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产业链分析的税收大数据应用指标体系研究

税务研究 税务研究 2022-10-04


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课题组


税务部门拥有税费收入、税收征管、出口退税、发票等多类别海量数据。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曾多次强调要提升站位用好税收大数据,让税收大数据“开口说话”。要用好税收大数据,不应仅局限于对税务系统内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税收大数据还应包括企业财务、银行资金交易、货物运输等多源海量涉税数据,是通过经济到税基到税收的数据集合。对税收大数据的应用不能因为部门多、系统多、环节多、接口多而形成数据壁垒,应加强业务协同、技术协作实现互联互享、纲举目张;不应仅局限于统计分析、票表比对等简单应用,而是应当进行高质量建模并探索智能化应用,让税收大数据更加客观、精准。要认清世界大势,遵循国家战略,坚持“以数治税”,使税收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发挥好乘数效应,为税收治理增效,为经济社会助力。这是税收大数据应用的意义所在,也是税收大数据应用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视角选择:聚焦产业链应用税收大数据

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筑牢产业基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列战略部署,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有必要聚焦产业链视角开展税收大数据应用研究,促进税收大数据宽范围、多领域地融合应用。

(一)现实意义

1.产业链内涵深刻。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概念,描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其分布具有完整性、层次性、指向性特点,其内涵是对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资源加工深度、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其数据融合有各个区域、各类市场主体、各项经济活动的所有信息。

2.产业链视角独特。相对于其他视角,产业链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产业形态和企业状态的有机统一,其数据既能分析国内国际双循环又能分析省市县循环,既能分析行业循环又能分析企业循环,能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3.产业链与税收具有紧密关联。税收伴随企业从设立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税务机关能够从对单一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数据的掌握,通过上中下游关系拓展到对全产业链数据的掌握,并能把经济数据税收化、税收数据经济化,成为为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和微观经济服务的重要结合点。

(二)分析指向

产业链可从空间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价值链五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空间链反映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组织规模、地域分布、聚合关系。分析空间链有助于认识与产业链架构相关的企业竞合关系、产业布局模式等情况,为区域产业链发挥比较优势提出建议。供应链是指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反映从原材料到消费品的转变过程。分析供应链有助于“物视”产业链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资源配置、流转及整合情况,为推动资源流通共享、提升产业链集成联动水平提供参考。资金链是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间因购销或债务关系形成的资金流转链条,其良性循环是企业经营发展前提。分析资金链有助于观察产业链“资金—资产—资金”各环节间对接协同情况,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强化资金安全提供参考。创新链是产业链各创新主体通过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联结成的链条,反映“创新投入—成果转化—价值提升”全周期过程。分析创新链有助于审视创新资源在不同环节互动融合情况,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链是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价值转移和增值活动创造更多价值的动态过程。分析价值链有助于理顺产业链各环节间的价值分配关系,衡量区域内各环节上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针对提升区域价值链提出建议,助力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基于产业链,就是基于上述五个分析指向的数据实体,构建模型并制定关键指标。

(三)实现路径

1.遵循明确目的、获取数据、分析样本、评价结果流程。明确目的是把服务党委政府、服务市场主体、服务税收治理的目的需求映射为应用任务,合理选择应用场景。获取数据是根据相关性原则采集所需数据,汇聚到数据集市或数据仓库进行包括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异常值缺失值、删除重复数据等方面的清洗,按照空间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创新链五个分析指向的关键指标分类汇总。分析样本是依靠业务逻辑和数据逻辑开展分析,尽量减少分析样本变量,采取变量过滤器等方法选择强相关变量,努力提高税收大数据应用精度。评价结果是以图表、曲线等多种可视化方式展现数据分析结果,细分不同对象角色,提出建议,及时把分析结果应用于工作实践。

2.增进人机结合方式。税收大数据应用终有一天会完全智慧化,不需人工干预就能客观精准地“开口说话”。但现在及较长一个时期内,还有必要对上述四个流程进行“人工智能+人工干预”。比如,获取数据流程中计算机参与较多,但取什么数据、用什么规则分析等方面须人工主导。又如,评价结果流程中解读数据得出结论的环节还不能由计算机自主进行,须人工结合外界因素修正,使结论尽量趋近事实。



二、分析逻辑:基于产业链分析的基本维度

结合空间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价值链的经济税收内涵,本文将以上五个指向细分为19个维度,构建产业链分析的“四梁八柱”。

