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元老(作者:单墫)

单墫教授 数学杂说 2022-07-16

悼念!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逝世,曾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卓越成果





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先生于2021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我们表示沉痛哀悼。现转发单墫教授深情缅怀王元先生的文章《悼念元老》。


(王元先生)



悼念元老

惊悉元老逝世。
王元先生是我的恩师,大家都尊称他为元老。
1978年4月我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研。此前,1964年我从扬州师院数学系毕业,并在中学任教14年,扬州师院数学系的大学基础课与中学数学研究抓得极为扎实,但当时数学研究在全国高校并未形成风气。我到科大,跟常庚哲老师学习样条函数,又参加陆鸣皋老师主持的解析数论讨论班与冯克勤老师的代数数论讨论班。如何进行科研,实在是门外汉。元老从北京来合肥指导,对陆鸣皋老师与我做的工作大加赞赏,并在校系领导面前表扬。于是我就被定为首批博士学位的一个候选者。元老还多次谈他自己学习与治学的心得,他说读中学时并不很努力,外国电影倒看了不少。考大学时未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读了英士大学。但后来院系调整,合并成立浙江大学。有一次复变函数,考e^(-1/x)的奇点属性,只有他一个人答对,从此得到系里青睐,并选定以数学研究为终身方向。

他在中科院数学所主要研究解析数论,华罗庚先生擅长圆法。而筛法在国际上刚刚起步,元老便研究这新的方法,并在26岁就用这新方法证明了哥德巴赫问题的“3+4”,取得当时最佳结果。元老还用这方法研究拉丁方的个数,也获得长期领先的结果。他自己说那时年轻,什么都能做。

元老曾说现在他不急于陷入某个问题之中,大部分时间在观察动态,看看有什么值得做的有意义的问题(他多次对我说太小的问题不值得做)?有什么能够做的问题?

他还说:“我的学生,我都要和他合作一篇文章。”他给了我一个题目,但对我说:“不一定能做出来,做不出来也不要紧,慢慢想。”

1983年,我去北京参加首批博士学位的大会。但这个问题,我一直未做出来(觉得无从下手,想了想就放下了)。想到要去见元老,觉得不好交代,便在火车上连夜想,居然想出来了(幸亏当时火车要开10个小时以上)。见到元老便将这事告诉他,他也很高兴。后来又经过修改,合作完成了这篇关于哥德巴赫数的文章。

元老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时,倡导改革,邀请一些人去访问。我也躬逢其盛,在访问期间读了一些文章,做了一些结果。

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时,元老来南京访问,我与陈永高一同陪元老故地重游,寻访了石鼓路的教堂与当时的国立六中,但现在已毫无踪影,只好去看白下路的六中,当时学校还请元老题了字。又一同去看了东南大学,即原中央大学。元老那时的家即在成贤街口,可惜在三天前刚刚拆得精光,已无踪迹可以凭吊。

1992年我应香港数学会岑嘉评主席之邀去访问,正好元老也在那边,共同讨论了一个问题,岑教授写了一篇文章,由元老推荐在《中国科学》发表。
有一年到北京,正好元老家的小世兄升初中,要报考某校,招我去辅导。多年后,小世兄也在美国大学担任数学教授了。
元老喜爱游泳,有一年在山东开数论会议,由山东大学潘承洞先生任东道主。元老是常常下水的。
元老晚年喜爱书法,曾送我一个手卷,写的是辛稼轩的词《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笔力遒劲而又工整,远胜当下一些“书法家”。
我今天上午到学校(南师大),忽然觉得身体不适,眼一黑,坐到地上,幸有李君华老师与物理系的谭老师等在旁,由学校用救护车将我送仙林鼓楼医院。我无大问题,没想到元老去世了,或许是某种心灵感应吧。
心中悲哀,匆匆写下上述文字,以作纪念。
 
单墫
2021.5.14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