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注册】阿里健康 X CellPress生命科学周聚焦新冠科研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CellPress细胞科学 ▲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SARS-CoV-2病毒仍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感染人数继续呈螺旋式上升。即使在病毒得到更好控制的地方,运输、商业和社会各行各业停工政策的严厉施行——即迄今唯一有效缓解病毒传播的对策——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害。全球性的灾难使得整个科学界开展了“举世合作”的努力,数量空前的研究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努力研究和了解病毒,试图解除病毒危害并保卫世界免受其进一步侵扰。为此,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和阿里健康联合发起了本次会议。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我们将听到多位冠状病毒研究领域顶级专家的声音,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中国,是SARS-CoV-2和COVID-19研究的先锋和中坚力量。每天的议程包括上午下午各两场演讲以及一次圆桌讨论,最后以主旨演讲结束。涵盖的主题包括SARS-CoV-2的起源和进化、病毒的分子和结构生物学、宿主应答反应、病毒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疫苗对策的发展。
时间:
2020年7月25-26日
会议科学组织者:
Cell 科学编辑 Andrew Rennekamp博士
Cell Host & Microbe科学编辑 Amanda Monahan博士
支持期刊:
Cell, Cell Host & Microbe,Immunity,Molecular Cell,Structure,Cell Reports,Med,Cell Reports Medicine,iScience
免费注册:
ZOOM平台扫码注册
(英文原声)
扫码注册
(中文-同声传译)
主旨演讲嘉宾:
高福 院士
中国疾控中心
石正丽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武汉病毒学研究所
演讲嘉宾:
Bette Korber 博士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Dr. Bette Korber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她的工作重点在于病毒进化、人类对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以及疫苗研发设计。她领导的跨学科团队与实验人员合作,为研究提供生物信息学、理论和统计学支持,主要研究HIV,但也涉及丝状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研究。和许多研究者一样,她最近也投身于抗击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的工作。她研究重点包括为应对病毒多样性而开展的疫苗设计、表征感染期间HIV在免疫压力下的进化,以及开发基于序列的特征分析方法,包括旨在弥补奠基者效应的系统发育校正。她所设计的HIV嵌合疫苗目前已进入名为Imbokodo的IIb期人体临床试验进行评估。她荣获的奖项和荣誉包括:2004 年能源部最高科学荣誉奖E.O.劳伦斯奖;因其在抗击埃博拉特别工作小组的出色工作,于2017年被授予能源部Secretary奖;2018年Richard P. Feynman创新奖;曾被评为2018年年度百大研发科学家(2018),以及2019年年度Battelle杰出发明家。
严慧玲 教授
香港大学
严慧玲博士,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完成流行病学Ph.D.培训,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进行博士后培训。其研究兴趣集中于探索促进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传播的机制、影响病毒传播性和致病性的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选择压力下决定病毒适应性的因素。
陈化兰 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陈化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其研究重点在于了解RNA病毒以及开发针对这些病毒的疫苗。陈化兰带领的团队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为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的进化、宿主范围、毒力、受体结合和传播性提供了证据,其科学发现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这些病毒的了解,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流感大流行。其研究团队建立了多个流感疫苗的研发平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开展的研究中,他们已在家禽中试验了超过2500亿剂疫苗。这些疫苗的使用在控制H5N1和H7N9流感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家禽养殖业和其他受影响的群体[或:相关各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因其在禽流感研究及防控方面的贡献,陈化兰院士被《自然》(Nature)杂志评选为2013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并于201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陈化兰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猫和雪貂对SARS-CoV-2具有高度易感性,其研究为SARS-CoV-2的动物模型和COVID-19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演讲嘉宾:
张林琦 教授
清华大学
张林琦,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92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分子遗传学系博士。1993-1997年,在纽约大学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创始人何大一博士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2007年受聘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科研重点是艾滋病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关系、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以及抗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的研发等。2003年,获“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 先后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 “创新性艾滋病粘膜疫苗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自然基金委和盖茨基金会“全球大挑战艾滋疫苗研发”基金获得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并在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2014,2015和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中,名列感染和免疫专业第一名。还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家组成员,卫健委艾滋病防治专家组成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专家,世界卫生组织、盖茨基金会、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亚太地区艾滋病疫苗联盟、人类疫苗工程和国际抗病毒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咨询专家,并于2016年当选非洲科学院首位中国籍院士。
杨海涛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杨海涛博士,2001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06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11年于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2013年任助理研究员。他于2013年开始任职于天津大学,2013-2017年间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及教授。他兼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研究员、抗感染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于2018年受聘于上海科技大学,担任感染与抗感染实验室的研究员。
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关注病毒生命周期的各个重要阶段——病毒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以及病毒体的组装和释放,旨在确定药物开发的关键靶点。他的团队结合使用晶体学方法、冷冻电镜和高通量筛选技术,以开发新的抗病毒药和治疗方法。
