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北京大学2019年海外暑期学校学生体验集锦
项 目 回 顾
| 海外学习 | 2019 | 暑期 |
关键词:暑期项目 海外学习
小E背上相机和笔记本,一路骑车来到了静园南阁——哦,原来这里就是国际合作部的办公地点啊。南阁坐落于学校西边的树林之中,配上景泰蓝与灰砖红瓦,于传统中透露出一股洋气。
在南阁门口,小E偶遇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老师,她和蔼可亲,接受了小E的采访请求。我们暂且称呼她为S老师。
老师您好!请问今年暑期的项目都有去哪些国家呀?
今年暑期共有200余名同学参加了近30个海外学习项目,跨越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等国家。
哇,有这么多丰富精彩的项目,听名字就觉得很棒!那都有哪些项目类型呢?
今年暑期的海外学习以三种类型为主。
一是暑研项目,以做学术研究为导向,比如UCLA的CSST项目、斯坦福大学UGVR项目、戴维斯加州大学实验室项目。
二是暑校体验项目,以国外校园生活体验为主,课程难度适中,任务量适中,学生们拥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可以探索城市,领略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比如像耶鲁、牛津、伦敦国王学院、京都大学的暑期项目。
值得一提的就是今年与日内瓦高院联合举办的“国际组织暑期项目”,是配合与响应北京大学国际发展战略中“全球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又一具体行动。既在全球培养人才,又为全球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
我现在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同学们的暑期项目的体验呢。
学 习
嗯,那我们不妨从学习开始说起吧。大多数同学都是选择与本专业相近的课程进行深层次学习,比如法学院的同学有选修国际人权法的,信科的同学有选修编程的,中文系的同学有选修英语文学课的……
那参加暑校项目的话,可以选修跨专业的课程吗?
当然可以啦,有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跨专业的课程,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这位参加芝大项目的艺术学院的同学——
计量经济学第一周的课堂由Coleman教授带领,他以Jon Snow的黑死病研究为切口介绍“causality and correlation”,以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为落脚点,展开了整个课程框架。幸好上学期有在政管学院严洁老师的课堂上学会基础统计学的一些概念,虽然没有计量知识的基础,我也能够跟上老师的讲课。而R语言的编程老师Snow年轻帅气还循循善诱,即使是零基础编程小白的我也能迅速上手,从基本命令和语法入手了R的建构。
——芝加哥大学数据与政策暑期学者项目
艺术学院 毛天与
艺术学院的文科生居然在暑假修了理工类的课程!很有魄力,佩服佩服。
KCL的暑期课程并没有对学生本身的学科背景作出过多的要求,我本还担心自己会是课上唯一的非法学本科的学生,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并非出自法学背景,而是来自经济、政治、文学、计算机等不同学科。丰富的学科背景的构成,加之我们本身来自不同的国家,大大增加了在课堂讨论时视角的多元性。
——伦敦国王学院暑期项目
哲学系 张天航
这么多不同学科的同学在一起上课,一定能擦出很多思想的火花!看来真是兼容并包啊~
那暑校的上课形式是怎么样的呢?是大型的讲座,还是小型的研讨班,有没有什么出去参观的活动之类的?
这取决于不同项目不同课程的具体安排。几乎不会有百人以上的讲座,大部分课程都是25人以下的小班授课,学习博物馆学等课程的可能含有参观实践活动。
讲座过程中,欧洲同学普遍表现得非常活跃,辩论十分激烈。作为唯一的中国学生,参与这样的讨论对我来说十分新鲜。我并非一个十分擅长与人辩论的人,而且从小所生长教育环境更多地侧重理解与认同别人,而非与别人争辩。但毫无疑问,人类需要批判精神,所以这样的学习让我见识到欧洲智识力量的思辨活力,尝试走出自我的局限,进行大胆地思考和表达。
——阿尔卑巴赫欧洲论坛奖学金项目
外国语学院 赵美园
嗯嗯,走出舒适区,大胆表达,如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了呢。
卢浮宫学院的暑期课程采用课程和参观结合的方式,上午教授博物馆学相关理论,下午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实践,无论在理论课上还是参访途中,都会有专业过硬的老师和项目实际负责人给予最详细的讲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授课方式非常适合吸收知识以及学术研究。
——卢浮宫学院暑期项目
艺术学院 张湘怡
听起来好棒!既能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又能付诸实践。小E有点跃跃欲试了。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暑期项目一般只有两周到五周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学完一学期的课程,平时的任务量会很大吗?
