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师姐经验谈 | 李刑天:邂逅美好,且行且歌
明确目标,无畏前行;
牢固基础,投身科研;
转益多师,常想常新;
看似十分幸运,实则源于努力。
“师兄师姐经验谈”第四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京东特等奖学金获得者,2017级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李刑天。
资料卡片
李刑天,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现已保研人大公管。
主修管理学学位,副修经济学二专业,学分绩排名专业第一(3.80,1/24)。京东特等奖学金、中国农业银行奖学金获得者,曾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一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2019年“大创”国家级立项。
现任校团委组织部副部长、行管系本科党支书。曾任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红船领航党员先锋营辅导员等。作为高年级学生骨干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在学校党委组织部、发展规划处担任学生助理并在江苏无锡市直机关实习;曾主持学校“五四”颁奖典礼、校运会、“萌之韵”文艺汇演、国际文化节、校辩论赛、留学生演讲比赛和北京团市委公益音乐节等大型活动。
个人特质:合理规划,美好相伴
Q1
公益菌:请师兄用几个关键词描述一下自己吧~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自己的话,我会选择匀速运动和锦鲤体质。
我对匀速运动的定义是:如果我们把本科阶段比作是一场赛跑,那么我就是在以自己能够负荷的速度匀速前进。因为我进入大学的时候目标比较明确——基本确定是保研,所以就在保研细则框架下,逐步规划自己各个方面需要的努力,扬长而补短地投入到实践当中。而锦鲤体质则是因为在匀速运动中肯定会有“摩擦力”,但是在遭遇“摩擦”时,我常常能够遇到许多良师益友,得到很多指点和帮助。无论是在在保研还是实习的过程中我都请教了很多老师和学长,他们给予我的鼓励、安慰和陪伴是我迷茫、畏缩时的强心针和定心丸,让我能够更加坚定地昂首向前。
学术科研:勇于挑战,不断创新
Q2
公益菌:请问师兄的科研历程是怎样的?是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的呢?
我在大一时通过选拔进入了学院的科学会,并由此得以加入“北京市公立医院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课题组,这给我之后的科研打了很重要的基础。大二在专业课学习逐步完善之后自己也更有底气,和队友一起参加“小创”,通过了学院的答辩考核并斩获一等奖,进而在校级“创新杯”收获了特等奖,作品进而上报到首都“挑战杯”最终获得了二等奖。在这一过程中我投注了几乎全部的精力,也对科研有了“全流程、沉浸式”的感受和体验。小创之后我紧接着组队参加了“大创”评审并获得了国家级立项,在今年9月我们完成了为期一年半的研究顺利结项。大三学年,我的毛概课社会实践研究报告聚焦少数民资政治认同,凭借扎实的实证研究获评了优秀团队,同时也跟随学院老师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榜样的相关研究。疫情期间,也为学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丛书》的编写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从入学以来我一直就比较关注学术科研,也投入了很多时间,如果说大一是“滩边涉水”,那么大二就是“激流勇进”,到了高年级就是“宛在水中央”了。
Q3
公益菌:关于学习和科研的精力,请问师兄是如何分配的呢?
我认为,学习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学好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到科研之中。在科研中探索问题也可反哺自身学习,从而助益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学习与科研的精力问题对我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因为我认为学习是基础,那么科研就像是上层建筑,大一大二需要在学习中打好科研的基础,否则就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Q4
公益菌:很多同学对参与科研比赛很感兴趣,想请问师兄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科研比赛资源的呢?
对于科研比赛的资源,首先是关于“小创”和“大创”,大家可以关注教务处的网站和人大青年网获取信息,还有就是学院的学术交流,参加学术沙龙、大佬讲座,都可获取科研信息。借助于朋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也很重要,尤其是和在科研上有成果的师兄师姐保持联系。
除此之外,从大一到大四陪伴我一路成长的“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也值得一提。作为一个学术性的作品竞赛,“求是杯”的竞赛作品和答辩都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学子,对我自己的视野和学术素养有很大提升,在聆听他人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从第一届的协助到二、三、四届的执行和主办,我从中得到的不仅有学术眼界的开阔,同样有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大赛赛程长、人数多、关注广,自己的沟通交流、应急处理、文字写作、组织协调等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学生工作:明确方向,常想常新
Q5
公益菌:请问师兄参与学生工作的经历是怎样的呢?在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我在大四之前的学生工作主要集中在学院,而且和“学术口”的学生工作紧密相关,同时也在校会公关部、红船领航党员先锋营有过任职,在大四学年有机会加入学活的“大家庭”并帮助承担团委组织部的一些工作。至于说学生工作的最大收获,我想不同的人感触各不相同,对我来说学生工作的最大意义是让我有机会在学校、学院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实践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校园里就学着当好“公共管理者”。而我在这一过程中的最大收获来源于“人”,在做任务、打交道、交朋友的这个过程中能结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库”,我能看到每一个人他们走过的“路”,写下的“书”。有这样一群人和我同行,使我自己常想常新,更加明白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和期望实现和改变的所在。
Q6
公益菌:对于学习和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师兄又是如何平衡的呢?
我同样认为,学生工作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回想我最初做学生工作的动机,正是因为部分人存在着学生工作“不务正业”的误解,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别人的这些误解。因为我学习的是公共管理知识,而在学生工作当中恰恰可以应用这些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工作不正是我们行政管理学生学以致用的大好机会吗?回望自己的学工经历,我不后悔自己步步走来的每一次抉择——大一是踏踏实实做本职工作,和团队中的小伙伴一起“搬砖”;大二是在压力下学会倒逼自己兼顾学习和学生工作,为了绩点学工“两开花”咬牙努力;大三大四是如何做好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思考组织应该怎么变革去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服务老师和同学的新需求。一路走来,我确实由衷感谢曾经的这些选择和坚定,让我成为了现在愿意为自己“点个赞”的样子。
多问则裕,确立方向破除迷茫;
逐步规划,深谙渡水过河之道;
循序渐进,平衡学习科研学工。
或许正如加缪所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越努力,越幸运。在本科阶段这段经历中,李刑天同学收获了最好的自己,也祝愿同学们觅得属于自己的方向,以所能负荷的速度,奔向美好的未来。
往期 · 回顾
采访 | 刘子怡
文案 | 李慕尧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排版 | 程童
封图 | 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