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公益骨干:即使负重前行,也要翻山越岭
悦享新知的产品课程「飞轮计划」上线已一月有余。通过这次课程,我们有幸结识了很多新的伙伴,听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感悟颇多,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再次感谢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以前一直觉得“高处不胜寒”,好像孤独感只会存在于所谓的居高位者。后来发现孤独感随处可见,只不过我们更容易听到高位者的声音罢了。对于资源相对稀缺的公益领域来说,孤独感可能会更强烈 :
工作好几年,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只有自己还坚守着
遇到问题,无人能够交流,团队还依靠自己去做决策
领导们对自己有着很大的期待,自己非常想要成长,却遍寻无路
想要做创新和推进,却发现阻力重重
……
沟通越多,我脑中的画面就越来越清晰 ——
一群踽踽独行的公益骨干们,背负着领导的期望,带着身后的团队,在昏暗、曲折的道路上,缓缓前进。
“他们需要找到彼此!”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小水:我到底是骏马还是绵羊
4年前,小水大学刚毕业,就加入了现在的机构。从一开始的“公益新鲜人”“职场小透明”,到机构领导每天在朋友圈夸赞的“核心骨干”,小水在工作圈子里就是“别人家孩子”一般的存在。
因为最近机构的战略调整,小水的工作范围拓宽,需要为新的战略规划做用户需求调研和新产品设计,他觉得自己需要学习一套新的思维方式和工具,正好看到我们的课程完全契合,就购买了。也是因为这次的机缘,我才得以看到“别人家孩子”背后的一面。
第一次跟小水见面就感觉到了他的雷厉风行,什么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在简单的寒暄之后,我就与小水开始了“灵魂对话”。
“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在挣扎,感觉干不下去了,就常常找领导聊。时间久了也不怎么聊了,毕竟来来回回可能就是那些事。虽然我的工作范围总是在变化,哪里需要去哪里,不过坚持下来看看自己做过的事情还是很有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一直学习和成长的感觉还是蛮爽的。可是也有坏处,好多事情除了跟领导沟通,都得自己拿主意,也没人能商量”。
对话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水的一个比喻:“我以前吧,老是觉得自己是一匹骏马,需要给我一个特别广阔的草原去奔跑,但是这几年工作下来吧,就发现可能我是一只小绵羊,给我圈块地让我在里面做好自己也挺好。不过可能还是有马儿的心吧,心里也还是想挑战下更大的边界。我自己可能也还在摸索,我到底是更想做骏马还是绵羊”。
当我问到小水未来的规划,他向我描绘了一幅图景:他怎么帮机构的新战略落地,怎么准备在学完课程后带着团队一起做新产品规划等等。
我“吹毛求疵”地追问了一句,“小水,在你的规划里,你的未来和机构的未来是完全重合的,那么你自己呢?作为个体的小水会想要干嘛呢?”小水先是愣了下,然后笑着回答,“对,我的‘自我需求’现阶段可能是排在机构需求的后面,也可能下意识地被压缩得很小了,我现在也在思考着看看怎么一点点找回来”。
对话结束后,看着小水风风火火回去工作的身影,我知道,不管是自我需要还是机构需要,不管是骏马还是绵羊,他一直往前走的脚步,不会停。
乔一:我想要打破那面看不见的墙
“我找到你们真的很惊喜,你们的课程风格还有内容设计,跟之前看到的课程都不太一样。深入浅出的学习内容,让我感觉一下找到了组织”,乔一雀跃的语气带动着我也兴奋了起来,不过当话题回归“孤独感”,讨论气氛逐渐严肃了起来。
“其实我的孤独感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很有意思,很多公益人应该也会发现,每次参加各类活动填写报名信息时,总是很难找到适合公益人的职业选项,我们只能填在‘其他’栏。好像这个圈子无意识地被其他群体隔绝了。
另一个是我自己常常会碰到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我现在工作的组织是国字头,其他公益伙伴对我们会有一些刻板印象,我会感觉在自己跟其他伙伴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我其实非常渴望跟大家一起交流工作、参加讨论,但是好像总也没法跨过这面墙。”
虽然流露出一丝落寞,但是乔一在谈话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我们从她经常看的公众号,聊到她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很开心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一起学习的群体,我是真的希望能为项目的服务对象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边学边练,一点点来,最终能够有所突破。”
我也同样问到了乔一未来的规划。“我还是会在这个领域好好地做下去,先把手里的这些做扎实,慢慢成长,可能再沉浸两年,未来也会看看领导力课程,持续学习吧”——这就是乔一的回答。
透过乔一,我好像看到了公益组织中无数个乔一,虽然时有落寞,经常孤独,却依然积极地迎接挑战,不满足于“还行”,积蓄力量,即使现在还无法打破那面看不见的墙,但是我知道,它迟早会消失不见。
杭海:坚持正确的事,一定要坚持