王权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王权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病原体能量代谢和基因转录复制系统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近年他先后在结核分枝杆菌氧化磷酸化系统超级复合体(Gong et al., Science, 2018)、细胞壁合成过程阿拉伯糖转移酶复合体(Zhang et al., Science, 2020)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与饶子和教授等合作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Gao et al., Science, 2020)及其与候选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复合体结构,为认识病毒复制机制和发展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石正丽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
石正丽博士198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1987-1990年)和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1996-2000年)攻读研究生。她一直致力于发现和表征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身上的新病毒。她对蝙蝠病毒进行了多项系统性研究,涵盖其流行病学、遗传进化、种间感染机制和发病机理。石正丽博士的成就包括:1)确定COVID-19的病原体及其可能的蝙蝠来源;2)确定引起猪急性腹泻综合征的病原体及其蝙蝠来源;3)确定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基因库;4)发现大量新型蝙蝠病毒,包括丝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圆环病毒等。因其在蝙蝠病毒研究领域的原创性科学发现和贡献,她于2018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于2019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此外,她是Virology和Virol J的编委成员,于2017年起担任Virologica Sinica的主编。
演讲嘉宾:
董晨 院士
清华大学
董晨院士,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及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在任职于清华大学之前,董晨院士曾担任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免疫学系终身讲席教授和炎症与肿瘤中心的主任。其研究兴趣在于了解免疫和炎症反应的正常调节的分子机制,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理解和治疗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及癌症。董晨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免疫系统中的Th17和Tfh细胞亚群,并阐明了其生物学和病理功能。2014至2019年间,他发表了200余篇论文,连续6年被评为高被引学者。他曾荣获2009年美国免疫学家协会BD生物科学研究者奖、2019年国际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学会Biolegend-William E. Paul奖。他还是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Immunity编委、Frontiers in Immunology-T Cell Biology主编,以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
Catherine Blish 副教授
斯坦福大学
Catherine Blish,MD,PhD,FIDSA,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与免疫学副教授。她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随后于华盛顿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大学和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完成了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和传染病专科培训。2011年,她加入斯坦福大学,其研究致力于学习如何利用免疫系统预防和治疗疾病。她的实验室主要研究人类抵御病毒和肿瘤的第一道重要防线——自然杀伤(NK)细胞,致力于确定人类自然杀伤细胞如何感知和应对多种病原体,包括HIV、登革热、流感、结核病毒及SARS-CoV-2。她大部分时间在研究、传染病临床实践、教学,以及担任斯坦福大学MD-PhD计划的副主任之间平衡。她曾荣获无数研究和指导奖项,包括斯坦福大学免疫学杰出导师奖、美国国立卫生院(NIH)院长创新奖、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HIV/AIDS研究先锋奖。另外,她还当选为美国临床研究学会成员,现任陈·扎克伯格生物中心(Chan Zuckerberg Biohub)研究员。
演讲嘉宾:
傅斌清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傅斌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随后于USTC完成了免疫学专业培训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殖免疫学研究,她曾研究NK细胞在维持免疫耐受和早期妊娠期间促进胎儿生长方面的作用,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其功能作出了贡献。在了解蜕膜NK细胞独特特征的基础上,她还建立了蜕膜样NK细胞的培养体系,指明蜕膜样trNK细胞的过继转移在逆转胎儿生长受损方面可能具有广阔前景。傅斌清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曾发表于Immunit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PNAS、Nat Commun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她曾于2015年荣获中国免疫学会颁发的青年学者奖,2019年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当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成员。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她与来自USTC的魏海明教授提出,炎症性细胞因子风暴,例如浸润局灶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的IL-6和GM-CSF,在COVID-19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发现,首个使用托珠单抗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得以启动。
袁国勇 院士
香港大学医学院
袁国勇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颁发的和平正义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金、银紫荆星章。他还是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FRCP)(Edin & Lond)、皇家外科学院院士(FRCS)(Glas)、皇家病理学院院士(FRCPath)(UK)。1997年H5N1禽流感在香港暴发期间,袁国勇率先在《柳叶刀》杂志上报道H5N1患者具有异常严重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而H5N1患者的样本可以在其实验室通过自行设计的分子诊断方法进行快速检测。2003年SARS暴发期间,袁国勇带领团队成功追查到病原体SARS冠状病毒,于同年4月被《时代周刊(亚洲版)》(Time Asia Magazine)评为年度亚洲英雄。他还带领团队发现了60多种新型疾病病原体、10种细菌、四种真菌和两种寄生虫。他曾出版过982篇论文或专著,主要涉及新型微生物或新发传染病媒介的研究,被引量超过42,000。
高福 院士
中国疾控中心
高福,中国科学院(CAS)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NAM)、爱丁堡皇家学会(RSE)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非洲科学院(AAS)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主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副主任,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首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高福院士在其职业生涯中致力于病原体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他在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涉及禽流感病毒的起源和种间传播机制、病毒进入机制、T细胞分子识别,以及与临床相关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
活动海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细胞科学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