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土保持留住绿水青山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9%,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治山治水。特别是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大力推进水保重点工程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严格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山西各地就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并涌现出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西沟、昔阳县大寨等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又在全国率先产生了户包治理、“四荒”拍卖等先进经验。新世纪后,又推广了“大户治理”经验。省委、省政府每两年一次召开小流域治理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出台政策,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200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进一步鼓励推动民营水保大户治理。
户包治理、拍卖治理,调动了农民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有民营水保户28万户,其中,承包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民营水保大户4300多户,已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5亿多元,治理开发“四荒”地8000多平方公里。
在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三川河流域、永定河上游、汾河上游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水保、黄土高原淤地坝、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等水保重点工程项目。近年来,又实施了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塬面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坝滩联治等国家和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年均5亿多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多万亩,成为带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龙头。随着重点工程项目的连续实施,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呈现出大规模连片治理、整县推进等特点。
在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在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改善生态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在一个战场上打赢两场攻坚战。利用淤地坝数量多、分布广的优势及上拦下保作用,配套实施坝滩联治、沟坝地治理等工程,淤地造田、治滩造地,建设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坝滩地。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水平梯田,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十二五”以来,共投入资金10.3亿元,修建水平梯田近95万亩;投入资金5亿元,建设坝滩地7.5万亩。坝滩地和水平梯田建设改变了立地条件,治理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业发展潜力,使昔日的瘠坡薄地、荒滩烂沟,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钱粮囤”,为实现农业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栽植于山地丘陵的各种水土保持经济林,在固土保水、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渠道。近年来,山西推广了双季槐、油牡丹、翅果油等水土保持树种,亩均收入4000元以上,不仅富裕了一方百姓,还发展了一方产业。
来源:山西水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