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邀你共赴一场有关「能力建设」的对话

悦享新知 悦享新知
2024-08-23


我们期待通过本文完成一次小小的“线上实验”,以文字的形式与你进行一场有关能力建设的持续对话。


在“能力建设”这个话题上,我们想看到来自更多视角的不同声音:资助机构、公益组织、能力支持提供方、以及所有参与伙伴。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听见。


我们准备了一块留言板——让大家可以自由表达。欢迎你留下任何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也可以是“吐槽”或是建议。你的留言不需要“成熟”“系统”“正确”,只要是你的真实心声,我们都想听到。


如果你已经明确了自己想要分享的内容,请拉到文末留言板区域,直接留下你的声音;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没关系,希望我们分享的信息能够“抛砖引玉”。这些信息并非出自“专家视角”,只是我们和伙伴的一些小发现和小思考。


这些信息包括:

  • 3月4日启发时刻线上讨论的回顾——视频和图文要点

  • 伙伴们分享自己关于能力建设的一些发现与思考


直播回看视频


图文版要点回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分享PPT)


1能力建设领域的资源投入

 (注:本分享仅做参考,非正式调研报告)


这次分享的小研究源于悦享新知的一次内部讨论。为了弄明白一些问题,我们团队通过数据扫描+访谈的形式,去了解资助机构/资助工作者是否关注公益人的专业能力提升,关注到哪些需求,又是如何回应的。


我们通过桌面调研的方式查看了4类/17家资助机构在2018-2020年三年的公开数据,并访谈了3位资助官员,更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


我们有了2个有趣的发现:


  • 资金投入:远超于我们通常认知中“不多”的能力建设投入

    为了具体地了解,能力建设方向的资金投入具体有多少。我们选择了4类17家资助机构,基于公开信息(年报、审计报告、网站等信息披露),梳理了2020-2019-2018三年的资助数据。

    17家资助机构中,有13家有具体资助金额。从数据来看,过往三年中,13家机构总计投入1.5亿,用于支持能力建设相关工作。(*特别注释:此数据扫描非严谨研究,只是通过公开数据做的非完全统计,肯定有信息遗漏。)


  • 定义有效:大家都在努力,如何才能更有效?

    我们发现资助机构在做能力建设方向的布局中,会有两个不同维度的“抓手”。

    第一个是看发展需求的视角,是更聚焦在个体成长、组织发展还是行业生态系统?第二个是对变化推动主体的理解,在需求主体、中间机构和资源支持者中,谁是变化推动者。这两个维度会锚定资助机构的投入方向和发力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支持方和专业机构,包括需求方自己,都是对需求主体的需求做回应。在这个需求-回应的互动关系里,如果三方能很好地匹配,我们就会看到一些好的效果。

    当然现实中错位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比如资源支持方可能有很多前瞻性的支持,但是无法回应到需求方当下的需求等,这些可能也会被大家认为“不是很有效”。
案例参考| 美国公益领域是否也同样面临人才挑战?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点击查看


2能力建设领域现状扫码(注:本分享仅做参考,非正式调研报告)

我们对能力建设的定义及发展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通过桌面调研的方式扫描了40家能力建设机构及典型项目,对它们的定位、主要业务内容、能力建设的类型、特点及方式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 什么是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可分为:

    1)组织能力建设:通过增强组织的能力提高其有效性和社会影响,并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2)社区能力建设:由公益组织对受益群体进行培训、教育或倡导,使受益群体获得能够改善生活的技能或能力。


我们的扫描更聚焦与组织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本质上是人和团队的能力提升。


  • 能力建设领域的发展

    1)90年代以国际力量引入为主,开展了系列培训、研讨和资料开发;

    2)此后随着国际机构的撤出,更多的本土能力建设机构崛起,能力建设体系逐步建立且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阶段及需求,能力建设方式逐渐多元;

    3)08年之后,随着国内公益环境的变化,更多本土机构开始关注能力建设(包括高校、基金会、能力建设机构和一线组织),受到政府倡导社会组织培育的政策影响及互联网高速发展引发的线上教育热潮的影响,能力建设领域也发展出更加多元及创新的方式。


