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ichael Lau:别把我想得这么伟大,我当时也只是喜欢街头文化的年轻人

i-D China iD中文 2022-09-06






「MAXX HEADROOM」是与我个人经验紧密相关的作品集,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和玩具的结晶,并见证着我们的过去和现在。


- Michael Lau(刘建文)



从 1998 年在中国香港杂志《东Touch》作为漫画专栏连载,到依循自身爱好将复古 12 寸 G.I. Joe 可动人偶和街头文化结合,将漫画形象扩展为搪胶公仔系列,并于 1999 年在香港艺术中心首次展出共 99 个 12 寸「Gardener」人偶,Michael Lau 所创作的「Gardener」系列,使之成为 90 年代创立并引领搪胶玩具文化的先驱。几乎同一时间,伦敦艺术家 James Jarvis 创造了玩偶形象「Martin」并将设计师玩具和潮流文化连结在一起,KAWS 与日本品牌 Bounty Hunter 合作推出「Companion」潮流玩具而成为事业转折点……


Album 1998

Logo 1998

Comic 1 1998


此后,我们看到搪胶玩具逐渐进入当代艺术和收藏的领域,正如涂鸦与街头艺术演变成为世纪更替时最重要的艺术运动,「ARTOY」(艺术玩具)的流派也延伸出了远超于本身的定义,渗透和影响到了更多不同的群体。而随着在流行文化与街头文化影响之下的年轻群体逐渐成长为具有消费力的群体,收藏艺术玩具的热潮应运而生。

 

「所有艺术品都是玩具,所有玩具都是艺术品。」Michael Lau 曾这么形容道,玩具的形式代表了他最初的热情和内在的能量,而艺术创作是他终生职业的选择,用街头文化和玩具形式打破当代艺术的条框,「Figure 教父」的名称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Michael Lau / 摄影:Affa Chan


以 Michael Lau 标志性的「Gardener」系列出发,由当中那位愿意为热爱的事物付出一切的核心人物「Maxx」所启发的全新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久前在香港 Woaw Gallery 举办的展览《MAXX HEADROOM》中展出。《MAXX HEADROOM》融合街头文化的理念以及来自于「黄金时代」的态度,既是艺术家充满热忱的自省,亦回顾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持续突破及不断发展的愿景。我们也在这一契机下同 Michael Lau 聊了聊再次展出「Gardener」系列的始末与内心感受,以及搪胶公仔和艺术创作对于他的意义。




i-D: 我们先从这个展览《MAXX HEADROOM》是如何开始的说起吧?



是 Woaw Gallery 主理人 Kevin Poon 的提议,听说他好像是我的粉丝,在外国读书时候听到有个中国香港人那么厉害,除了成龙、李小龙就是我了,对他的启发和影响很大——原来喜欢做一件事就可以成功。现在他长大了,有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画廊,就很想让我再做「Gardener」的展览。我也觉得不错,想重新介绍「Gardener」让年轻人知道,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由此就开始了这个展览。


但如果按照原来那样展一些人偶,一百来个陈列,就会比较重复。想过用新的角度去以一个角色来阐述这个展览,不如就用主角「Maxx」为展览中心人物引发下去,他其实也是我的缩影,就像在说我自己的故事一样。适逢今年滑板在奥运会成功登上大舞台,得到了认可,然后我也是第一次成功进入 Art Basel,就好像是「Maxx」的奋斗史,从普通人如何梦想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历程,来刻画那个年代「Maxx」的故事和精神,临危不惧,追求理想,年轻人要做到最好,而「Maxx」的名字也来源于「Maximum」。



Skate Boy 1998

Comic 1 1998

Comic 2 1999


i-D:  在你们合作的过程中,有发生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印象中「Gardener」展览好久没搞,都放下了十年左右了,我开始其实有一点反抗,想做点新的作品而不想做以往的东西,纠结了一阵子,最后想到「Gardener」其实是一段历史,启发了很多年轻人和艺术玩具的产业,所以不妨重新介绍一次,看能不能栽培 2000 年后的年轻人重新认识艺术玩具或者这种文化。


我想到一个概念,展览述说了在人偶这个媒介的高度限制下做到最好,做到最完美,但又不可超越历史的感觉,也是我自己真实的感觉,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



Sketch 1999


i-D: 作为搪胶艺术玩具文化的 OG,你不是模仿别人原有的东西,你就是创始人。你还记得当初做那些人偶时,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创作和生活状态中吗?



