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一流”完成周期总结,高校在哪儿,人才去哪儿?

陈红艳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2023-03-10

☑ 作者:陈红艳(华夏幸福研究院研究员)

☑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9月21日,清华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双一流”周期总结大会的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已经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究竟指什么?“双一流”高校培养的人才就业情况如何?本文为你分析。



什么是“双一流”



双一流大学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高校处于全国高校金字塔顶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
2019年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高校数量和毕业生规模分布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北京和上海两大直辖市,高校数量和毕业生规模遥遥领先,2019年,A类高校毕业生规模分别为5.2万和3.1万。第二梯队是东部的强省会,如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A类高校毕业生规模均超过1.5万人。第三梯队为其他省会和部分计划单列市,如济南、青岛、昆明等。
2019年35所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省份和毕业生数量分布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越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城市,城市发展起点更高,优质教育资源也越多。35所A类高校中,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天津、南京和西安八强城市,高校数量达到24所,毕业生规模20万,占据了头部位置。数量众多的一流大学和人才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经济发展同时也助力将教育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成为竞争强者。而河北、江西等许多省份却仍是一片空白!未来这一趋势也很难打破,“马太效应”必将愈发突出,“强者更多,多者更强”的发展闭环已经形成。 

 毕业生就业去哪儿?



同样,“双一流”毕业生们“用脚投票”,是母校所在的城市?还是北上广深或新一线?
其实,雇主在哪里,人才就去哪里。头部企业集聚的地方也必然是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
2019年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达约22.8万,40%的毕业生流向广东、北京和上海。
三大城市2019年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来源地(左:广州;中:北京;右:上海)



广东是“双一流”人才竞争的最大赢家。2019年在广东工作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3.43万,占全国比重的15.1%。其中,广州本地贡献了30%;湖北、湖南、四川、武汉、长沙和成都的高校也成为广州人才的主要供给地。
北京也是高学历人才集聚地,但相较于广东,北京吸引的人才来源仍然高度集中于北方地区。其中,北京本地贡献了51%,排名靠前的天津、长春、沈阳、大连、济南、哈尔滨、西安总体贡献了26%。
上海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龙头”。2019年流入上海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2.75万,上海本地贡献了49%;北京“南下”的毕业生达7%。此外,武汉、南京、重庆、杭州、长沙、成都、合肥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为上海贡献了22%的高层次人才。
由于经济上的先发性,大城市拥有行业头部企业最多,为人才提供更好的薪资和更优质环境和服务,也成为人才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的“赢家”。

 怎样才能留得住人才



其他城市的机会在哪里?如何才能留得住“青春”,留得下人才?从以下五个梯队分析,也许可以看出端倪。

第一梯队:上海、广东盆满钵满。超70%本地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这两个城市,人才截留效果显著。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大环境,充足的企业需求为本地名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职业机会,促使毕业生愿意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第二梯队:浙江、北京宠爱加身。“帝都”留得下青春,容不下肉身。北京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北京大学在京就业比例从2013年62%降至2019年的44%;清华大学也类似情况,从54%降至44%。伴随数字经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崛起,浙江成为毕业生的新选择,浙江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地留存率稳定在六成,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的“新宠”。
第三梯队:江苏、山东、四川拼尽全力。无论是处于长三角城市群人才竞争激烈的江苏,还是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好客山东”,又或是打出“川才川用”战略的四川。在毕业生的留存比例上都在50%上下。在经济的浪潮中沉浮,无论个中滋味如何,拼尽全力让人才留住才是正道。
第四梯队:天津持续褪色、中西部亟需止血、福建左右为难。天津经济发展面临瓶颈,2018-2019年连续两年GDP增速全国倒数第一,人才流出情况更为严峻,南开大学应届毕业生留津工作比例从2013年的52%降低至2019年的32%,可谓惨痛。而同样面临这样问题的中西部地区更是人才流出的主要地区,2019年武汉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有40%和35%的毕业生选择去长三角和珠三角就业,仅三成选择留在本地;西安交大选择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毕业生的比例达到41%,本地留存为38%。而对于福建来说,高学历人才外流却始终是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阻力。厦门大学2019应届毕业生中,33%选择留在本地,22%北上流向长三角,21%南下流向珠三角。
第五梯队:安徽为谁做嫁衣、东北黑土地留不下金种子。安徽不但是劳动力流出大省,高层次人才流出现象同样显著,被称为“科技英才摇篮”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应届毕业生42%流向了江浙沪,仅23%选择留在安徽本地。伴随东北经济发展问题,人才外流问题突出。仅有的三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哈工大、吉大和大连理工的2019年应届毕业生去往三大经济区的比重分别达到61%、42%和46%。本地留存不足三成,人才外流对于东北振兴,实现区域转型发展显然非常不利的。

结语

好的环境为人才集聚提供了基础。各大城市都希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送钱、送房、送户口?可能没有那么简单,良好的人才生态,公平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使其产生归属感,才能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挖不走,从而不断释放人才发展红利。


参考资料:

1、留不住的2019届毕业生,山东省为何“难留人”?搜狐网.

2、为什么是安徽.正和岛.王志纲

3、最新:中国A股上市公司地域榜!看看地域差距有多大.大象IPO.

4、“送房子”“送户口”“送钱”,到底什么最能吸引人才?人民日报评论.


往期推荐

浓度决定高度!喝咖啡,搞创新,还得面对面


科创板周年盘点:7成申报企业来自5大核心都市圈


顾强:地方化、集群化、植根性,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 | 文尾演讲PPT阅读链接


点击“阅读原文”或后台回复“都市圈即可查看相关文章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