓励者和开导者的角色,但每次在鼓励他们的时候,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治疗,开导他们也同样是在说服自己。


而我们这帮难兄难弟今年也都功德圆满了,考研二战的都成功了,出国的也都被女神校捡走了。


找到适合自己的释放压力的方式

GAP这一年压力会特别的大,因为你投入的成本更多了,所以更期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这种压力是持续性存在,间歇性爆发的,找到一个释放排遣的途径相当重要。可以是做极限运动,也可以是暴饮暴食,总之不要一个人呆着,把压力都憋在心里。


亲密关系是走出自馁的良药

我能那么快走出低谷期,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妹子吧(以下简称卢小姐)。


我那时候压力真的挺大的,尤其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压力。从小父母对我就很严格,家庭教育也很传统,但我妈知道我被一所所学校备胎后,她甚至说了句:“连康奈尔都上不了,你还读什么书!”其实我也能理解他们,他们的失望我也感同身受。他们不了解法学是一个硬核专业,而他们朋友的小孩个个都上了很好的学校,有的甚至录了Columbia也不去,但我却和他们说Columbia我无能为力,毕竟哥大不收无工作经验的申请者,而且他们自认为我并不比其他人的小孩要差。这大概就是爱之深责之切吧。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解释,电话里顶着那一头的指责和不理解也很崩溃。而我又是一个不愿意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现出来的人,所以我在和卢小姐相处时也并没有直接表达出任何的低落或者沮丧。但她总能捕捉到我的言语或者神态中流露出的那一丝丝负面情绪,且能很快地给我回馈,总是能像一个小迷妹一样猛夸我,满足了我内心全部的大男子主义,让我觉得自己其实还是蛮不错的,没我自己想象得那么糟糕。印象最深的是,我因为邮箱的问题NYU说没有收到我确认信,于是将我踢出了Waitlist名单里。当时我和她在外面玩耍,得知这个消息我很暴躁,突然变脸低气压,而她全程不敢多说话,像个犯错的小孩子一样怯生生地拉住我的手,叫我先不要生气。第二天又特地写了封认错信和我检讨在我需要她的时候,她自己没有做得更好。


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治好我的自馁和暴躁,但是她却知道。她当时和我说我是她见过最优秀的人,我知道为了安慰我鼓励我,她这个论断有很大程度的水分,但我确信她是我见过最美丽温柔的人。


(3)如何利用好GAP这一年

这一年的安排有两个目的:①有助于下一季的申请②有助于整个职业和人生的规划。你可以再找一份实习或者重刷GPA\TOFEL,也可以学一门新的语言或者技能。但也要注意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量力而行。我本来打算是12月考完托福以后还要继续考LSAT,但确实是太疲惫了,因为考托福之前一直在实习和准备法考,加上学车真的太难搞了(对我来说),后来也就半途而废了。


GAP这个空档期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沉淀、反思自己。我大学这四年过得很赶很着急,基本上是教室家图书馆三点一线,生活也被各种考试分割,所以我很少去花时间去回顾反思。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对读书的认知吧。我之前认为读书、获得知识本身就是“the end”,虽然我也有更远大的抱负,但二者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平行的。所以我认为获取知识就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它是一种亵渎。所以我之前才会坚持JD一条路黑到底。说来也很神奇,我认知的转变十分“被动”。也是因为卢小姐的原因,我选择的天平开始向“LLM”倾斜,于是我开始结果导向去论证我只读LLM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经过好一番深思熟虑(自我催眠),最后“倒逼”自己选择了申请LLM。但客观评价,从实现我更远大抱负为目的来分析,“LLM”更“经济”吧。此时我已经把“获得知识”当作“a mean to the end”,既然我注定是要回国的,而T14的LLM现阶段已然够用,而读JD的时间成本确实太高而我也已gap一年,而只申请LLM也会更灵活一些,届时我也可以选择转JD(如果有机会)或者先回国工作一段时间找到适合自己且自己热爱的领域后,再在这个领域里读一个更高的学位。虽然我目前的想法没有读大学时候那样纯粹,但也算更趋成熟和理性了吧。


(4)积极面对失败,你只是尚未成功

其实我很感谢自己这段失败的经历,感谢那段在极度自信和极度自馁中徘徊的经历,它让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也塑造了一个更成熟更稳重的自己。


“强者多坎坷”,不是因为你是强者,所以你遭到更多的针对,而是这些坎坷的经历造就了这些强者。成功固然是好事,但是有时候成功很侥幸,但因为成功了,大多数人往往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不自知,不自省,忘却了成功背后潜伏的危机。一次次的成功会把你捧得越来越高,也会让你越来越洋洋得意,越来越不自知。但你无法保证你永远不会失败,可以说失败是一个必将来临的节日,届时你被捧得有多高,摔得就会有多惨,有多洋洋得意,就会有多垂头丧气不敢再次爬起。从长远来看,一次失败的价值远大于一次侥幸地成功。