只是上课听讲的话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课下必定要投入更多时间,预习课前阅读材料、准备讨论发言、论文的写作等等。
从课前阅读,到课堂讨论,再到每周少则一篇多则两三篇的论文反馈,课下需要投入时间至少是课程时间的四五倍,保证了每一节课都是扎实而踏实的。也许是因为小班教学,老师作业批改的和反馈的详尽程度也让人吃惊和感动:每篇文章不仅3-5天就能给出成绩,还有很详细的优缺点评价甚至密密麻麻的旁批。
——耶鲁大学暑期项目
社会学系 张蓁宜
嗯,看来要学好一门课,付出的还真不少啊。
当然,课程学习不完全是一个人的事情,除了一篇个人的期末论文外,在暑期项目中常常需要做小组讨论、辩论、pre等团队性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团队的意义,来自不同学校和学科背景的project项目组同学们一起商量选题,分工设计问卷、修改问卷,一起发放问卷,录入数据,最后分工撰写研究报告,没有大家的分工、合作,交叉修改和完善,肯定不会有完成度比较高的研究报告和展示。
——牛津大学教育体验项目
社会学系 邓自慧
嗯嗯,能跟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合作,既学习了知识,又收获了友谊,真是很棒的体验呢!
我注意到有些项目是去德国、法国、日本的,比如京都大学这个项目,对学生的日语水平有没有硬性要求啊?我不会日语,是不是就不能报这个项目了?
不必担心小语种的语言问题,在当地学语言反倒会有更独特的体验。
京都大学的日语老师性格和善,教学方式高效又充满乐趣。更重要的是,京都大学为每四个同学就配备了一个京都大学学生作为“助教”,所以每个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老师和助教的足够关注和热情的帮助。这也避免了语言学习的另一个困境——在初始学习阶段缺少地道的口语模仿机会。
——京都大学暑期项目
新闻与传播学院 孔煜也
那参加英国、美国、加拿大暑期项目的同学,语言上肯定没有问题了吧。
那也不一定,即便学了十几年英语,在真正应用的时候也难免状况百出。
让人感到郁闷的是,有一门课,助教全部是印度人,然而实在是难以听懂印度人的口音,所以学习另一门课的时候因为语言上的问题,十分吃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语言上想要能够与更多国家的人交流,光是学好英语还不够,还得多说,多交流,才能对一门语言掌握的更加透彻。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暑期项目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周炽辛
哈哈周同学的体验很真实啊,确实,班上会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学生,虽然说的都是英语,但不同地区的口音差别还是很大的。
嗯是的,地域的差别在文科类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会对学习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选修英国儿童文学课的同学遇到了这样的挑战——
离开当地的文化土壤而空谈文学是没有意义的,历史渊源、圣经典故、社会思潮等等,都是在解读文本时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或许是非母语者学习英语文学时碰到的最大的难关。更不用提诗歌的韵律和押韵问题,我连汉语的音韵都不甚明白,何况是隔了一层膜的英语?可我也不知道是哪儿来的勇气,我最后的期末作业居然写了首英语诗交上去。
——伦敦国王学院暑期项目
中国语言文学系 胡诗杨
嗯,写英语诗歌真的很有挑战性呢!文化的隔膜确实存在,但总能努力打破它的。
生 活
了解了同学们丰富精彩的学习体验后,小E满脸写着羡慕。听说在国外读书,生活上的挑战要比学习上的更大。多数同学应该是第一次远离父母,一个人出国吧?那么小E好奇,同学们在生活上,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呢?
伙食是一个大问题。吃惯了家乡菜,到国外顿顿吃西餐也许会不习惯,去超市买便当也不是长久之计。这时候,“做饭”就成为了一项求生技能。
令我自己最感到自豪的一点是,人在国外,不得不学会了做饭这一项技能,从跟着菜谱做出毛躁半生的土豆炒胡萝卜,到自己能够收集到足够的食材、做出一份久违的川菜红烧土豆鸡短短的一两个月中我的厨艺可以说是完成了“零的突破”。
——戴维斯加州大学暑研项目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孙洋
看起来很诱人呢,给孙同学点赞!除了自己做饭的同学,多数人应该是在学校食堂吃的饭,不知道食堂的菜品怎么样呢?合不合北大学生的胃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食堂提供自助的三餐,比较固定的是无限续杯可加大冰块的果汁、碳酸饮料、矿泉水,以及咖啡、茶、牛奶(麦片)、酸奶、冰淇淋。午餐和晚餐内容比较相似,每顿必有pizza,大部分时间会有汉堡,一般需要在纸上勾选并且写好名字预约然后过一段时间来取,还挺好吃的。除此之外,有时有炸鱼、炸鸡腿、炸薯条(真的是世上美味,可惜不常供),有沙拉、餐后甜点、水果。早餐的种类少一点,一般是鸡蛋、吐司、蛋糕。
——耶鲁大学暑期项目
法学院 齐开颜
感觉食堂的品种挺丰富的呢。(小编看着都馋了)那除了吃食堂以外,同学们有没有深入街头,品尝各个国家的民间美食呢?
