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可馨之死:什么样的环境,可以让业务水平差的教师高枕无忧?
小学女生缪可馨因为作文被批评「负能量」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多吃了几粒盐的大人们可能无法理解这种刚烈,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是存在这种刚烈的人。或者说,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做出同样「想不开」的事。别人眼里的想不开,恰恰是某人某一时刻独属于她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
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理解另外一个人,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未必记得过去的自己为何这样思考与行事。缪可馨小朋友的灵魂飘在空中回头看着自己,未见得不会后悔,她的小小脑袋甚至可能会意识到老师的个别评语还有几分道理。
但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无法挽回的就是生命的消亡,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世界再精彩都与她无关,只留下一对心如刀割的父母。点评作文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到底经过了多长时间,多少事件的积累,才使得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我们外人永远不会知道,媒体爆出再多细节都不可能做到观其全貌。
说句不讨喜的话,自杀事件没有凶手,只有当事人自己负责,即使袁老师真的掌掴了孩子(最近袁老师自己也承认打过缪可馨耳光),你给他定什么罪?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袒护这个袁老师,我认为她作为老师是极其糟糕的,网上传出来的作文和评语我逐字逐句看了,这位老师的水平很差,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评价。
出现这样的教学事故,正常情况下基本上已经给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判了死刑,当然我说的是正常情况下。
不正常的情况呢?
如图所示,这就是不正常的情况,悲剧发生之后排队给老师点赞,这已经突破了做人的下限,已经丢失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尊严。这些家长是冷血吗?是缺心眼儿吗?或者是为了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好对他们的孩子好一点?正如我一开始说的,人心隔着头盖骨,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可以找个对照组参考一下,去年我写文章讲过一个正好相反的例子。我老姐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同样是教育行业,包括她在内的家长们可算真正有了一些消费者的样子。所谓消费者的样子,也就是甲方爸爸的样子。
教的课程要反复对照,应不应该让孩子学这些,老师是不是糊弄事儿;孩子在学校磕碰不得,身上的每一小块淤青都要搞清楚是从哪来的;从监控看到老师对孩子稍微有一点点拉扯的迹象,都开始考虑给孩子换学校了。
自由交易的领域,人们往往表现出极强的维权意识,这当然是应该的,甲方就应该有一个甲方的样子。存在被抢生意的风险,乙方才有动力把服务做好。
但是在袁老师这里,这些甲方看起来就没有什么甲方的样子,不但不敢指手画脚,反而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曾几何时,某非私有饭店还挂出过「本店绝不打骂顾客」的条幅,从我小时候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来看,非私有学校挂出类似这样的条幅一点也不显多余。
为什么袁老师第二天还可以正常上班?为什么一边倒的舆论压力没有对她的职业造成任何影响?为什么除了缪可馨父母之外,同班的其他「消费者」没有对此事表示出一点点作为消费者的担忧?
因为这里的消费者并不是上帝,这里的消费者并没有用脚投票的机会,这里的消费者喜好并不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饭碗。用几个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这里没有消费者主权,没有经济计算,没有价格信号,这里只有整齐划一的盲目生产。
因为是整齐划一的盲目生产,所以容不下孩子作文里的一点「负能量」。
因为是整齐划一的盲目生产,真正优秀的从业者鲜有机会展露头角,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照常发挥作用。
因为是整齐划一的盲目生产,消费者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服务,生产者得不到他们满意的收入,人人都那么辛苦,人人得不到满足。
没得选是一种令人不快的状态,地震海啸新冠病毒往往躲也躲不过;然而真正可悲的是,很多事情原本可以有得选,是人类非要给自己制造稀缺,然后在悲剧发生之后排队给劣质的垄断者点赞。
最近:
欢迎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