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用30%的时间提升200%的效率,方法竟然是......
赋能量的第01篇分享
作者:赋能量
来源:赋能量(FYT-Energy)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增长几乎是爆炸式的,各种各样的书籍使我们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再加之盗版书籍、二手资料、伪书的出现,是不是让喜欢读书的你十分困扰?
01
知识爆炸与
时间减少之间的矛盾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也曾经因为买了一大堆无用的书,不但浪费了你的金钱,更是浪费了你的时间。有些书的内容质量不是太好,被封面和目录忽悠之后就买了下来,读了一半也就扔在了一边,变成了压箱底的“古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因此我开始到处查阅资料,学习如何读书,想要找到既能够提升阅读质量,又能够提升阅读效率的方法。最终,的确是让我找到了。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给予他人价值,能够为他人赋能,所以在此把方法分享给大家。
不知道你是否见过网络上流传出的不少大神,他们能够一年读100本书,甚至是1000本,他们做的一些经验分享?看起来真的是很厉害,令人心动,但是真的能够吸收书中的内容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咱们做一个小的拆分,如果一年365天读100本书,那平均3.65天就要读完一本。作为一个正常人,你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事情,这么计算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就算囫囵吞枣能够达到这样的速度,过不了多久也就忘了,除非你读的是说明书。
因此,“读书,不在于速度而在于计划;读好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高效阅读,哪怕一年只吃透了10本书,这10本书所给你带来的价值确是无穷大的。
让我们自己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让自己适应时代所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与个人学习时间越来越少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最重要的。
买书和读书之前,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你真的需要读那么多的书吗?即使这些书你都需要读,那你真的需要“读完”这些书吗?纷乱的本质是不懂得精简,选择太多,就如同没有选择。
当你逛超市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实体超市的同类商品不会超过7种,不然消费者就会陷入选择困难症,商品的销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苹果之父乔布斯,他本人正是一个极简主义者,最早将按键从手机上剔除的人,正是乔布斯。
02
消灭冗余
至繁归于至简
至繁归于至简,读书要先理解本质,从本质出发,只做和本质有关的事情,你的“任务量”就会大大减少,这也是我们在各行各业当中提到的“底层逻辑”。因此,一年读1000本书的这种方法就和极简精读的思路刚好相反,而且更加容易让你的大脑出现知识体系的紊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人生的三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刚踏入社会,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其实是无知者无畏;通过历练和积累,慢慢找到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到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慢慢才发现了自己的短处,知道了自己不能做什么。
而读书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被环境所迫,读那些不得不读的书;第二重境界,因为渴求知识,读了大量不知道如何应用的书;最后到了第三重境界,这个阶段的你,读书不求量,而是求质。
03
要选出最需要的书
就必须了解知识的生产方式
知识其实不是由思想观念和知识点构成的,而是由一个又一个小圈子的人一起制造出来的。大家都信奉同样的主张,即使有争论,但大家还是都在不同的领域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通过仔细的思考你会发现,知识的生产会有这样的三个特点,我们面对的知识大厦不是网状的,而是树状,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以圈子的方式不停地开枝散叶,有树根,有树干,有树枝,有树叶。
凝结在每个知识点上的信息,并不是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知识树上面的人,是谁提出了这个知识点?他继承了前人的哪些观点?驳斥了对手的哪些观点?他对于知识树的开枝散叶做出了哪些节点性的贡献?
知识点永远都是以成群的方式出现的,有一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必然会有圈子里的人响应,否则就可以被我们判定为“不靠谱”。因此理解知识点的最佳路径/方法论就是,读书应该以作家、思想家为核心,不能以知识点为核心。
所以,当你在读书的时候,你就必须要找到凝结在作家、思想家身上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对手、队友、老师和学生)举一反三,将圈子里的内容一网打尽。而一个作家、思想家毕生只有1到3个核心成果、结论、学说和观点,其他的成就基本上都是核心成就的延伸和拓展。
04
用30%的时间
提升200%的读书效率
精华是本质的延伸,知识树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而不是知识点。所以我们必须留出30%的时间,用在查找作者信息上,这样可以让读书效率和速度大幅度提升。
在你打算买或者打算看一本书之前,你可以通过豆瓣、知乎等平台,查看读者们的分享和总结。看看读这本书是否真的有意义,如果有意义,ok,说明这本书是可以考虑的。
不过在此补充一点,不一定大佬的推荐就一定是好的。如果他推荐的是前辈的书,那可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果是推荐同辈的书,很有可能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不错,写个推荐,这个需要你自己斟酌一下。
刚刚说了,因为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我们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等于我们同时也就理解了他的所有著作。那些值得读的作者一般都会有三本以上的代表作,加上他的弟子,朋友和老师,都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基本价值观与核心主张都相差无几。
绝大多数好书,在豆瓣、知乎上面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书评、核心论点,提炼的内容。在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也可以找到这本书的解读视频和音频,他们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进入一本书的核心论点,相比于漫无目的,从头到尾地寻找核心论点,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理解核心论点后,我们在看全书目录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看懂一本书的设计构架,写作思路,毫不犹豫地直奔重点章节,其他的章节只要粗略带过就好,效率再次提升。
这时,我们就要引入一种方法,叫做五位一体法,是通过作者的知识树ID+作者的知识延伸而成:
①背景+继承关系 ②队友和门徒 ③对手 ④核心论点 ⑤代表作
在读书开始之前,一定要查清楚作者的信息,查清作者写作的时间脉络,一定要从作者的最后一本书开始读起,为什么?
