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哲思殿堂 | “从奥古斯丁经阿奎那到近现代”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2022年11月5日,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从奥古斯丁经阿奎那到近现代”学术论坛顺利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4位专家学者与4位青年学者。8位学者不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报告发言,还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该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网络研讨会的形式举行,在线上吸引了逾200人报名与观看。
上午8时,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俊教授为本次论坛进行了开幕致辞。王俊教授在致辞中提出,首先,作为论坛活动发起单位的代表,对于受邀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其次,浙大哲学学科在古希腊哲学方面一直具有传统优势,很欣喜看到如今在中世纪哲学领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后,作为新成立的学院,浙大哲学学院十分鼓励并支持年轻的学者们能够积极组织大型的或者小型的学术活动,以活跃学院的整体学术氛围。
上午的专家学者专场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许可老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董尚文教授发表了题为《托马斯·阿奎那从语言哲学角度谈道成肉身》的报告。在报告中,董教授指出,如果从阿奎那语言哲学的角度谈论作为基督教核心教义的“道成肉身”问题,那么可以说,第一,“道”就是“内在的言”,也即斯多亚学派所指的内在的逻各斯。第二,这种内在的逻各斯需要通过外在的声音表达而出,这是言成肉身的过程,也是语言的意义与声音相统一的过程。第三,对于这一过程的讨论可类比于对基督神人二重性的讨论,如果阿波利拿里的转化说认为在道成肉身的过程中存在着实体的改变,那么阿奎那在语言哲学中则强调,理智不论是在孕育观念还是在将观念表达为外在语言的过程,其本身并不受损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天岳教授发表了题为《哲学史视野中的尊严与身体:从西塞罗到康德》的报告。在报告中,吴教授指出,西塞罗作为最早严肃对待“尊严(dignitas)”一词的哲学家,其对于尊严的定义与社会地位、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密不可分。西塞罗之后,尊严概念最重要的推进来自犹太-基督教传统。其中,奥古斯丁对于人之尊严的讨论离不开其以人作为上帝肖像的尊严观,由此人因其理性本性而具有自然尊严,这一自然尊严不仅关乎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还关乎人的意愿及其自由。到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尊严一词往往与位格(persona)相关联,关于位格尊严讨论的典型代表就是阿奎那。通过对于位格三要素持存、理性能力、个别存在的强调,阿奎那揭示出了人之尊严所具有的普遍性、内在性与优先性等形式特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陈越骅教授发表了题为《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奥古斯丁研究学术史》的报告。在报告中,陈教授提出,首先,数字人文作为一种交叉学科,其依靠计算机技术、数字多媒体展示,结果又反作用于原有人文学科。其次,数字人文与教父学研究具有天然的亲缘性,可以从奥古斯丁学术研究的出版概览、国别与语言分布、学者著作统计、过去百年奥古斯丁学术研究的热点、未来展望五个角度对此进行详尽的分析。最后,人文学者在面对开展数字人文实践时所普遍面临的人员短缺、技术力量薄弱、资源受限等情况时,能够通过与高校图书馆员开展微型数字人文合作的方式获得有效的经验。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发表了题为《中世纪首席权的历史政治哲学之意义》的报告。徐教授在本次关于中世纪首席权的历史政治哲学意义的报告中,主要谈及中世纪格里高利七世的改革。徐教授提出,第一,改革的背景在于俗世政权和教会权力的矛盾,格里高利七世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教会赢得一个新的形象,在这个意义上其所颁布的27条教宗通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通过对于其中涉及首席权的第1、2、7、11、12、19、22、26条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中世纪首席权的建立过程以及对后世的意义。第三,关于中世纪首席权的讨论离不开对于教宗无误论的探讨,在信理依据之外,其社会背景特别是其作为一种限制性的君主制的概念值得特别关注。下午的青年学者专场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贺腾老师发表了题为《动态的幸福——重思奥古斯丁的幸福理论》的报告。贺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奥古斯丁的幸福理论经历了从以“理智”为中心之幸福论到以“意志/爱”为中心之幸福论的变化,这是源于奥古斯丁对幸福的定义经历了从“拥有上帝”到“亲近上帝”的变化。一方面,通过对“意志/爱”的强调,其幸福理论区别于新柏拉图主义也即理智主义的幸福理论;另一方面,其幸福理论建立于以意志为中心的动态式之上,而不是建立于一种静态的理智或理智的静态之上。由此可以说,晚期奥古斯丁对幸福的理解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理论:即人能通过信望爱在此生获得一定程度的幸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归伶昌老师发表了题为《阿奎那行动理论中的因果观念》的报告。归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对于如何理解行动中包含的理性和意向性,它与行动的关系为何,古代与现代哲学家的理解则有着显著的差别。通过对比阿奎那和当代行动哲学代表人物戴维森对行动的两种不同的因果解释,可以说阿奎那行动哲学与当代行动哲学对如何界定行动的理解差异导源于阿奎那与戴维森对因果关系的不同理解。阿奎那哲学中的因果关系构建在一种目的因先行的范式之中,行动的目的作为原因分析地包含了作为结果的行动诸环节。这一范式使得阿奎那可以避免奠基于休谟因果范式上的,而戴维森对行动的因果解释中会产生的异常因果链问题。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许可老师发表了题为《阿奎那感知理论中的精神性变化问题研究》的报告。许老师在报告中指出,精神性变化(immutatio spiritualis)是阿奎那在讨论感觉活动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在阿奎那看来,感觉活动是由感觉性质引起的变化活动,其中变化活动分为自然变化与精神性变化两类。就精神性变化进行分析,从感觉主体而言,一方面,精神性变化的主体是感觉器官。另一方面,精神性变化的主体是具有感觉能力的感觉灵魂。从感觉对象而言,第一,感觉性质在中介与感觉器官中以意向的和精神的样式存在。第二,精神性变化仅发生在感觉性质的意向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活动,而不包括感觉性质的意向作用于中介的活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郭成老师发表了题为《尼采的自然概念》的报告。郭老师在报告中指出,首先,自然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包含两个层面,即自然的去人化与人的自然化。其次,人的自然性在于身体。尼采重新解释生命,强调冲动、激情和本能是人的自然基础,通过它们生命才能实现增长。就此而言,可以说尼采对身体也进行了一次重估。最后,可以通过尼采对达尔文的批评看出,作为丰富和挥霍的自然构成了尼采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从世界的自然作为混沌和丰富以及从动物和人类的自然本性作为本能活动、挥霍和权力扩张出发,尼采才真正推进他的价值重估也就是把世界和人解释为权力意志的哲学。下午17时55分,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为本次论坛进行了闭幕总结。徐龙飞教授在总结中提出,首先,对于本次论坛活动的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表达诚挚的感谢;其次,对于本次活动参会论文水平之高、研究论题跨度之广、讨论交流程度之深表示由衷的赞赏;最后,作为前辈学者,非常乐意也十分愿意有更多的机会与青年学者们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与对话。吴天岳教授表示,这种小规模的学术论坛活动模式十分值得提倡,今后可以考虑组织中世纪哲学青年学者论坛。陈越骅教授表示,非常欢迎各位学者能够来杭交流,并对于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进行了介绍。归伶昌老师与贺腾老师分别表达了对于主办单位与会务人员的感谢,并代表华中科技大学与复旦大学向与会的学者发出了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邀请。此次论坛活动在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文 | 许可
图 | 吴昊蕊
编辑 | 郭航宇
责任编辑 | 陈舒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