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拔笋采茶记
在江西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婺源。这个以油菜花闻名的地方,如今已经过了最合适观赏的季节。
去年读了一本马伯庸写的书,叫做《显微镜下的大明》,里面就提到了婺源。
明朝时婺源属于徽州府,曾是朱熹祖籍地,文风极盛,每次科举几乎都有婺源籍学子金榜题名。
然而,万历年间婺源某次科举全军覆没,震撼程度相当于衡水中学高考发榜,一个清华北大都没有。
于是有人分析,是因为当地采石灰惊扰了龙脉。此后多年,官府、百姓、乡绅、矿商围绕着石灰产业的存废禁,掀起了好几波风潮,甚至都有群体事件。
具体情况,在马亲王的书里都有精彩的讲述,就不赘述了。
也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婺源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徽州府管辖,属于安徽的一部分。
安徽的省名,就取自安庆府、徽州府首字。
走在婺源乡村,处处可以见到徽派古建筑。当地的饮食口味、风土人情、民间习俗,也都更接近于安徽。
查了资料,才知道在民国期间,蒋介石当局为了“剿匪”方便,把原属于安徽的婺源划给了江西。具体的“匪”,就是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
婺源人不满意这个改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婺源回皖”运动,声势浩大。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婺源重新划给了安徽。
随后,解放战争打响,婺源因为种种原因划归江西至今,近年来成为江西的一张旅游名片。
比起昨天的庐山探险记,今天的婺源行轻松很多。我们沿着古村漫步,看到了很多旧居。
上面的照片,古宅的主人叫做詹福熙。詹福熙从村子里到上海做伙计,成了大老板。
詹老板的摄影器材商行就是至今还有很多上海人知道的“华昌照相”。“华昌”在上海有超过大半个世纪的响当当名号。詹福熙因此成了民国名副其实的“摄影器材大王”。
1943年,詹福熙在婺源兴建豪宅“福绥堂”。整个建筑除了体现中国的地域民居风格,还采纳了一些西式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显得与众不同。
星星格外喜欢那个彩色的玻璃。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遥望远山如黛,阡陌纵横。看着有些阴沉的天空,唱起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方文山太有才了。
走到一片竹林,大家兴致大发,结对去挖竹笋。女儿发现了一颗冒尖的竹笋,全家人拿木棍使劲刨土,但怎么也无法松动。
同行的小伙伴在地上捡到了一把旧镰刀,我们借来在竹笋根部砍了几下,星星抬脚踹去,竹笋终于离开了地面。
就这样,大家都抱着战利品满载而归。
挖完了笋,我们又去采茶。这才知道,采茶也有很多的学问。这时就产生了疑惑:古时候谁第一个发现这小小叶子的神奇功能?
从茶树上采下嫩叶,只是茶叶制作的开始。之后,人们会根据茶叶的种类,进行不同的加工工序。
例如,绿茶要把嫩叶加高温烤软,破坏其中酵素,使茶叶保持原有绿色,以便进一步加工。
联想到之前电信诈骗的“采茶妹子”,如果要真的入行,还蛮难的。
清明小长假就要过去,明天就要回北京了。以这样的方式度过假期,轻松惬意愉快。(昨天在庐山还是有些惨烈)
采茶挖笋东篱下,清明悠然上春山。
星星打算把竹笋和茶叶带回去,到时候尝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估计……味道应该不咋地。
(手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