  • 能力建设的类型

    1)治理能力:能够开展治理能力(尤其是战略和内部治理)建设的机构首先专业能力非常过硬。但更重要的是大多拥有强大的背景及资源,掌握某种理论及体系。

    2)专业能力:相关课程及培训内容小部分为国外引入、大多为本土生长,国外引入的课程也进行了本土化调整;大多数为收费服务且收费比例逐渐增加,市场正在逐步扩大。

    3)个人成长:个人发展类项目几乎全部为基金会支持,可以看到项目的稀缺性,多为顶尖人才参与。虽然常说人才是机构和行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广大的一线从业者较难接触到系统的能力支持。

    4)综合发展:早期培育中政府发挥了很多影响和引领的作用,而中长期发展更多由基金会发起。但是不少曾在机构中长期发展上发力的基金会也逐渐转型回到早期培育及陪伴。


  • 能力建设的方式

参考阅读 | “能力建设”是谁要建设谁的什么能力?(点击查看


最后,三一基金会也从资助机构的视角分享一些他们观察到的挑战和思考


挑战:

  • 项目缺少评估、难以说清成效;

  • 缺乏清晰的体系,课程及培训受众广泛,缺乏针对性;

  • 资源分配不均衡、质量参差不齐;

  • 机构互动不足,未发挥协同作用;

  • 能力建设机构本身需要提升能力;

  • 线上发展较晚,服务覆盖人数有限。


思考:

  • 区分受众群体,找到各群体的共性需求,构建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体系;

  • 激发从业者的内生动力,促进知识和技能向行为的转化;

  •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提升能力建设项目的有效性,扩大服务规模;

  • 建立长期有粘性的社群,促进同伴之间良性的互动及互助;

  • 加强地域性机构建设,提升资源分布均衡度。


3伙伴的声音


我们尽量记录了所有伙伴们发言或者群内分享记录,如果不慎遗留了哪位朋友,先致歉。欢迎你继续在下方留言板内分享你的看法和思考。


@Peipei:

特别好的分享,很多时候有些“需求方”是不清楚自己的具体需求的,总觉得自己什么都需要,这样的话,机构有心都无力支持了!


@Zhenzhen

能力建设项目如何真正让参与者发生行为上的转变,真正起到从学到用的作用?


@徐凡

公益的持续性是需要长期的影响力。


@Fanny

现在好多能力建设都是为中高层服务的,真正给到基层的能力建设实际上很少。恰恰是最基层的人员最需要支持。有些高层得到能力支持,但是并不会带到机构内部。


@Orchid

我也做能力建设蛮多年,我是聚焦上海的一个区做能力建设,今天听分享感触很多。我正好在做我们区的一个能力建设调研和访谈,我这边的一些发现是一般性社工组织都有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比较草根的组织可能没有。

我们区的能力建设体系是一个四级阶梯,针对不同群体,有新入职公益的伙伴,也有工作一段时间的年轻伙伴。每年基本组织4、5次培训。这些培训的主题可能相对比较分散,无法形成系统的合力。但是在促进我们社区伙伴交流上,我觉得是有效的。


@艳梅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项目,它当时对义工的培训就很到位。它是一级一级,有星级设置。参加培训后才可以做义工,而根据你服务的次数不断提升你在系统里的星级。星级不同,给你匹配的能力提升方案和支持也是不同的。


@佳佳

大部分一线伙伴所接受到的能力建设服务、活动是政府购买服务后,在全国各地做的支持型的社会组织平台来提供的。能力建设含有多种不同的维度,比如个人学习、组织发展、人才培养等,针对不同的目标,需要参与的对象也不同。

比如我看到一些中小组织,它会把培训活动或学习活动当成组织给员工的福利。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政策和特点。不能把一次培训项目就当成能力建设的全部。


