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在中国(1978-201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文化艺术界开始向异域文化打开了门窗。
福尔摩斯故事是这个时期最早引入的西方文学作品。三中全会召开的同一个月,群众出版社就重新发行了福尔摩斯故事。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中国人民和福尔摩斯一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本文配图均选自英剧《神探夏洛克》
大门的打开并非一蹴而就
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下,群众出版社重印《福尔摩斯探案选》,还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此前没有面世作品的翻译。
到1981年,所有的福尔摩斯故事,与中国读者见面。
由群众出版社发行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
这时候,福尔摩斯又“躺枪”了。
1979年7月,上海译制片厂译制了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名作《尼罗河上的惨案》,在当时很少接触西方电影的群众中造成了很大轰动。随即原著热销。
两部作品都受到了来自传统文艺思想的批评,尤其是《尼罗河上的惨案》。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写信给中央,要求批评翻译《尼罗河上的惨案》这类作品的“堕落”和“倒退”现象——
“这类通俗作品既无益于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也无助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类似作品的翻译不仅造成了纸张的浪费,而且可能造成坏的影响,完全背离了左联的革命传统……自五四以来,我国的出版界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堕落过。”
事件引发的争论,实际上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过程中的一朵小浪花。
最后,在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上,宣传部部长王任重的发言结束了争论。
王部长说:《尼罗河上的惨案》虽然印得多了一些,但不会追究责任,也不会进一步处分。
细细品读,很有智慧。看似和稀泥,实际上是默许,文艺界真的放开了。
第二波福尔摩斯浪潮
福尔摩斯故事再版后广受读者欢迎,出现了一书难求的局面。无数读者从此认识并爱上了福尔摩斯。
在昆明的自由书市,9角的《福尔摩斯探案选》售7元,几乎翻了8倍。
以福尔摩斯为代表,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了侦探小说翻译和写作的热潮。
欧美、日本的侦探小说被大量引进国内,给封闭多年的中国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会。同时,中国本土侦探小说再次萌芽和兴起。
随着小说中译本的出版和电视剧的引进,各美术出版社纷纷以这部小说为题材,出版了大量的连环画,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这些书均选自《探案集》的名篇,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原著的社会意义,谴责各种犯罪,揭露殖民主义掠夺,宣扬善恶有报、法网难逃的思想。
连环画多由崛起于七八十年代且擅长外国题材的画家执笔,采用钢笔、墨笔、碳笔素描等不同表现手法,使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阴森恐怖的气氛跃然纸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福尔摩斯故事,成为同时期外国题材连环画中的佼佼者。
阅读外国侦探文学成为风气
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优秀西方文学作品,带来了阅读外国侦探文学的热潮。
群众版全集到2002年累计印刷了19次,是中国销量最大的福尔摩斯全集。粗略统计,仅全集印数就不下500万册。
1982年,《图书馆学研究》对512名读者进行了调查,喜欢侦探小说的读者占61.7%,大大超过了其他文学作品的读者。
1984年,《当代青年研究》公布了上海市中学生的阅读调查,其中喜欢侦探小说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70%以上。
“印象最深刻的三本书”中《福尔摩斯探案》是被选中次数最多的,甚至超过了武侠题材的《书剑恩仇录》和《萍踪侠影》。
90年代的调查中,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占据了“读者阅读最多的侦探小说家”排行榜的前两位,得票率为49.1%和24.1%。
福尔摩斯被文艺理论界接受
五十年代末,群众出版社出版福尔摩斯探案后,编辑部主任于浩成曾受到罗瑞卿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训话。
1978年以后,这样的情况就不复存在了。例如,邓小平接受了一套于浩成赠送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群众版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前言提到:
“这些故事对广大公安、司法干部颇有裨益,对广大读者是一种艺术享受,对学习写作的人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八十年代末,学界开始为侦探小说正名,给予其重新评价和肯定。
陈平原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年—191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中写道:
晚清理论界主张以域外的政治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为主要译介对象,可实际上侦探小说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两类。
域外小说之真正打开局面并最终能在中国生根开花,部分应归功于侦探小说的魅力。对于善于鉴赏情节的中国读者来说,欢迎政治小说、科学小说主要服从于“文以载道”的文学观,而欢迎侦探小说才真正是出于艺术趣味。
既有新鲜感,又能跟原有传统的文学趣味接上茬,这样的域外小说才可能风靡全国。而侦探小说正好具备这两个条件。
陈平原老师是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上述表达似乎印证了:伴随着思想解放,福尔摩斯等侦探小说,开始得到了应有的公正评价。
电影《福尔摩斯与中国电影》
一九九四年,中国甚至上映了一部福尔摩斯电影,名为《福尔摩斯与中国女侠》。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同人电影,比反响火爆的英剧《神探夏洛克》要早得多。
电影由刘云舟导演,范艾理扮演福尔摩斯、秀兰丽梅扮演白芙蓉、王赤扮演金马掌、许忠全扮演华生。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福尔摩斯和华生到中国观光,不料在夜间投宿时,发现客店被重兵把守。
华生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消息传来,英国政府派来押运庚子赔款中一批珠宝的布克将军遇刺身亡,珠宝不翼而飞。
钦差大臣发现了留宿此间的福尔摩斯,众人竭力请福尔摩斯侦破此案。
经过一番探案,在福尔摩斯的帮忙下,中国义士终于为国夺回宝物,福尔摩斯也与中国侠客们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感想和结语
在中学时期,星星曾经读过群众出版社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但印象不深,更感兴趣的还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机缘巧合之下,星星读了新星出版社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甚为喜欢。与群众版相比,新星版的注释极其丰富,荟萃百年间著名的福学家和福学论点。
读过这本书,星星才知道,和研究《红楼梦》一样:
研究“福尔摩斯”在西方也成为了一门学问,有专门的的“福学家”,他们的考据功底和研究热情完全可以和“红学家”相媲美。
连着三篇推送,是在新星版全集的拓展阅读里的内容摘要,夹杂了一些个人感悟。
回首福尔摩斯在中国的百年历史,我们看到,福尔摩斯故事不仅是中国两次翻译侦探小说热潮的起源,同样也是映射出中国和世界连接面貌的重要作品。
而福尔摩斯的被批判、被否定,恰好在我们不堪回首的混乱时代。
福尔摩斯在中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即使没有读过福尔摩斯的人,也必然能将他和神探这个称谓联系在一起。
相信,不管到了什么年代,不论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身处维多利亚时代、居住在贝克街的大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永远都不会缺少来自中国的读者。
星星也相信,就像西方人需要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中国人也需要了解福尔摩斯和华生。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彼此的文化成长背景,更有助于我们欣赏优秀作家留下的人类文明结晶。
总之,中国决不会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挡,决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世界也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
The Game Is On,Enjoy!
*本文为新星出版社《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拓展阅读的书摘。经个人浓缩和修改、阐发。简单说,“中文系的文学专业,就学这些”。系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