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需要指导吗?(日更day9)
价格是商品交易的交换比率,一斤白菜换一斤小麦,一斤白菜的价格就是一斤小麦,一斤小麦的价格就是一斤白菜。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家乡以物易物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小麦是常见农作物,也经常被拿来当货币,这时候小麦的功能可以不只是吃,还可以当钱用。
作为货币的小麦有一个缺点,就是会变质,与之相比,黄金白银就比较可靠。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金银在很长时间都是毫无疑问的主流货币。
当有相对固定的货币出现,不管是小麦还是黄金,商品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而这时候人们口中的价格一般仅指消费品或者资本品,而不包括交易媒介,也就是货币。
人们真的不关心货币的「价格」吗?当然不是,经常听到人说「现在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说的就是货币的价格。钱不值钱的意思我们也知道,就是同样的一百块钱,能买到的东西更少了,我们把货币的这种价格叫做货币的购买力。
不管是一般商品的价格还是货币的购买力,严格来说都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量。不管是法币制度下的必然通胀,还是自由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增减,再加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供需变化,这一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价格只能是一种「已经发生的事实」。
「价格」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概念。花两千块买一部手机,钱打到商家账户,手机到我手里,钱货两清,交易完成。这时候「一部手机两千块」这个价格才成立,而且只在这一次交易中成立。
如果他们家的手机只有我一个人认可,只有我愿意花两千块去买,那么这两千块的交易只会发生在我身上,也就是说这个两千块的定价只对我是有效的。
现实情况要复杂一些,这一台手机,你定价两千有人买,定价三千也可能有人买,只是愿意买的人一定少了,如果定价一千,必定有更多人愿意花钱买。
商家需要预测和计算:如果定价三千会有多少人买,定价两千会有多少人买,定价一千会有多少人买;各种定价的情况下,分别能卖出去多少钱;再扣去各种人力、工厂、原材料、运输、线上线下的店面成本,能得到多少利润。
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出一个最优定价或者区间什么的,我没做过手机也不知道,但是总之肯定要做一番这样的盈亏计算,然后得出一个「定价」。这一番计算,就是米塞斯说的经济计算,这个「定价」,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市场价」。
当然算得很好,预测不一定准确,要不然哪来那么多赔本买卖。「市场价」实际上只是商家的一个邀约,交易的邀约。「定价」在交易完成之前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建议」,商家没有办法把刀架在消费者脖子上说你必须买。当然会有强买强卖的情况发生,比如公立的教育医疗,这些不属于市场,今天不讨论。
市场价灵不灵自有市场说了算,这个说了算的方法就是经济计算,亏了钱就得调整定价或者营销策略,赚了钱至少说明做对了一些事,或许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所以价格需要指导吗?需要,盈亏计算就是指导,仅此而已。
当然很多人期望的指导可不仅仅是这个,他们希望有一个诸如物价局的机构给所有商品规定一个价格,然后永远不变就好了,要不然黑心商家不得把消费者坑死。
但是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不存在一个「理应是多少」的价格,价格只是交易双方经过权衡计算得出的交换比率,只适用于交易双方。一个与二者都不相关的机构能做的最多就是统计一下历史数据,最多给个参考,也确实,定价的一部分因素也来自于历史价格。
历史价格可以参考,但价格是没法规定的。规定的价格如果不符合自由市场情况下更合理的定价,那么这种落差一定会通过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规定最低工资如果高于市场价,能力与之不匹配的打工人就失去了很多工作机会,因为他的产出抵不上工资,雇佣单位在他这里是亏损的。
规定最高售价如果低于市场价,因为更难赚钱就会少了很多供给,因为比预想的便宜就会无端多出来很多需求,因此稀缺加剧,钱都买不到只能靠排队,排也不一定排得上。
规定的价格范围如果符合市场价,那这个规定也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
推荐: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