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丰三鲜伊面是怎么跌下神坛的?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如果你来广东打火锅,或者吃鸡煲时,想下个面饱腹,那么店家99%都会扔给你一包华丰三鲜伊面。
无他,实在是因为在广东,吃鸡煲不煮华丰面,就相当于吃螺蛳粉不放酸笋一样,人神共愤,天理不容。
你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华丰方便面这个品牌。
一方面,在如今物价飞涨的年代,华丰三鲜伊面依然相当便宜,24袋仅需36元,震撼我全家:
同时,它在广东的知名度极高,以至于我之前在写厦门泡面的时候,评论区一堆广东小伙伴给我安利华丰:
但另一方面,华丰这个品牌,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辉煌经历。
可能很少人知道,华丰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
在康师傅、统一进军大陆市场前,华丰一直占据中国方便面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
那么华丰面为什么干不过康师傅和统一呢?
又为什么广东小伙伴那么喜欢吃华丰面呢?
这件事,要从1986年开始说起。
1986年的广东珠海,一位叫熊毅武的食品厂服务站站长,拿到了广东农垦从日本引进的一条方便面生产线。
于是他带领着一帮人,在珠海平沙创立了“华丰”工厂,生产出了国内第一代方便面:华丰三鲜伊面。
所谓“三鲜伊面”,其实是指华丰面调料包在制作过程中,用猪骨、海鲜和鸡肉这三鲜熬制提炼的。
由于味道清淡美味,面条又无比筋道。
华丰三鲜伊面一经问世,立刻抓住了广东人的味蕾,大受欢迎。
随后,华丰面乘胜追击,他们邀请了肥姐沈殿霞做广告。
“食华丰,路路通”这句名台词,就这么传开了。
为了打开全年龄段市场,华丰还斥资出了一部动画广告。
广告中,小精灵开车将一大包华丰面运过来,随后就在一口大锅上吃起了面:
凭借着扎实的味道与广告攻势,华丰一举奠定了在广东方便面市场的领头羊地位。
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华丰在走出广东后,依然火遍大江南北,有效填补了当时我国方便面市场的空白。
你甚至还能看到,东北小伙伴认为华丰面是东北特产,从小吃到大:
这一点真不怪他们,因为华丰在鼎盛时期,确实在牡丹江建过厂:
就这样,在康师傅和统一之前,华丰三鲜伊面率先“统一”了我国的方便面市场。
在那个知识产权不那么重视的年代,不少模仿华丰方便面的品牌层出不穷。
比如“龙丰”方便面和“华龙”方便面等,反正名字里不是有“华”就是有“丰”:
当时在华丰工作的打工人,身份也很受人尊敬。
距华丰厂一百多米外的“华丰园”小区,由34栋住宅楼组成,每户约为80平方米。
这里曾是当地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小区。
当时这里的一套房市场价要十二三万,而华丰的员工只需缴纳2万多元,剩下的都有企业承担。
收入高,待遇好,也让“华丰人”感到非常自豪。
那么,华丰面是如何衰落,以至于跌下神坛的呢?
1992年,印尼财团“金光集团”收购了华丰,大量外资人员进入管理层,创始人熊毅武也“被迫退休”。
他们一改先前的理念和方针,疯狂铺开生产线,口味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同时也推出了诸如华丰面馆、干拌一族、华丰2000等等千奇百怪的产品。
但可惜的是都没有三鲜伊面能打,很快就凉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丰曾经出过一款香辣牛肉面。
读书时的某一个周末,我和我爸买了这款方便面。
尝一口后辣到当场昏厥,那个辣度我觉得甚至比现在的火鸡面还辣。
这个“童年阴影”也让我现在还记得…也侧面说明了华丰确实没有在好好出新口味。
因此,在康师傅和统一进入大陆市场后:
虽然一开始康师傅的王牌产品也就一个红烧牛肉面。
但随着他们不断推出热门新口味,只有一个“三鲜伊面”能打的华丰,根本不是他俩的对手。
外部被竞争对手围剿,内部管理层动荡,让华丰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最后他们只能选择退回广东大本营, 再也没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当年出的各种新口味更是被砍了大半,只剩三鲜伊面独木难支。
2018年,一篇名为《再见了,华丰三鲜伊面》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虽然大伙最后发现这又是谣言,但确实有很多人发现自己在超市,是见不到它了。
哪怕有,也都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但我相信,哪怕华丰面跟不上时代了,广东人也不会抛弃它。
不仅是熟悉的味道和优惠的价格,还有以前物质匮乏但无忧无虑的童年。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