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五位未来将受时尚领域瞩目的影像创作者
随着多元化时尚形象的更迭进程远超我们的预期,没有比了解即将入行的学生更为妥帖的想法了,以此捕捉产业的未来动向。因此,i-D 此次为大家介绍五位毕业于中央圣马丁时尚传播专业——2021 届时尚影像班的学生。其作品横跨摄影、造型、视频、VR 等多个领域,某种程度上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时尚影像制作的涵盖范围之广、潜力之大。
他们有的讨论中国互联网的亚文化美学,有的探索伦敦街头服饰,更有的涉猎人工智能的主题——这些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敏锐嗅察,也是对视觉领域日渐趋于多元的本质的折射。本期内容,他们将跟我们分享创作背后的灵感,以及想象时尚形象发展的未来前景。
Martus
Chai
i-D: 说说你的期末项目吧。
是个跟伦敦街头服饰和青年文化出版物沾边的期末项目。我试图涵盖不同群体和社区,包括「发售和推销产品的社群」、时装档案团队、锐舞爱好者、俱乐部常客们相关的时尚,同时也涉及滑板文化。
i-D: 对你来说,是什么造就了强大有力的时尚形象?
对我来说,一个强大有力的时尚形象应该是能讲述故事的,我发现照片中捕捉到的自发性瞬间,远比精心设计过的拍摄要来得更有吸引力。
i-D: 你觉得如今的时尚摄影目的何在?
我想很多人觉得它是服务于社交媒体,用于在网上传播,一定程度上这是对的。也就是说,随着印刷品越来越小众,越来越少的人去谈论它,那么印刷品上的时尚瞬间也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贵。由于我们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透过屏幕去看世界,有形的实体景象就更有冲击力了。
i-D: 你最欣赏的时尚影像创作者是?
Elaine Constantine、Steven Meisel、Alasdair McLellan,当然还有新晋摄影师 Stef Mitchell 和 Hugo Comte。我特别喜欢那些能很好捕捉青年文化并拍出富有戏剧性、动感十足的创作者——他们镜头中的作品就跟电影一样。
i-D: 你毕业时,围绕种族、性别、性取向、更广泛的身份认同展开的政治性议题在时尚语境里被无比放大。对于这类主题的对话,你如何定位自己的工作?
聚焦类似滑板文化这样的主题,我想要寻找社区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因为主流媒体上大多报道的都是顺从的白人直男。我发现一个叫 Melanin Skate Gals and Pals 的团体,他们为酷儿群体创造了安全的滑板空间。作为酷儿,我真的被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这让我觉得项目超越了时尚本身——时尚成为了一种拥抱边缘群体的方式。
Yao
Peng
i-D: 说说你的期末项目吧。
期末项目的灵感来自「土味文化」这一现象,是在中国互联网上诞生的短视频流派。基于之前对社会主义魔幻美学的探索,我把这种当下中国互联网上风靡的元素融入到创作中,诸如机车风衣棉夹克、家用桑拿机、雨伞手机等等。
i-D: 你想探索的核心主题是?
「土味」一词是在 2017 年左右真正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它最初的意思是俗气、不合时宜的,却经过这两年的演变,逐渐成了某种流行文化的代名词,它如今的含义也早已不同往日。土味视频及其衍生物往往传达给人缺乏内涵、过时甚至廉价感,凭着与现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符号席卷互联网。
本科就读期间,我开始借助摄影来捕捉这种文化现象,因为我觉得它实际上并不粗俗,相反,很有创意。我认为土味既是种美学,同时又是 Z 世代对亚文化做出的贡献——近年来,世界各地对非主流文化的追捧——恰恰可能会让我们向未来的主流时尚迈进。
i-D: 你最欣赏的时尚影像创作者是?
首当其冲的便是,任航。他非常善于捕捉人体的不同姿势,创作独一无二的影像作品。我并不喜欢利用裸露来吸引眼球,但透过任航的作品,我逐渐意识到人体的内在奥秘。受他影响,我也经常要求模特摆出奇怪的姿势。
另一位则是我的朋友,蝴蝶公主。她在圣马丁学纯艺,给我提供了很多适合拍摄主题的衣服,也是最早研究土味美学的人。她的造型——如花瓶连衣裙、火锅牛肉连衣裙——真正体现了这种「中式美学」。
i-D: 你眼中的未来时尚影像该是怎么样的?
我觉得未来时尚影像应该是没有国界的。时尚影像可以是照片、视频,也可以是 3D AR 和 VR,甚至可以是很多我们现在还没发现的媒介形式。
i-D: 攻读硕士学位之前,你有过什么样的计划?现在计划有改变吗?
我想成为一名艺术总监,将东西方时尚语境下的前卫愿景结合起来,创造一种符合当代中国的文化新美学。到目前为止,我离这个计划还有一段距离,但攻读硕士不是结束,在此之后我会继续探索。
Kallan Hughes
i-D: 说说你的期末项目吧。
这是一次对人工智能世界的探索,由此推动了定义时尚影像的边界。当大家说到人工智能时,都会谈及它的潜力之大,我认为探索和试验非传统的影像创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i-D: 你想探索的核心主题是?
