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殿堂 | 浙江大学“古典学论坛”第46讲顺利举行
2022年10月27日晚,浙江大学“古典学论坛”第46讲“德国古典语文学的危机与‘第三波人文主义’:从尼采到维纳·耶格尔”在腾讯会议和B站平台在线直播。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梁展研究员主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林志猛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陈戎女教授参加与谈。此次讲座主题新颖、内容详实,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一、沃尔夫古典语文学
向维拉莫维茨的历史语文学转变
梁老师首先阐述了从沃尔夫古典语文学向维拉莫维茨的历史语文学转变。在沃尔夫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所谓古典语文学研究仅仅是对古希腊罗马文献的搜集、校勘和整理,这些零碎的知识之间缺乏体系。在1807年名为《古代科学百科全书》的讲座中,沃尔夫希望改善古典语文学不成体系的混乱状况。在沃尔夫看来,古典语文学就是所谓的经典的古代科学,经典意味着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体现的价值能够超越不同的历史时代,成为塑造人们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价值。然而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历史意识的不断增长,这些永恒的价值渐渐失去了光辉。
梁老师指出,在维拉莫维茨那里,古典语文学的“古典”二字被抹去了,变成了“历史的古代科学”或者说是“历史的语文学”。沃尔夫试图通过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确立起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从而改变古典语文学研究所处的混乱状况的想法,在德国历史主义的洪流中被迫瓦解了。到了维拉莫维茨的时代,由于历史意识的增长,以及历史主义这种方法论的侵蚀,导致了沃尔夫提出古典语文学的理想的破败。但在1878年,作为一位古典语文学家的尼采,发表了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冲击了在德国语文学领域占据主流的历史学派。尼采从新人文主义理念入手,批判欧洲现代的教育思想。《悲剧的诞生》既是古典学研究,又是对欧洲当时兴盛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历史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进步主义哲学的一种文化批判。
二、尼采的语文学-哲学
随后梁老师阐明了尼采在古典语文学方面的几个贡献。第一个贡献是尼采把荷马视为一个美学判断。尼采概括了古典语言学的荷马问题之争,他并没有像现在的荷马学界那样将其分为分析派、统一派和口传诗歌派,而是按照他们各自奉行的不同文学史理念,将当时的语文学界就荷马问题所持的立场划分为现实主义和艺术家派。在尼采看来,人们在语文学本质的判断上出现了犹豫和不安,其结果是语文学界充斥着无法投入对文学问题思考当中的普遍的慵懒状态,而不去思考荷马问题本身的价值。在尼采看来,真正的荷马问题核心的人格问题。
尼采所关心的并非是一个史诗繁盛的时期,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历史条件,最终使这个时代产生了如此伟大的诗歌和如此伟大的天才。尼采将这个史诗繁盛的时期的原因归结为那个时代存在一种“民族诗性”,即一种深刻的本源性的力量,在最幸运的时代、最幸运的民族,以及由想象和诗歌构型力量构成的最高的机动性当中,产生出这种无法估量的诗歌。在这个意义上,荷马作为创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诗人,不是一个历史的流传,而是一个美学的判断,即一个从美学趣味出发人为建构的人格。
三、从历史再次走向哲学:
从维拉莫维茨到耶格尔
梁老师紧接着指出,尼采如此解读荷马饱受争议。例如,维拉莫维茨认为尼采并不是以一个科学家(学者)的面目出现,尼采从直觉得到的智慧部分地是以布道的风格,部分地是以推理的风格呈现出来,反倒是与新闻记者相像。甚至维拉莫维茨直接劝说尼采“走下他教授科学知识的讲坛”,不要当“寻求真理的德国语言学家”。尼采之所以受到前辈和同辈语文学家们的攻击,原因在于他背叛了维拉莫维茨践行的古典学方法。对维拉莫维茨来说,古典文学仅仅揭示出前苏时代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而已,并非具有尼采所说的拯救生命的功能。在撰写《悲剧的诞生》之前,尼采就对当时了无生机的古典语文学方法产生了厌烦心理,他希望创造一种真正的“未来的语文学”。他认为下一代语文学家必须尽力获得一些永恒的结论,肩负起继承过去伟大之遗产的责任。语文学家必须学习进行广泛的判断,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些伟大的哲学课题当中,而不是在个别的过道里兜圈子。尼采心目中所谓的下一代语文学家是否实现了他的心愿呢?
