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力量注入中!他们让家乡传统文化“活”起来了

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学堂 2021-10-11


2015年,刚毕业的达瓦初回到了家乡——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呷仁依村。


中路,在藏语中意为“人神向往之地”。


这个嘉绒藏寨正对着藏地有名的神山墨尔多,拥有千年的碉楼群落、古东女国遗址、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等文化遗迹,也是嘉绒藏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同时,中路有着风格独特的民风民俗、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女子成人礼、顶毪衫、抢头帕、爬墙子、对山歌等独特的婚恋风情文化更是声名在外。


△当地传统婚礼


坐拥这么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近年来,村民们都开始做旅游接待。游客越来越多,但除了走马观花地拍照以外,真正去了解当地文化的游客却非常少。而村民们为了迎合游客,不断放弃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去改建传统民居、模仿川菜、提供麻将扑克等外来娱乐。这让热爱家乡文化的达瓦初有些失落。


同为返乡大学生的斯朗德吉,因为有一个喜欢锅庄调的爷爷,也爱上了锅庄这种传统文化。她发现,每一首锅庄背后,都藏着更多关于村寨的故事。这些故事,正随着村子的快速变化而慢慢消失。年轻人都在外面学习和打工,没有时间和兴趣再听老人讲古老的故事、唱传统的歌谣……


△中路的锅庄舞


在旅游开发和年轻力量缺失的双重影响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正面临失传和衰落的危机。


传统文化不仅是维系社区的重要基石,其中蕴藏的在地智慧更是可以泽被后人。中路是幸运的,有达瓦初和斯郎德吉这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但仅靠她们还不够,我们需要发动更多年轻人一起来做这件事。


2019年,师法自然发起了“丹巴中路传统文化和在地智慧收集整理”项目,希望通过当地年轻人参与的对当地口述历史的采访和整理,在保存好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中路村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活力,重建当地人对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传统村落是不同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是世界生物和文化的宝贵资料库,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文化不是记忆,而是每天发生的事情,因此保护传统村落要保存地方感,不要在旅游资源化的过程中失去文化记忆,需要建立在地的文化档案,反应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及传承方式。而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如果有当地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这是最好的文化记忆的保存方式。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 袁晓文


乡村口述历史

“旧”传统,“新”传承

 

2019年5月,我们在中路乡呷仁依村甄选了达瓦初、斯郎德吉、扎西彭措3位返乡青年作为项目执行人,在一对一的口述历史培训后,让他们利用在村子里的闲暇时间,整理、收集村中留传下来的传统故事、歌谣小调和民俗风情。


△一名老人在官寨前煨桑


令人鼓舞的是,当地的老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工艺人都非常愿意和我们分享这些知识,并乐于让我们进行编辑和记录工作。害怕传统文化后继无人,也是他们内心深深的忧虑,现在年轻人愿意来做这个工作,老人们也感到十分欣慰。


中路老爷爷和老奶奶们独特的“社交文化”


老人们还在诸如志愿者活动、游客参访、学生研学的过程中,和社区年轻人一起,为外来者分享传承久远的民俗、故事、歌舞,他们还十分乐于将自己的传统手艺传授给他人。


△为国际研学生献上哈达


截至到2019年12月26日,本项目共采访、收集整理了13段视频、32段音频以及14篇文字材料,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中路的农牧历史、丧葬习俗、寺院发展、千户制度、锅庄文化、成人礼、水磨、古遗址、建房仪式等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

△当地女子出席活动时的盛装准备


对现代媒体工具运用娴熟的年轻人,在师法自然邀请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不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编辑和整理,用藏文记录下了重要内容,有的还查阅历史知识,重新撰写了文章,以音频、文字、图片结合的方式,逐步发表到村内合作社的公众微信号“康参有声”,让更多当地年轻人甚至外界人士了解中路的传统文化。


△根据《呷达阿米》的锅庄歌词和口述历史记录整理的文章《帐篷》

参与项目的三位年轻人在这个项目过程中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文化,学会了更多的文化记录和保护手段,希望他们可以感染更多的年轻人,去守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嘉绒地区有一种古老的建筑——古碉,在我的家乡中路这种建筑随处可见。可能是从小见得太多,从来没有对这种建筑有太多的幻想,直到家乡大量文化的丢失,才勾起了我的保护意识。”


——节选于“康参有声”

《千碉之国——大小金川战役》


内容合理运用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文化不是记忆,而是每天发生的事情”。它们只有被使用,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达瓦初通过对碉楼口述史的整理,自己优化了对于碉楼的介绍,并总结了导赏词,为来村里体验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



△经过这个项目,达瓦初已成为“碉楼专家”


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奇美巴丹爷爷的采访,登龍雲合森林学校研发设计了“学习非遗——碉楼搭建”的体验性课程。这个课程还作为乡土拓展课程,进入了当地的学校和课堂,让见惯了碉楼的当地青少年终于了解了碉楼蕴含的精巧技艺和丰富历史。


△奇美巴丹爷爷教小朋友们搭建迷你碉楼


在这些一点一滴的尝试中,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延展方式和生命,中路的年轻人们也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多的自信,村落变得更加团结和有凝聚力。


未来,我们希望获得更多支持,并组建由外部志愿者和当地社区青年共同组成的口述历史编辑整理小组持续地推出和整理口述历史的成果,让这些宝贵的乡土知识获得更好的保存和运用。


为此,我们将长期招募志愿者


如果你爱好文字工作,可以帮助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查找相关史料;

如果你是个视频达人,可以用拍摄、剪辑赋予民俗文化新活力;

如果你热爱民族音乐,可以聆听并记录下濒临失传的歌谣小调;

……

只要你感兴趣,都可以通过后台留言加入到我们的口述历史项目中,以一技之长,为传统文化保护出一份力!



特别感谢上海国峯慈善基金会对此项目的大力支持!




您可以继续阅读:

 


“在看”我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