整个日本民族,对于食物近乎苛刻的追求,在我们京都之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定食”是日本独有的餐饮文化,不同于中国人在外吃饭的习惯,为日本人讲究一个吃自己的一份事物,而不是共同吃几样事物。这给了在外就餐的宾客一个令人舒适的隐私区域。
——京都大学暑期项目
外国语学院 陈珠岚祥
美食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呢,能有这样深刻的观察和感悟,陈同学有心了!听了这么多同学关于美食的体验,小E已经垂涎三尺了。
我们平时常把“衣食住行”四个字合在一起说,那说完了“食”,我们再来聊聊“住”吧。小E很好奇同学们的住宿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是单人一间,还是会和其他室友同居呢?
关于住宿,不同学校的安排不一样。有些是安排在校园之外的学生公寓,那么就有可能是单人一间,有些则会安排双人间,室友可能也是随机选取的。
我的室友来自巴基斯坦。第一次与另一个国家的人成为室友,我其实是很紧张的。他是信教人士,具体说来,是一个穆斯林,我不能确保完全具备宗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提前做好了知会,以防不小心触及到什么;他也提前向我告知他可能进行的祷告等等活动。我很庆幸我和室友处的不错。
——斯坦福大学IHP暑期项目
数学科学学院 李明远
与外国人当室友真是个很特别的体验呢!的确,在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下,什么样的人都可能遇到。我们虽然不能自己挑选室友,但能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融洽,也是一种收获呢。
聊完“食”和“住”,小E想了解关于“行”的部分,不知道同学们在上课学习之余,有没有去什么景点玩呢?有没有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之类的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记不清这趟旅程中究竟走进了多少个教堂,但约克敏斯特的玫瑰花窗、里鹏教堂的礼拜堂、万泉修道院的管风琴声、圣保罗的祭坛却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人们将关于天堂最美好的想象绘在天顶和玻璃窗之上,将圣经里耶稣的故事一遍遍传颂。那一瞬间,我想到了相隔几千公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在万泉修道院和斯塔德利皇家花园的无名教堂里歇息避雨的时候,已过古稀之年的老爷爷坐在管风琴前为我们弹奏了一首颂歌,他说,这琴,他已经弹了 60 多年了。昏暗陈旧的小教堂中,只静静坐着我们一行十几人,空中回荡着空灵的管风琴声奏出的Amazing Grace,那一刻,仿佛外面的雨都小了很多。
——约克-爱丁堡大学暑期项目
艺术学院 史艺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居然有这么多街头艺人弹奏吉他、表演火炬、跳苏格兰舞,还有近十张歌剧门票、华丽的美术馆照片,看来同学们确实提前做了不少功课。小E光是看照片就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呢。
认 知
聊完了学习体验和衣食住行,小E想问,在国外的这几个星期,原先对于异国的想象和真实的体验相比有没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刷新了你的认知?外国人又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呢?
很不一样的地方是,到各个地方办事工作人员都会很热情地跟你打招呼,how are you,走的时候,have a nice day,刚开始还有点不太适应,后来就慢慢主动打招呼了。尤其是Morse的食堂阿姨,特别热情,隔老远就:honey,hi,以及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说how are you,感觉还挺温馨的。
——耶鲁大学暑期项目
法学院 齐开颜
欧洲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热情,就算是陌生人,在电梯里或其他地方遇到都会道一句早安、你好,仿佛这已经成为他们骨子里的礼仪;大部分城市的人生活节奏不快,每天工作的时间会有很好的控制,或许是欧洲人比较注重家庭生活,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商店都会在5-6点之间关门,超市最晚也只营业到晚上八点,每到傍晚时分,街上行人稀少,车辆时来时往,让待在中国城市习惯夜生活的我们很不习惯。
——萨尔斯堡暑期项目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黄荣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参访,在这里,我看到了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群人在坚持着自己的科学事业,人类的科学进程。他们在远离人烟的郊区,天天面对着无数精密的仪器、海量的数据,他们做着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未曾了解的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就如钱思进教授一样,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核子研究事业。
——日内瓦国际组织暑期项目
国际关系学院 罗梦蝶
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模拟的环节,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是难民局的官员,学生一共拿到了12份难民的庇护申请表,需要做的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经讨论和投票后从这些背景各异的难民中选择接收其中的5名难民。这样的模拟不仅使我们理解了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难民政策上的困境,更让我们这些存在文化和观念差异的东方来客初步认识了欧盟版本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慕尼黑大学暑期项目
国际关系学院 陈勇
“如果我说每个人一生都需要有一次出国的机会,这或许太过武断;至少我认为,每个人都至少需要知道在国外是什么样的感觉。”
——芝加哥大学数据与政策暑期学者项目
国际关系学院 杨雪寅
EAP
2020的夏天等你加入!
美国斯坦福UGVR项目、IHP项目、戴维斯加州大学项目等将于本学期陆续开放申请,请感兴趣的同学及时关注。
EAP
来源 | 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EAP)
文|胡诗杨
图 | EAPer
编辑 | 德林米
近 期 热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