我和人工智能艺术家 Malthus 合作,创造了一些图片以及动态影像。我想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创作抽象影像,例如拿 3D 扫描时装档案和用 GAN(生成式对抗网络)拍摄图片和视频。伦敦店铺 The ARC London 借了我一批叹为观止的 Alexander McQueen 作品,我觉得可以让人们在一个能走动的环境力近距离地观摩这些时装档案,这将会是非常棒的体验。
i-D: 你最欣赏的时尚影像创作者是?
对我来说,Nick Knight 是有史以来最具创新精神的影像创作者之一。他不断地挑战极限,拥抱新媒介,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让人兴奋的点。我还发现自己受到 Manfred Thierry Mugler 在 80、90 年代的摄影作品的启发——从中感受到了他对色彩的使用,以及超现实主义。
i-D: 你毕业时,围绕种族、性别、性取向、更广泛的身份认同展开的政治性议题在时尚语境里被无比放大。对于这类主题的对话,你如何定位自己的工作?
我总是试图去选角多元化的阵容,作为酷儿,服装对我来说没什么性别界限可言。这个项目的衣服可以说是很女性化的,但我们仍然选择把它放在男模身上呈现——不是为了突出效果,而是因为衣服适合这个模特。抱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才是重要的。
i-D: 你眼中的未来时尚影像该是怎么样的?
我想看到更多的计算机合成以及人工智能影像。还有如此之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人工智能潜力巨大,可以非常抽象,我希望看到更多元的选角。
Aparna
Aji
i-D: 说说你的期末项目吧。
我会将之描述成一封写给自己的、百科全书式的、抽象的信,几乎像是我会交付给另一个版本的自己的警示,追踪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这些影像是以连贯性的故事情节呈现的,没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内容留给了观众去想象的余地。它给人的感觉好比 REM 梦境里的滑稽片段——徘徊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
i-D: 你想探索的核心主题是?
我起初这么做是种为了对抗体制化的影像创作,因此我转而聚焦本地白话的主题方向,剖析亚裔和南亚族群的身份、表演和服饰。我所说的表演,主要指存在在人们身上无意间的那种戏剧性,我觉得这类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我创作的这批影像,也可以被看成是跟自己较劲的游戏——这个游戏依赖于人为的错误和不精确。
i-D: 当下人们创作时尚影像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认为当下的时尚影像应该是为让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感到舒适。我相信兜售时尚影像是个很危险的想法——尤其是主题涉及到对种族、性别、身体、身份的认知时,所以我认为它像武器,要尽可能地掌握在正确的人手上。当然,它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多有才华的影像创作者,站在强有力的立场以自己的身份和叙事方法去表达,这让当下的全球时尚影像慢慢挣脱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规则。
i-D: 你最欣赏的时尚影像创作者是?
我的作品是大杂烩,从喜欢的每一位影像创作者身上都汲取点元素。在我最为钦佩的是 Deana Lawson、Ronan McKenzie 和冯立,因为他们用非常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诠释自己的美学。我欣赏他们的作品将社会纪实和魔幻想结合——这正是我非常喜欢的场景。同时,我也也欣赏 Rottingdean Bazaar 的幽默,以及 Farhan Hussain 的构图和选景。你也能在我的作品中看到 Harley Weir 的影子——她总能让我想去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
i-D: 你眼中的未来时尚影像该是怎么样的?
那是个幻想和现实不再被分割、不再截然不同的空间,它俩彼此共生,渗透各自的领地。
Eomji
Sim
i-D: 说说你的期末项目吧。
《Real-Time》的灵感来源于城市里那些依赖数码设备的人们。通过时尚影像来分享我对数字文化的看法,聊聊现在所处的时代,还有我们是如何存在的。以此探索我们在一个抽象的数字空间和物理的城市景观里,该如何驾驭真实和虚拟身份——例如 VR 和 AR。我还想研究真理和知觉的主观性,同一瞬间呈现同一场景,但透过不同的角度去捕捉。
i-D: 是哪些元素促就了一件有冲击力的时尚影像作品呢?
我觉得前卫的时尚影像实践,应该呈现出一种时尚传播、多平台体验、观众交互的新模式。
i-D: 你觉得如今的时尚摄影目的何在?
虽然每件影像作品都有其出发点和意图,但影响应该创造和开拓价值。目前,通过社交媒体和不同平台展示各种时尚影像——而不仅仅是平面大片——可以在短时间内以独特的方式吸引大家注意。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图片以不同的方式和方式跟观众交互,去创造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价值。从无到有,亦或仅通过改变图像的大背景来创作,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
i-D: 你最欣赏的时尚影像创作者是?
我欣赏的人很多,但我在作品里最多提及的是 Barbara Probst,一个和许多品牌都有合作的女性视觉艺术家。她还喜欢探索真理和知觉的主观性,在相同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捕捉同一场景;她的作品帮助我突破了以前的视觉偏见。这一想法看似简单,但它展示了你可以多么激进地创作影像。
i-D: 你眼中的未来时尚影像该是怎么样的?
去创造「真实」的影像,审美必须与创作者的身份契合。随着新技术和媒介的发展影响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活,我相信这不单单只会改变我们所处环境的制度,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乃至身份。因此,在未来,我认为我们所获得的惊人技能将适用于不同情况,那些能够造就出耳目一新的影像创作者们将会脱颖而出。
撰文
Mahoro Seward
图片
艺术家提供
编辑
DIDI HU
翻译
TARRING LEE
排版设计
SA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