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皆非 #6|北京,游走在六环与二环间
今日冬至节气
我真不是非要在节气日发送的...
但大雪的确也发了一篇。
及,文末有彩蛋
(一)
最近回到北京后,收尾2020年的一些事儿,走动得多了起来。活生生地能感觉到一路似观看一个戏剧或电影般,一幕接着一幕地上演,从东六环到二环内。
抓拍到的奇妙一刻:天色未全暗,伴着霓虹灯脚手架,永远在建设
(二)
一个认识不久也算投缘的朋友,打算从北京搬去上海了,他一直住在胡同,前些年很享受在一条胡同能够解决生活所有需求的日子,骑个姜文电影中常出现的大号单车。现在城市改造,离他最近的买菜的地方也要2.5公里,还是个价格不菲的高级超市。他问我,你呢,你还住得下去吗?
一则,我毕竟是曾经在北京举办过盛大 farewell party (海报见文末)的人,过了两年有些不好意思但也坦荡地搬回了北京(感谢来过我那场告别派对且在我搬回依然跟我玩儿的北京的朋友们 wink wink,you know who you are);二则,我其实很享受在北京的“六环到二环”的生命体验。于是,我跟他说,我还真很住得下去诶。
(三)
熟悉了一些沿河及树林中的小路后,便不太开高速的路了。抄近道去798艺术区有时会走一些小路,路上能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城乡结合部似的,一模一样的招牌,黄焖鸡,刀削面,断桥铝制作,图文设计,还有一些设计得莫名奇妙的环岛,三轮人力车后面跟着高档汽车的景观,等等。一切的建筑都看起来特别临时和 fragile,人的面孔是模糊的。
离家较近的一条大河,到了结冰的冬季,或上午阳光辉煌时,或日落时分,都无比摄魂。开在两边都是北方硬朗杨树的道路上,红灯时看看河面的色彩、天际线、穿过树林的太阳,或者开着车眼角亦有这一切的投影。
每次开这条沿河的路,都颇有仪式感,它仿佛是我收拾心情的一个喘息机会。尽量不想太复杂的事儿,听听轻松的电台,脑子中负担比较大的事情自然会跳出来。我便跟它一起待一会儿,共处一会儿。
(四)
在高档写字楼上班仿佛是我上辈子的回忆了。现在偶尔经过写字楼,看鱼贯而出的人们,群居动物或独狼都有。周末去了个在写字楼的小型音乐会,长安街从下午2点到5点的光影,在动人的弦乐和钢琴声中一寸寸地流动过去。音乐比语言精准多了。
去了个亮马河河畔的小餐厅,进来了就觉得自己到了上海。可见北京街边店的稀缺,及稀缺带来的可爱。遇到了一伙弄派对很吵的人,我们一行四人便换了座位,我暗戳戳地想,我那会儿年少弄派对的时候(应该不是)也这么吵吧?
陪家人去了趟二环内的一个老牌医院,在熙攘且焦虑的人群中,依然能感到老楼老建筑那种恒定的魅力,我居然有心情拍了几处没有人的角落,很是欣赏老款室内装修的一些风格;同样,哪怕是医院的阳光,也依旧玩儿着光影游戏。
(五)
绕不开北京永恒的那几个“海”,去完医院去了后海,大上午的,人烟稀少。落叶在结冰的湖面上的形状像个动物。
上一次在北京的“海”,是今年夏末去的北海公园,跟彼时一起去的朋友坐在长椅上,听着“隔壁”长椅上的北京大爷手中收音机中的京剧调调,一起看绚烂到不行的晚霞放肆地释放着自己的鬼斧神工。
这位朋友从小在这一片长大,走在北京的二环内,有种是他家后花园的笃定。“小学那会儿,我北海去得不多,一周也就爬两次这个小山吧。”
(六)
去一个四五环之间我喜欢的书店谈事儿。拍到了一个喜欢的杂志封面,读到了另一本杂志上卷首语打动我的一句话。买了后者。这句话是:“Take a risk rather than being satisfied with just thinking about it." (去冒险,而不是满足于想到了“要去冒险”的念头)。
是啊,思考太多耗费精神,但有时人就是爱总结,爱反思的。
我甚至试图过总结“总结”本身的意义,后来,开车到了晚霞边的沿河路,烟消云散,随它去吧。企图总结的心思会一直在,偶尔冒上来,就,again,跟它待一会儿,陪它玩儿会儿。
*什么是"以上皆非 / none of the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