(一)空间链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区位特征,构成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布局。因此,可聚焦产业布局完整性、空间分布集聚度、核心企业影响力、区域竞合格局四个维度,分析区域空间布局合理性。其中,产业布局完整性反映产业链环节及企业数量的多寡,空间分布集聚度反映产业集聚发展质量的高低,核心企业影响力反映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大小,区域竞合格局反映区域间产业竞争依存关系及其影响。

(二)供应链

购、产、销和物流环节的高效运行,是确保供应链畅通安全的前提。因此,可聚焦采购质效、生产库存管理质效、销售质效、物流配送质效四个维度,分析供应链运行的稳定性。其中,采购质效反映生产商向供应商采购资源要素的质量、结构与效率,生产库存管理质效反映生产商投入产出及仓储管理水平,销售质效反映销售业绩及景气程度,物流配送质效反映物流运输的时效性、便捷性。

(三)资金链

不同企业的资金收支活动促成产业链上接续不断的“资金—资产—资金”运动。因此,可聚焦资金流入、资金流出、收支对比三个维度,分析资金链运行稳健性。其中,资金流入反映企业经营创收能力,资金流出反映资金支出结构与效率,收支对比从短期和长期两种视角反映资金收支的平衡性安全性。

(四)创新链

调查准备、设计开发、应用拓展等阶段是实现研发到产品、产品到效益转化的必经流程。可聚焦资源储备、资金投入、成果转化、价值提升四个维度,分析创新链运行流畅性。其中,资源储备反映研发机构及人员储备情况,资金投入反映研发资金保障力度,成果转化反映“经费投入—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转化成效,价值提升反映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五)价值链

区域内企业的创造价值能力,决定该区域在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位置。因此,可聚焦影响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各种因素,通过利税情况、竞争优势、外部条件、社会价值四个维度,分析区域在价值分配中的地位。其中,利税情况反映企业经营获利水平,竞争优势反映企业价值竞争力,外部条件反映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因素优劣,社会价值反映企业履行社会义务、发挥社会功能情况。



三、数据体系:基于产业链分析的指标设计

基于以上逻辑,依托税务部门掌握的申报数据、发票数据及相关第三方数据等,本文探索设计了61项经济税收指标并优化配置于上述框架中,构建“1+5+19+61”指标体系。具体如图1(略)所示。

(一)空间链指标体系

空间链指标体系由四个分析维度和12项指标组成。

1.产业布局完整性维度设置四项指标:一是环节完整度,反映区域产业链环节完备程度;二是企业总数,反映区域产业链上企业户数;三是企业经营正常率,反映产业链活跃程度;四是企业更新替代率,反映企业数量增减趋势。

2.空间分布集聚度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企业集聚度,反映产业链环节区域集聚特点;二是价值贡献度,反映产业链环节价值增值结构;三是功能发挥度,反映产业链上某环节企业功能发挥情况。

3.核心企业影响力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核心企业价值贡献度,反映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价值增值中主导作用强弱;二是核心企业带动性,反映核心企业产业链配套情况;三是核心企业竞争力,反映核心企业的市场地位。

4.区域竞合格局维度设置两项指标:一是区域关联度,反映区域间产业对接融合情况;二是营商环境情况,反映区域产业发展的优劣势。

(二)供应链指标体系

供应链指标体系由四个分析维度和12项指标组成。

1.采购质效维度设置四项指标:一是供货集中度,反映企业对主要供应商依赖程度;二是核心原材料依存度,反映对关键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三是供货合格率,反映供货质量;四是采购经理人指数增减率,反映采购环节景气程度变化趋势。

2.生产库存管理质效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员工在岗率,反映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产能利用率,反映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三是原材料周转率,反映原材料周转速度。

3.销售质效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产销率,反映产销衔接水平;二是产成品周转率,反映产品周转速度;三是复销率,反映市场活跃度变动趋势。

4.物流配送质效维度设置两项指标:一是交付及时率,反映物流运转效率;二是物流恢复率,反映物流景气度变动趋势。

(三)资金链指标体系

资金链指标体系由三个分析维度和12项指标组成。

1.资金流入维度设置四项指标:一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率,反映企业资金流入结构;二是财税现金支持度,反映财税政策影响现金流入情况;三是营运资金周转率,反映营运资本使用效率;四是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反映主营业务收入现金转化水平。

2.资金流出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比率,反映资金流出结构;二是税费支出比率,反映税费支出负担;三是现金支出利润比率,反映现金支出转化利润水平。