他购买课程的理由也很简单直接,“我自己参加过的课程超级多,我们自己也给伙伴们上课,所以好多课程我看一眼介绍就知道好不好。不过说实话,刚开始看你们海报觉得好像有点意思,但也没说清楚,后来进页面看了课程详情,觉得跟我之前看到的确实不太一样,我就先买了试试看,如果好的话,我也会推荐我们的伙伴使用”。
当我问到杭海关于他现在工作中的挑战时,他说,“唉,说挑战吧,确实挺多,最艰难的可能就是怎么帮合作伙伴来理解和好好运用我们这一套体系吧,我们这一套东西真的非常有价值,但是好多想要合作的一上来就会问你能给我们多少钱,可能之前他们好多合作模式都是这样,包括现在好多机构的做法也是这样,那么大家很自然地就会去想着‘伸手等着投喂’。每次这个时候我就会在心里默默回上一句,我们这套东西可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我们应该坚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最起码是我理解的正确的事,而不是单纯地去直接给钱”。
杭海说这个时候有些激动,看得出他是真的很在乎这件事。
“另外我们也特别想支持我们合作伙伴做好,尤其是在运营管理和后期评估上面。不过现在也没啥特别好的方式,就是一点点推进,慢慢来吧,坚持做,一步步改进,总会见到效果。我们每个月都会给合作伙伴们培训。”
“那么你们机构内部自己人员会有学习培训支持么?”我问。“没有,我们基本上是自费,你看我买你们课也没人给我报销”,杭海用玩笑的口气说,“不过还是得学啊,所以我才说我是‘身经百战’么,基本上市面上只要有我觉得相关的课程和书籍,我都会去买去学习去看,有好的还会分享给我们合作伙伴,我老是觉得,你坚持去做这个事情,即使开头和过程再难,但是只要坚持,就会有结果”。
跟杭海聊完,我内心也有点激动。我们没有过多去探讨孤独感这个话题,因为我知道,在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上,杭海一点都不孤独。
加加:转身不容易,但我想尝试
“对,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自己需要一个转变,这个可能不是我以前的知识体系能够帮我的,我需要的是打通和改变思维方式”,加加这样形容她期待的转变,“所以当时我觉得参与你们的共学计划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除了学习工具和方法,真正打开我的思路、深刻影响我底层思维的,是共学伙伴之间的交流分享,对于我来说,高效优质的学习体验就是与所有人一起成长,创设出一种‘所有人服务所有人’的场域”。
加加回应她的孤独感也很形象,“可能就是单打独斗的感觉吧,好多事情需要处理,需要来跟领导沟通,团队也在等着你。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个救火员,好多时候整个团队会觉得‘万事有加加,加加在我们肯定没问题的,这个做不好可以问加加’,但是加加也很辛苦啊!可能我自己带给团队的安全感,反而让团队没有办法成长。”
加加认真思索了几秒,又接着讲到,“所以除了我自己需要成长的部分,可能我期待的转身更大一部分是自己角色上的,去学着怎么带着团队一起成长,让团队成为我坚实的后盾,而不是反过来。这个过程不容易,我明白,需要让大家有意识,主动去学习,在实践中积累,需要时间去练习,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成长,道阻且艰,但是我还是想去试试”。
加加是那种眼里有光,说干就干的类型。结合她在我们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她已经带着团队在做自己的实践,引导团队建立产品设计认知,做用户调研,归纳总结复盘等。我知道,这只是她着手改变中小小的一部分,我也知道,从她想做的那一刻开始,变化就已经产生。
加加的故事就用她自己的一句话结尾,“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被看见,每个人的困惑都能得到关注和解决。工具与方法其实是冰冷的,但人的变化才是关键的、温暖的”。
尾声
对在公益领域奋斗数年的骨干们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一人包揽巨大的工作量,还有肩上沉重的责任和来自多方的压力。
说实话,在跟他们聊完后,我的感觉特别复杂,脑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参天者多独木”。
而我能做的大概就是让未来的“参天者”那些无法言说的感受,隐藏很久的疑惑,还有长期未被看到的“自我”都有一个空间能够被释放。这也是为什么悦享新知会开始做每周四的启发时刻,希望给这个圈子里未被看到的大多数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交流场域,它让你觉得放松、安全和舒适。
最后用我最近偶然看到的一段话结尾,“我们在各自的小路上匆匆行走,一直未曾停留,不经意间在某个路口相遇,于是轻轻问候,淡淡寒暄,然后挥手说再见”,我本人并不喜欢最后那一句,如果有机会,我更希望跟大家“轻轻问候,淡淡寒暄,然后握手说一起走”。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启发时刻”微信交流群。让我们相约每周四,不见不散。)“公益产品”概念的出发点,源于对公益项目质量和结果的观察、思考和衡量。
我们学习和运用产品思维,不是因为产品思维更“高级”,而是因为产品思维更“高效”。
由于微信公众号的系统更新,文章推送的时间线会被打乱。
欢迎将悦享新知“设为星标”,动手点击「赞」和「在看」,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期待与你一起,喜悦分享,携手共创。
作者:罗青
编辑:邓大宝,刘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