这一切都很自然,别把我想得这么伟大,觉得我可以影响那么多人。我当时只是一个年轻人,喜欢做人偶又喜欢街头文化,即使不是滑手也要穿成滑手的样子。因为对街头文化的每样东西都喜欢,那不如做个展览吧,想到要做就马上去构思。不要想得这么遥远,办展都是来源于我的爱好,这样就会建立起一些东西来。




i-D: 对你来说,艺术玩具在街头文化中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在潮流文化里它是一个必需品,如果你家里没有,就代表你不是「潮流人士」,BE@RBRICK 就是这样,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是你是否拥有,其实「拥有」是艺术玩具的一个环节,你不会拿着它出去,它是你的一种身份象征、一个朋友的感觉,是心灵上的东西。


艺术玩具我想是在服装之外,可以被年轻人展示的物品,让他们多了一样东西去玩,身上的东西大家都比较容易拥有,但拥有一个有品位的艺术玩具会更酷。







i-D: 
在你的这么多作品中,艺术玩具是你的标志,你会一直坚持创作这类作品吗?



我会一直坚持做,坚持了大半辈子。与创作、美感、空间有关联的事我都喜欢做,艺术玩具是其中一个媒介,家具、室内设计等都是跟美学有关,还会有很多发展空间。




i-D: 你自己有没有收集什么除了艺术玩具以外的东西?



现在大多数都是家具,因为有地方放,艺术玩具反而少了,因为太多了,都快没位置放了。其实现在更追求的是空间,对物质反而没有那么在意。



A~ZEX 2007

Kindergardener 2010


i-D: 作为与 Bounty Hunter 等单位一同在早期真正为设计师玩具打开大门的人,可以和我们聊一聊从开始到现在你认为最意想不到的变化,或是记忆深刻的事吗?



基本上内容没变,时代变化就是体现在互联网的影响。当时大家好像发现了新事物一样,在那时我们很「珍贵」,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的事情;而现在节奏很快,在一秒内几千万人同时进行发布,就算多新鲜也没有了趣味,因为天天都有趣味的话就等于没趣味。在我们那个年代,正好吸收了之前的养分并得出成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现在互联网令一切来得太容易了,所以相对来说,艺术玩具内容一样,但是时代变了。




i-D: 随着来自街头和亚文化的产物,近年来进入画廊与拍卖行,并受到当代艺术领域的关注,你如何看待这一发展趋势?



其实从艺术史来说,基本上每个年代都会有新的流派产生,这个新流派是否会成为屹立不倒的一个类别,也是有可能的,就像现在你不能否定潮流的力量,它和年轻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当时突然有了艺术玩具的派系,其实到现在我也不太敢相信。在那个年代肯定觉得奇怪,因为还没成为「历史」,不过不用担心,每个年代都会产生一些东西,我想我们是刚好在这个年代。


我比较幸运,你不能强求有新的派系出现,但有好的时机出现,而我又刚好把握住,因为我已经在做艺术玩具了,就造就出这个「ARTOY」(艺术玩具)的派系。




i-D: 如果突然发生某些事情导致你不能做艺术,但可以做其他任何事情,你会去做什么?



还是会做艺术,这是天生的,不是我去找来的工作。要是不做艺术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上天让我做艺术,给我的东西没理由不用。暗地里好像我参与构建了一个很大的产业、栽培了很多人,那也很好。




i-D: 最后我们聊点轻松的话题,如果今天这一刻让你写一本自传,那这本书的书名会是什么?



《Crazy》,疯狂,突然想的。




i-D: 这几年来,你有没有哪位觉得很厉害的艺术家?



大家都在不同范畴,突然间问我想不起来。说厉害的话我觉得毕加索才是,到九十多岁还在画画,他的魄力、产量都令人佩服,真的厉害。在那个年份敢这样做,令人无法相信。




i-D: 你此前有跟 PUMA 等品牌联名,还有考虑一些「奇怪」的品牌联名吗?与运动、街头、地下文化没有关系的品牌,譬如今天化妆品牌问你呢?



其实现在我很开放,可以接受化妆品,前提是要好玩、有自由和空间,不能只放个 Logo 当作成品,其中需要有故事,那我就很欢迎大家来找我合作。




i-D: 当你在用手机时候,哪个表情是你最常用的?



掉转头微笑(🙃 )或者粗口手势(🖕🏻)的表情,用得比较多。




i-D: 玩一个关于你自己的「Two truths and a lie」游戏,说三个东西给大家猜,其中两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



ART, TOYS, MICHAEL LAU.




采访

QZ ZHANG


撰文

DIDI HU


图片

Kitmin Lee

Woaw Gallery 提供


排版设计

SAL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