总结:古典语文学的循环
在讲座的最后,梁老师总结到,从尼采到维拉莫维茨再到耶格尔,我们看到了古典语文学发展一个循环。尼采反对古典语文学的历史主义方法论,渴望从哲学方面发现古典文化中有益于人们生存的部分就生命力和艺术的救赎作用,耶格尔积极地运用历史主义方法,为理解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铺平了道路,其在古典文化中发现了以英雄品格、道德勇气以及尚武精神,这与尼采崇尚生命力量和权力意识的做法并无二致。如果说尼采的哲学是对俾斯麦第一帝国推崇的技术文明的不满,那么在耶格尔看来欧洲的精神危机乃由科学所致,是对魏玛国家崇尚的柔弱的资产阶级商业文化的反拨,二者的不同在于,尼采跟随布克哈特将国家和文化看做一种排斥关系,将国家看做制造“超人”的途径和手段,其超人学说仍然是一种美学观点,而耶格尔跟随黑格尔将国家视为个人教养的伦理目标,只有国家能够促进个人的教育和文化。
交流讨论
对于梁老师的精彩讲座,林志猛教授首先指出,梁老师深入剖析了尼采、维拉莫维茨、耶格尔对古典语文学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内在联系。尼采既有古典语文学的素养,又有哲学的敏锐洞见,但正是其与众不同的见解,受到了维拉莫维茨的尖锐批评。梁老师尤其深入地阐明,尼采式的古典语文学其实是着眼于人的教养和精神,像尼采对荷马的竞赛的展示,就让我们看到荷马独特的伦理观念,这也对耶格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耶格尔所推动的第三波人文主义也是特别关注人的德性和高贵精神的培育,回到古典,就是要重新激活古典文明对现代人的精神涵养。梁老师得出的结论也富有启发,认为尼采与耶格尔积极殊途同归,都看重英雄品格、生命意志,但也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危险性。这个讲座将哲人、语文学家的多重思想和视角结合起来思考,涉及政治、人文主义、思想史等多层面的交集与碰撞,视域非常广阔。
因而尼采想要拯救人类,试图返回到诗性的哲学之中。梁老师认为尼采在年轻的时候,身上就有一种悲剧的氛围。后来接触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之后,尼采的哲学就带上了一种悲剧的气质,他把这种气质贯彻到了对前苏文本的阐释之中。事实上,尼采是非常反对乐观主义的。在他看来,现在这个技术时代让人对生存产生了厌烦,而只有艺术能够把人们从对生存的厌烦之中解救出来。具言之,尼采认为只有悲剧能够让现代的人性得到拯救和升华。至于耶格尔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梁老师讲到,相比于尼采,耶格尔更希望采取一种政治手段来迅速地拯救德意志民族。耶格尔想要通过国家手段培养出在真正意义上承载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个体。具体而言,耶格尔想要通过国家推进公民教育。所以耶格尔把整个希腊文化的要义浓缩成“教养”,即古希腊的全部历史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尼采看来,艺术就是对生命的拯救。在尼采和海德格尔这里,艺术被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只有艺术把世界敞开的那一瞬间,人类历史才有新的可能性。如果不把包含多种可能性的世界借助艺术敞开,那么人类便会永远沉醉于技术世界。耶格尔为什么看重柏拉图,因为耶格尔属于黑格尔这一脉,他看重国家。第三波人文主义主要针对的是教育理论,而这种教育的主体和推动者应该是国家,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文化。所以耶格尔和尼采对柏拉图的看法完全是相反的,因为尼采从《理想国》中看到了柏拉图对艺术的批评和排斥,但耶格尔从《理想国》中看到了国家对艺术的统领,并进一步来推进公民教育。
来源 | 古典学论坛
编辑 | 郭航宇
责任编辑 | 陈舒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