3.收支对比维度设置五项指标:一是营运资金缺口,反映筹资渠道保障强度;二是短期资金安全系数,反映将可迅速变现资产用于偿债的能力;三是流动比率,反映将流动资产用于偿债的能力;四是资产负债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五是利息保障系数,反映将利润用于保障偿还利息的能力。

(四)创新链指标体系

创新链指标体系由四个分析维度和10项指标组成。

1.资源储备维度设置两项指标:一是研发人员数量增减率,反映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增减趋势;二是研发机构数量增减率,反映研发机构数量的增减趋势。

2.资金投入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研发投入增减率,反映研发支出增减趋势;二是核心企业研发投入贡献度,反映核心企业创新主导作用;三是财税政策支持增减率,反映财税政策对创新支持力度变化趋势。

3.成果转化维度设置两项指标:一是研发成果边际产出率,反映研发成果投入产出效率;二是研发成果边际转化率,反映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

4.价值提升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高新技术产品增减率,反映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增减趋势;二是技术转让收入增减率,反映技术转让收入增减趋势;三是企业市值增减率,反映创新活动促进企业价值增长成效。

(五)价值链指标体系

价值链指标体系由四个分析维度和15项指标组成。

1.利税情况维度设置四项指标:一是利润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二是关联交易率,反映交易受控程度;三是税收贡献率,反映企业占用的单位资产所做出的税收贡献;四是税收优惠支持率,反映税收优惠支持盈利力度。

2.竞争优势维度设置五项指标:一是废品率,反映产品质量管控能力;二是期间费用比率,反映期间费用控制能力;三是单位产品成本比较值,反映成本控制能力横向比较水平;四是单位产品价格比较值,反映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横向比较水平;五是研发与专利商用化关联度,反映对外部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

3.外部条件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生产要素价格比较值,反映生产要素价格区域间横向比较水平;二是单位物流费用比较值,反映物流费用区域间横向比较水平;三是财税政策支持比较值,反映财税政策支持区域横向比较水平。

4. 社会价值维度设置三项指标:一是公益支出率,反映企业对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二是保障支出率,反映企业发放工资和提供福利、教育等各项职工保障的能力;三是就业增减率,反映企业吸纳就业的情况。

(六)基于产业链分析的指标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主要特点

1.基于产业链分析的指标体系的运行机制。指标体系如树状结构层层递进、渐次展开。“1”条产业链是“主干”,决定分析的整体思路;“5”个指向、“19”个维度是“枝杈”,互为支撑又自成体系,提供分析的具体路径;“61”项指标是“茎叶”,附着于“5+19”,对产业链进行多层次、精准度更高的阐释。

对每一项指标的设计,都严格按照释义、溯源、建模、赋能的步骤进行。释义是解释指标涵义,便于理解指标基本概念;溯源是明确数据来源,便于找准数据获取渠道;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便于依照公式计算出指标值;赋能是赋予指标应用功能,便于按图索骥得出对应分析结论。如空间链的“区域关联度”指标,解释涵义为“特定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关联程度”,明确数据主要源自增值税发票信息,将运算公式设定为“区域关联度=特定区域从某一相关区域取得的进项发票金额÷该特定区域从所有区域取得的进项发票总金额×100%”,并举例说明如何将该指标应用于区域间产业融合分析。

2.基于产业链分析的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自由度高。指标体系支持自主选择,允许按需定制指标开展分析;支持自由组合,允许将所选指标按内在关联排列组合;支持自行分析,允许基于指标计算结果,对照其应用解释自行推导系列“小结”、梳理归纳“总结”,为开展基于产业链的经济税收分析提供“工具箱”。比如,分析某工业企业生产受疫情影响程度,可选取供应链分析下的产能利用率、原材料周转率、产成品周转率、交付及时率等指标纵向比较分析;若存在个别指标值明显低于同期,可精准定位至该指标所处的维度(环节),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



四、综合评估:评价产业链质效的方法选择

本文将评价产业链质效的方法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从纵向上看,由始至终分为“起始(基础)、过程(条件)、结果(目的)”三个维度;从横向上看,由近及远分为短期“稳链”(稳定程度)、中期“强链”(竞争能力)、长期“优链”(可持续性)三个维度。该方法有利于研判趋势、揭示问题,系统评价产业发展水平。具体做法是将“5+19+61”体系的核心指标转换组合、分类归并,形成“3×3”“九宫格”式的评估评价方法。具体如图2(略)所示。

