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300,授人以渔,却无鱼可渔

创绿研究院 半个地球 2022-06-12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转发者的话

2016年,在创绿研究院主办的磷虾研讨会上,澳大利亚南极局的川口创博士分享过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基石物种磷虾的影响。川口博士对未来评估的时间尺度是一百年。而下文中提到的加州大学的研究则进一步扩大了时间尺度到未来三百年,而且还考察了洋流的变化。文章最后落脚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绝对禁捕的海洋保护区也被称为“海洋保留/储备地(reserve)”,在南极建立这样一批“保留地”除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其实也是在为未来的风险应对进行“储备”。

文 | Claudia Geib
转发 | 创绿研究院


   南极,大约2300年


南大洋,这片一望无际的冰冷海域环绕着南极洲,对全球气候和全球海洋健康有着巨大影响。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海洋继续吸收二氧化碳(由于气候变化而变暖),我们可以看到海洋生态系统中出现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到2300年,全球的渔业产量至少下降20%。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科学家们通过模型来预测未来几个世纪气候变化对世界海洋的影响。该研究小组认为全球变暖的反馈可能会更加缓慢,因此并没有关注2100年以前的情况,而是研究了从现在起、未来300年内全球变暖的影响。


目前,南大洋正推动着各大洋的混合,其活跃的南极和亚南极水域正将营养物质送至全球各地。但加州大学的模型表明,如果保持当前的排放水平,到2300年,西风会变得更强,并向两极转变,海洋混合能力会因此受到限制。

 

由此产生的结果将使极地海水变暖,融化海冰,最重要的是,南大洋的营养物质会被留在绕极洋流中无法传送出去。



饥饿的大海


这篇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发现,切断这种营养循环会对全球海洋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处于食物链底层的海洋植物作为初级生产力的活动将减少24%。甚至将减少储存在深海里的微粒碳41%。

 

这些过程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会导致鱼类的食物大幅减少,食物减少意味着人类可食用的鱼类会越来越少。这项研究预测,北大西洋、西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将会受到最严重的影响,北大西洋的渔业产量将会下降60%。



海洋中鱼类减少意味着,许多人可能面临挨饿的命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估称,渔业支持全球10%-12%人口的生计,差不多全球17%人口依赖鱼类作为主要蛋白质来源。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鱼类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凸显,粮农组织的数据表明,到2050年,我们可能需要将粮食产量翻一番,以满足全球人口的需求。

 

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粮食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从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到扰乱植物的生长季节,许多农作物已经或濒临灭绝。最重要的是,世界上的海洋已经因过度捕捞而承受着巨大压力,世界上超过70%的鱼类资源被充分利用、过度捕捞或耗尽。

 

过度使用和气候变化相结合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致命的威胁。到2300年,无论是陆地上还是海洋中,减轻人类活动对我们食物来源的影响已经为时太晚。

【网易科技首译,创绿研究院校对】


补充阅读:

川口创博士的报告:“纽约时报:作为南大洋生态基石的磷虾或受到暖化海洋的威胁”

(http://www.ghub.org/?p=7115)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http://www.fao.org/news/story/en/item/231522/icode/)

《科学杂志》:“气候持续变暖,海洋生物生产力大幅下降”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139)


文章原题:

如果海洋继续暖化,人类或将无鱼可吃


END



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