以一本比较经典的书《反脆弱》举例,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背景就是一个股神、大空投,通过他书中的内容和查阅资料,能够看出他的部分思想来自于达尔文,他的队友是波普尔。而他的对手正是脆弱推手,这些人往往相信宏达的设计,是自以为是的预测者。
而书中的核心论点是,脆弱系统易被黑天鹅事件击垮,要用微创伤办法让自己有复原力;提供的方法论就是:杠铃策略法+微创伤与自我修复机制。他的代表作一共有三本心法《随机漫步的傻瓜》,病症《黑天鹅》,解决方法《反脆弱》。
其中《反脆弱》是他写的这一系列中的最后一本书,也是汇聚了他所有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因此在选书的时候,只需要读最重要的这本书,再略读前两本书即可。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已经大大提升。
还有一类综合者,他们未必很强悍,但是读他们的书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进入一个行业。他们的特点是博学,这个行业无所不通,著作等身,写了大量的文章。
05
整理书的方法
极简精读法的核心
如果你看的书是电子书,那么对于整理电子书来说,我们应该先新建一个文件夹,把过去读过的书,每一本都建一个文档放进去。然后以作者为中心,建立下级文件夹,放到相应作者的文件夹里,然后就可以给这些文件夹分类了。
然后你会发现,有些文件夹里不止有一本书。这些文件夹很重要,我们先挑出来。在剩下的文件夹里面会有一些我们很喜欢,对我们过去很有启发的书,把这些文件夹再挑出来。还剩下的文件夹,全部单独放在一个新的文件夹当中。
如果你喜欢读纸质书籍,那你可以把三年或者四年作为一个单元,选出每个三年或者四年里面最重要的三个人的书。准备一系列的号码牌,以作者为核心,用号码牌给他们编号,分配了号码牌的书,按照每个领域留下最重要的三个人的原则,重新筛选一遍。把图书按照顺序,重新摆放回书架。
通过五位一体法,深入地读懂一个作家思想家,那么在知识树上和他关联的人,我们只需要简单地了解就可以了。运用读过的好书+未来用的到的书+书单,你的知识系统就基本上完善的差不多了。
在选书原则上,我们应充分尊重知识树逻辑,按照知识排列的顺序排列;每份书单的前面几本书,都应该是我们精度过的作家、思想家的书;书单不用求多,不要把完全不理解的书都放在里面;最后,不要抄袭别人的书单,没有用的。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核心论点,试着感悟作者的心思,试着理解作者试图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锻炼你精准的转述能力,你可以做一些笔记,也可以和身边人分享你的读书心得,这样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备注
开创者/分歧者/综合者
【开创者】想要理解一个领域的思维框架和思考方式,读开创者的书会直入主题,起到一网打尽的效果。之所以开宗立派,一定是要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读创始人的书,很有可能无法了解其他人为什么要研究那些领域。开创者往往是很全面的人。
【分歧者】通常而言,一个领域在初创之后的很多年,都是门徒按照开创者提出很多想法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完成各自的小任务。这些人虽然知识含量也很高,但不见得有新意,而越是往后,分工就越细碎,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分歧者,或者是跨学科,带来新思考的人,这些都是分歧者。
【综合者】一个领域走到一定阶段,很多新的证据和现象无法纳入到原来的分析框架,日积月累之后,原来的框架容易崩塌。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像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神,出来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学说,他们就是这种综合者。
福利环节
500本精选电子书
领取方式: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电子书”
点击并扫描下方二维码,后台回复“社群”找到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