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符号学基本知识丨标出性

赵毅衡 符号学 2022-09-24

任何符号意义的二元对立之中,双方永远是不对称的。


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就是“标出项”(themarked),使用较多的那一项,就是“非标出项”(theunmarked)。因此,非标出项,就是正常项。关于标出性的研究,就是找出对立二项用多用少的规律。标出性在文化中普遍存在,我们从讨论标出性最常用的例子说起:英语中man与woman的对立中,man为非标出项,第二词woman比较长,比较少用,因而是标出项。由此,兼指男女的场合,就用非标出项man,例如“人类mankind”。这是语词形态上的解释:短的词用得多,是非标出的,符合用词经济的原则。而从文化符号学角度看,“人类”一词用mankind而不用womankind,原因不在词长或认知,根本原因是现代女性抗议最激烈的性别权力问题,即男性的社会宰制。男性主宰的社会,在不知性别或不分性别情况下,就用男性。


汉语中“男人”“女人”长度相同,男女二元对立之不对称依然存在,在代词中:不知性别时用“他”,性别混杂时用“他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项对立中,导致不平衡的,是第三项,即“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可以称之为“中项”。中项的特点是无法自我界定,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符号,必须靠“非标出项”来表达自身。标出项之所以成为标出项,就是因为被中项与正项联合排拒,这种现象称为中项偏边。因此,中项偏边是各种文化标出性所共有的特征。任何文化对立范畴之间必然有中项,中项偏向的一边就是“正常”的非标出项,中项排斥的一边,就是标出项。本节所说的三项关系,图例如下:



一个文化的大多数人认可的符号形态,就是非标出,就是正常。文化这个范畴(以及任何要成为正项的范畴)要想自我正常化,就必须存在于非标出性中。对立文化范畴之间不对称带来的标出性,会随着文化发展而变化:文化的发展,就是标出性变化的历史。在前文明社会中,男性是标出的。与大部分高等动物(鸟类、哺乳类)一样,是雄性标出。自然界的这种标出性安排,有利于种族繁衍这个最重要的生存目的。


人类“文明”最明显的特征,是女性开始用各种妆饰给自己身上加风格标记,而男性成为以本色示人的非标出主项。到现代社会,女性自觉妆扮,时装业与化妆品业,靠女性妆饰上不断花样翻新而变成庞大产业。文化把这种标出性“自然化”了,女性作为文化的人,就不能不妆扮。需要女性标出的,不仅是男人,而是整个文化,包括女性自己。女人的“自觉自愿”的标出,是女性在文化中边缘化最明确的证据。


在化妆的后面,不存在“女性本质”:风格符号呈现的只是女性在文化中获得的标出性。非标出项因为被文化视为“正常”,才获得为中项代言的意义权力,也正是因为非标出项能为中项代言,才被认为是“正常”:中项偏边,是各种文化标出关系的最紧要问题。对立的概念中的一项争夺到携带中项的意义权力,就确立了非标出的“正常”地位,这是文化中时时在进行的符号意义权力斗争。如正常/异常,智/愚,贤/不肖,健康/病态,清醒/疯狂,主流/边缘,开化/化外等,由于中项的介入和易边,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例如善与恶之间总有大片的中项区(人,行为,或概念)既非善又非恶:一个文化中至善与至恶,全善与全恶终究是少数。当中项认同善,以恶为耻而不为,这个社会就趋向稳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