@海波

城市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机会比较多,农村社会组织有更大的需求。


@Z

我认为,能力建设的经验分享很重要,很多人建完是不是就出个宣传稿,外人看不到具体方法论,不利于跨区域传递。


@知其然

正确的自我能力评估很重要,能力评估不容易,求指导。 


@流星寓言

两位伙伴的扫描很详尽,基本概括了目前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的存在问题相信列会的伙伴们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结合个人这些年参训感受如下:1. 需求和供给不匹配。虽然有不少的能力建设培训和评估机构,但对于90万社会组织的需求,没法达到有效供给。特别是县域初创组织的需求,没法满足,或予以覆盖。2. 不同社会组织,处于不同阶段,其能力建设需求是不一样,然后又回到1的问题,需求事实上“翻倍”,在课程开发和服务数量上给专业机构造成压力。3. 几天的培训绝大多数无法立竿见影,后期陪伴和协作由谁来?各有难处。4. 对于收费现在基本认可,关键课程是否对应参训机构和个人的需求,“课有所值”很重要。5.某些培训班从学习变成只是为了建立各种关系,甚至以收费为主要目的,失去学习本身意义,反而损害专业机构的信誉。6.从专业机构方面角度,未必不想更好服务各组织,但机构资金有限,筹资不易,我们能看到恩派等浮在“海面”,但更多的中型枢纽和专业机构首先要为“五斗米”折腰,相对“下沉”的速度和服务质量减缓和打折,地市和县域级的或夭折或挣扎,谈不上服务。因此,如何结合基金会这两年资源下沉良好趋势,使基金会—专业机构—众多一线机构形成良好协作和循环,让更多基层机构能受惠,更好地发展,从而为专业机构提供更好的案例和模式,为基金会输送更好的管理人才,其实可以有双向、多向的良性循环,解决彼此发展的一些问题。7.从县域组织角度,已经结束了前些年“疯狂生长”的时期,各地民政在注册时更注重申办者资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有的地方还出台“陪伴式”培育。已注册和运营机构也逐步认识到机构和运营各方面能力建设对于筹资、品牌、影响力甚至生存的重要性,但是我要学并不等于知道学什么,去哪学,往往很多是课上听得很嗨,回去一筹莫展,原有问题没有找到答案,有些团队由于认知不一还产生新问题。因此个人认为专业服务机构在让参训机构和个人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让参训机构学会疏理自身,找出自身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构建各方面良好协作生态和循环关系是必须。只靠专业机构不现实。


@Hans

关于能力建设这个话题,因为三方角色都做过…所以稍微说两句。

首先,行业内培训体系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对于“能力建设”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而供给方对于“能力建设”的认知更为多元化,操作系统更为非限定性,需求方对“能力建设”的定义更偏向于解决现实问题。

但是从目前行业经验来看,需求方更希望获取的“能力建设”更可以形容为希望抄作业,快速便捷的解决目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田野属性明显的需求显然不是服务供给方能够给予的。

而供给方的角色又较为模糊,本质上所谓“能力建设”是一种继续教育,即对于原有专业教育的补充、延伸。这就要基于专业教育所给从业者带来的底层专业逻辑进行更为上层的方法提供。

但行业目前,公益行业是无专业概念的,并不是知道几个所谓的模型能填表即能称为专业,更重要的是对于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问题化”探索,找到相关的关键影响因素、关键变量的能力。

所以,与其说目前供给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如说是目前行业发展中,大量的从业者不具备支撑行业发展的专业的底层逻辑。

“能力建设”的供给方,首先在提供这项服务的时候要有底层逻辑,其次要能够传递逻辑,这样便不会陷入田野缺失的“培训困境”,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行业的专业化教育缺陷。

行业中能力发展的伙伴关系最怕的就是一方嫌另一方讲不透,一方嫌另一方听不懂…


@容懂

说得到位。但供给方又该如何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填补甚至超越这种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差异呢?


@Heby

刚刚看上周能力建设的分享,作为公益领域的新丁(刚从业两年),有个想法和需求想分享给能力建设领域的大大们。

看到ppt中分享各种能力建设的平台和资源,也是在这两年中自己有陆陆续续去查找和接触到的,有的才是第一次听闻,感觉真的是很棒的资源。

也发现背后有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线公益人需要能力建设和培训,其实也有很多有意向提供帮助的平台和机构,但是我们却不太了解(包括接触到悦享新知,也是偶然间一位同行姐姐推荐给我的,留心关注了下,才发现是个大宝藏)。

所以想到,是否能够开发一个能力建设资源手册,上面可以汇集各家所长和精华,各平台一同推广出去,这样公益新人能够快速获取到提升能力的渠道和资源,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一点点想法,分享给大家。



留言板

欢迎在留言板留下你对能力建设相关的任何思考。

可以是你对文章的看法,可以是你参与过的有效的能力建设,可以是你期待中的能力支持,也可以是你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观察。

你也能看到其他伙伴的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悦享新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