(一)稳定程度评价

稳定程度评价设置产业完备性、供需平衡性、利税稳定性三项标准。其中:产业完备性主要利用空间链分析相关指标,用于评价区域内产业布局的完备程度;供需平衡性主要利用供应链、资金链分析有关指标,用于评价产业内部供需协同情况;利税稳定性主要利用价值链分析有关指标,用于评价产业实现的整体利润和税收变动情况。

(二)竞争能力评价

竞争能力评价设置核心企业影响力、资源要素丰裕度、经营业绩成长性三项标准。核心企业影响力主要利用空间链分析有关指标,用于评价区域内核心企业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中的引领支撑作用;资源要素丰裕度主要利用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分析有关指标,用于评价产业竞争发展必需的资本、创新、人才等各种要素禀赋水平;经营业绩成长性主要利用价值链分析有关指标,用于评价区域产业凭借竞争优势持续做大做强的能力和水平。

(三)可持续性评价

设置产业抗风险能力、产业运行驱动力、产业发展贡献度三项标准。其中:产业抗风险能力,主要利用空间链分析有关指标,用于评价区域产业抗压能力及发展韧性;产业运行驱动力,主要利用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分析有关指标,用于评价产业运行效率高低和发展动力强弱;产业发展贡献度,主要利用价值链分析有关指标,用于评价产业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贡献水平及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五、机制建设:持续提升税收大数据应用质效

构建基于产业链分析的税收大数据应用指标体系,是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长期综合性工作,须建立健全机制促常态显长效。

(一)建立更加有效的数据运营机制

以发票电子化改革(金税四期)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税务“新基建”,推动税收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一是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大集中为目标的税收大数据中心,分步推进税务数据资源池、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在数据中心集中部署,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治理架构。二是开发智算系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探索开发人机高效协同的税务“智算”信息系统,形成集自感知、自认知、自分析、自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AI闭环,建成更好服务党委政府、服务市场主体、服务税收治理的智能化“税务大脑”;拓展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增强平台可拓展性、可延伸性、可迭代性。三是打造智慧生态。深化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税收大数据的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运用,推动实现税收治理理念、治理方式、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的深刻变革,构造各方各界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智慧税务新生态。

(二)建立更加有序的供需对接机制

协调数据供给与需求关系,促进供需两侧精准对接、无缝对接。一是优化供给,扩大数据来源。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探索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信息系统整合,促进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数据壁垒、畅通数据渠道,实现政务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第三方数据标准、规范研制工作,统一采集技术标准与业务流程,明确数据采集的内容、接口、质量等要求,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二是改进需求,提升应用质效。加强对税收大数据应用的集成,实现数据应用与税收治理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分析成果转化为税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措施,并通过评价实施效果,审视数据应用中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有效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形成“分析—应用—评估—分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发挥数据效用。三是加强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完善税收数据供需工作规程,对日常管理、服务、分析等所需数据实行“长期+ 临时”需求清单式管理;综合运用系统应用和接口、查询等不同方式,构建规划合理、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数据服务体系,为需求侧提供及时、便捷的数据支持,满足各种场景应用需求。

(三)建立更加有力的运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运转顺畅、科学高效的税收大数据运行保障机制,为深化数据应用、建设“智慧税务”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厘清税收大数据管理、税收经济分析、征管、信息等部门职责,明确税收大数据采集、管理、维护、应用等岗位职责分工,形成跨层级、跨部门、跨岗位,权责分明、清晰规范的税收大数据管理应用工作格局。二是强化人才保障。将税收大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前沿信息技术等纳入税务培训、练兵比武、领军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知数、懂数、用数”良好氛围,带动干部队伍数据认知和应用能力整体提升。加快培育、加速引进高端信息化与高级数据分析人才,逐步组建基于税收大数据应用的“智慧税务”专家团队,形成智能与技能有机结合的人才支撑体系。三是强化安全保障。按照“谁生产、谁使用、谁经手、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数据管理安全责任;对涉税数据系统实行严格的访问、应用权限管理,加强对数据使用行为的监控跟踪,并持续完善数据安全评估、应急响应、备份恢复等各项制度,防止数据泄露、毁损、丢失,切实维护数据安全。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税务研究》2021年第11期。)

-END-

税款追征期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立法完善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产业数字化背景下的数字商务税收治理研究

数据资产的课税难点与解决路径探讨

公共利益视域下环境保护税制度的完善

基于征管视角的环境保护税制度完善建议

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的影响研究——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环境保护税对重污染行业环保投资的影响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订阅~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