其实我很庆幸我在这个年龄遭遇到这么大的挫折,因为我需要负责难过和重新爬起,而其他的一切我都不需要考虑,因为有我的父母替我负重前行。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对我毫无保留地支持,为我一切任性的行为买单!而我也还很年轻,还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和朝气。而我越早经历大失败,越早享受到失败带给我“福利”。今年法考的主观题,由于某些难以启齿的原因我并没有过,但我也并没觉得没过是有多难过或者了不得的事情,今年10月回国再考一次就好了。


虽然把失败归结到一些客观原因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但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失败的原因,这样失败才会有价值。虽然我可以把第一年申请的失败归结在不靠谱的中介身上,但这不靠谱的中介却是我自己找的,是我自己的不谨慎和过于“偷懒”才导致了我的失败。


2.对西政的师弟师妹

在这里,我可能要宣扬一些我自己价值观的东西了。


前段时间,在第九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上,西政战胜云端之上的对手清华大学。整个校友圈被这一则消息刷屏,西政人没有不为此欢欣鼓舞。旁人可能无法理解我们的那份喜悦,但我们西政人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来回转近年的颓势。


今年申请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给我很大的感触。在西北大学泄露录取者信息的excel中,对西政的评价是“low ranking law school”,西北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American Law Schools的普遍认知。看到这个评价很诧异,但更多的是不甘和委屈。西政虽然是四非大学,但“law school”的排名,T3或许有争议,但T5应当是比较稳妥的,“法学黄埔”这点尊严应当是有的!


但仔细一想,西政地处西南,偏安一隅,这一方水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政对外交流的滞后。西政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远低于华政、中政,学校本身也对对外交流并不热衷,压低GPA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加上西政自身并非985、211和双一流,对国内法学教育情况不甚了解的American universities有这种认知也无可厚非。而此前西政录取T14的同学也并不算多,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政在美国声名不显。


作为西政的学子,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如果有更多的校友能够申请到Top law schools,西政将更能够被美国知名法学院所认可。已经录取的校友如果能在校内积极表现,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美国法学院的人问起来的西政的时候,他们能回答:“Oh, the students from this Chinese law school are of intelligence, diligence and excellence.”我想这些是我们一个个出国留学的西政学子能做到的!


诚然,西政学子申请美国的top law schools是在逆风飞翔,但师弟师妹请相信这些学校也会十分青睐逆风飞翔中的佼佼者。近几年西政在申请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前年录了一个耶鲁的JD,仅经济法学院去年就录了一个UPENN和一个Berkeley,今年也录了一个UChi和一个NYU。


旁人或许不懂,但对于我们西政学子来说,从拿到西政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为西政正名”就成了我们肩负一生的荣耀和使命。


3.给律政打一波打广告

最后,还是要给律政打一波广告。我个人认为律政还是一个很有良心的中介。以个人最直观感受作为证明:当我未被NYU录取止步西北之时,我只是觉得自己的实力不行而律政已经尽力帮我了,从未假设如果自己换一家中介,可能申请结果会更好;相反,在我第一年申请的失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妈呀给这个中介坑死了!(将军按:前十四靠前学校的每一所都饱含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而为,期盼最好的结果。做了自己该做的,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坦然面对。)


律政中介费确实会比其他中介要高一些,但我认为这也挺合理的。(将军按:其实我们价格也还行哈哈哈啊哈哈,同级别里最多算中上)因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律政对于你申请的帮助绝对值这个价钱。其他中介虽然可能便宜一些,但我们可能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此外,大家也都学过《公司法》,公司的第一要义就是赚钱,律政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更优质的服务,并无不妥。况且律政是一家很有情怀的中介(将军按:这个过誉了,我们只是 想踏踏实实做好公司,情怀不敢乱讲了),它不会轻易毁了自己多年经营才树立起来的招牌。


总结

回首这一年的申请,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挺让人满意的。和律政签下合同的那天我和卢小姐吹逼:“我明年争取带你去哈佛,最差也得伯克利!”虽然Berkeley无情地拒绝了我,但我却去了更好的NYU。和她吹过的牛逼能够实现大概是这世界最幸福的事情吧!虽然结果的实现很侥幸,但回首我这两年经历的种种,我想我也有资格说一句:“I deserve it!”


 今 日 互 动 

你对他的经历有什么感想吗?


┈┈┈┈┈┈┈┈┈┈┈┈┈┈

 干 货 推 荐 




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精彩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