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中民院士团队揭示轻质烷烃-CO耦合反应芳构化机理关键中间体 | Cell Press论文速递

Cell Press CellPress细胞科学
2024-09-05


物质科学

Physical science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院士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Chem Catalysi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romatization mechanism of coupling reaction of light alkanes with CO over acidic zeolites: Cyclopentenones as key intermediates”的最新研究。他们证明了CO的引入可以显著提升产物的芳烃选择性至85%,基于原位实验等表征手段揭露了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甲基取代的环戊烯酮,且最终提出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耦合反应机制。该研究为开发新型轻质烷烃芳构化反应提供了重要指导。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论文


芳烃化合物在化工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然而,传统的石油脑催化重整制芳烃常依赖贵金属催化剂,且原料中的正己烷和轻质烷烃(C<6)很难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芳烃。而石油脑耦合转化技术(即通过将煤基含氧化合物与石油脑耦合转化以制备芳烃化合物)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刘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石油脑耦合反应的研究,并已经开发了基于正己烷与CO的耦合体系,然而遗憾的是其反应机制尚不明晰。此外,对于除正己烷以外的轻质烷烃而言,其是否同样与CO有耦合效应也是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基于此,作者系统地研究了轻质烷烃(C4~C6)与CO在酸性沸石H-ZSM-5上的耦合反应,并精心设计了多种原位表征实验,揭示了芳烃产生的机理。此外,采用纳米尺寸的ZSM-5和四乙氧基硅烷(TEOS)修饰可以提高BTX选择性。


CO与不同轻烷烃的耦合转化率


作者首先对不同轻质烷烃的耦合反应进行了研究(图1)。可以看出CO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反应对芳烃的选择性,且通过进一步的反应优化,环戊烷与CO偶联的芳烃选择性高达85%。


图1:在He以及CO气氛中,不同轻质烷烃的催化转化性能。


沸石拓扑结构对正戊烷与CO耦合转化的影响


作者进一步选取了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沸石为催化剂,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M-Z5-17展现出了最高的转化率和芳香选择性,即H-ZSM-5是生成芳烃的有效催化剂,与之前的报道结果一致。


图2:不同拓扑结构沸石的催化性能对比。


H-ZSM-5的硅铝比对正戊烷与CO耦合转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研究了一系列不同硅铝比的H-ZSM-5沸石对反应的影响。随着硅铝比从17增加到131,正戊烷转化的芳香选择性显著降低,烷烃选择性显著增加,且CO转化率随着沸石中铝含量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表明CO转化率强烈依赖于沸石的酸性位点(图3)。


图3:不同硅铝比沸石的催化性能对比。


反应条件对正戊烷与CO耦合转化的影响


作者还对CO分压、接触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图4)。研究结果表明,CO分压、接触时间以及反应温度的增加,有利于产物芳香选择性的增加。


图4: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性能对比。


将催化剂上保留物种与芳香选择性相关联


为进一步探究反应机理,作者用GC-MS对催化剂使用后其保留的物质种类进行了鉴定。作者发现除芳香烃外,催化剂上还存在大量的含氧化合物,主要为三种具有不同环数的酮类化合物(图5)。


图5:反应后催化剂上保留物种的GC-MS图。


峰面积分析揭示了不同含氧化合物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演化过程(图6)。结果表明,具有一个环和两个环的酮在M-Z5-17上可发生进一步转化,分别生成单核芳烃以及萘等双核芳烃。而三环酮的转化能力较弱,并最终导致催化剂失活。


图6: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剂保留种类和芳香选择性。


通过原位光谱技术进行反应过程追踪


图7所示为不同温度以及时间下的原位光谱,进一步证实了CO可以插入烷烃生成的碳正离子并最终生成芳香烃。此外,随着反应温度以及时间的增加,不饱和醛/酮的峰逐渐形成,这与GC-MS的结果相一致。


图7: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原位光谱图。


甲基取代环戊烯酮和茚酮的形成途径证实


考虑到烯烃在沸石上很容易转化为碳正离子,作者选取了丙烯与CO共反应为研究模型,结合GC-MS以及核磁等手段(图8)提出了重要中间体(甲基取代环戊烯酮)的形成机理(示意图1)。


图8:丙烯与CO在M-Z5-17上的共反应。


示意图1:甲基取代环戊烯酮在H-ZSM-5上的形成机制。


正戊烷与CO偶合转换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A9+芳香选择性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而急剧增加,而BTX选择性在长时间后则会降低,这意味着BTX可以进一步转化为A9+芳烃。此外,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CO的转化率仍在不断增加,这表明CO可能参与了BTX向A9+芳烃的转化。根据前文提出的机理,可以进一步扩展到酰阳离子与BTX反应生成A9+芳烃。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作者以甲苯与丙酸为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图9),证实了酰阳离子可以与芳烃反应,并提出了反应路径(示意图2)。


图9:甲苯与丙酸偶联共反应中的芳烃选择性。


示意图2:甲苯与丙酸在M-Z5-17上的反应路径。


偶联反应中芳烃合成的反应机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耦合反应机理(图10)。不同的轻质烷烃可能产生不同活性的碳正离子,由此进一步影响羰基化和氢转移反应,并最终产生不同的产物分布。


图10:轻质烷烃和CO高选择性耦合转化成芳烃的反应机理。


纳米尺寸的ZSM-5和TEOS修饰提高BTX选择性


根据上述机理,提高BTX选择性的关键是减少其二次反应。因此,作者使用H-ZSM-5的一个小晶体增强了BTX的扩散,并钝化H-ZSM-5的外表面酸度阻碍了BTX在外表面的转化。从图11可以看出,在纳米尺寸的ZSM-5上,BTX的选择性增加,而总芳香选择性保持71%。经TEOS修饰后,BTX组分逐渐增加,选择性提高到41.7%。


图11:改性H-ZSM-5催化剂偶联转化芳香族产物分布。


总结


综上,本文利用酸性沸石成功实现了C4-C6烷烃与CO的耦合效应,且产物的芳香选择性发生显著提升。文章进一步对偶合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且环戊烷与CO反应的芳香选择性高达85%。原位光谱和固态核磁等表征手段揭示了耦合机制:(1)CO插入碳正离子形成酰阳离子;(2)酰阳离子与烯烃反应生成不饱和酮;(3)不饱和酮环化为甲基取代环戊烯酮;(4)甲基取代环戊烯酮转化为单环芳烃。此外,甲基取代茚酮可形成萘等双核芳烃。而三环酮因其进一步转化能力较弱,可导致催化剂失活。最后,本文提出了轻质烷烃与CO偶联反应的完整机理,并据此利用纳米ZSM-5和TEOS修饰提高了BTX选择性(41.7%)。该研究为轻质烷烃转化为芳烃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关文章信息

研究成果发表于在Cell Press旗下Chem Catalysis期刊上,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论文

论文标题:

Aromatization mechanism of coupling reaction of light alkanes with CO over acidic zeolites: Cyclopentenones as key intermediates

论文网址:

https://www.cell.com/chem-catalysis/fulltext/S2667-1093(21)00226-8

DOI:

https://doi.org/10.1016/j.checat.2021.09.004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论文

推荐阅读

非常规、高活性铬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氨反应 | Cell Press对话科学家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细胞科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ellPress细胞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