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丨汉达:我们用了5年时间,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塑社工成长生态
随着“第三次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热烈讨论,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再次被提升到战略高度。
其实近些年,各地政府都在进行着关于“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的探索。
2014年以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民政局相继发布有关人才引进、项目资金扶持、薪酬指引、社会组织发展、购买服务规范等系列扶持政策。
在推动社会服务人才专业化、塑造社工成长生态的过程中,佛山市禅城区社会组织实践基地的承接机构“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在12月14日的启发时刻,我们邀请到了悦享新知的老朋友、汉达总干事费明晶,请她聊一聊汉达是如何与当地政府开展合作的,又是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如何充分发扬机构专业性的。
(扫码可获取本场分享回看)
政府购买促成的“机构转型”
汉达于1996年注册,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
在2012年之前,汉达团队一直致力于累积服务实务经验,服务对象是麻风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而汉达“转型”的重大契机,就和政策的推动密切相关。
2010年前后,广东各级政府开始大量购买社会服务,投入的资金预算高达数亿元。政府购买需求和投入资金的激增,导致政府对于资金的绩效验收和监测评估产生了极大的需求。
大多数情况下,开展绩效验收和监测评估的主体机构是研究和学术团体(例如高校或研究中心)。但是政府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社会服务项目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很难严格使用学术理论来进行评估。
为了提高监测评估的有效性,政府把目光投向了服务经验更加丰富的机构。2012年,汉达接收到当地政府的合作意向,并且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内部孵化出分支部门,开始专注监测评估和能力建设输出。
作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面的先行者,广东各级政府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正在探索中的地区政府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汉达作为当地政府的合作方,也能为公益机构的伙伴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社会服务发展,不是单纯的“人的问题”
与汉达开展合作的政府主体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民政局。民政局不仅大力推动社会服务购买,同时也在促进和带动政府内部进一步认可社会服务的价值。
愿景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政府购买过程中,各种问题和阻碍层出不穷:
服务成效不明显
社会服务人才流失
政府部门的购买信心下降
甚至有政府部门负责人认为,购买服务没有意义,还不如“直接拿钱聘请专人上岗”。
所以当政府部门带着问题找到汉达的时候,汉达最初的方案,是期待通过评估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因为评估的“验收”性质,汉达希望能够“以评促建”。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汉达团队发现,通过评估的角色去推动,只能“看到问题”,但是无法“改解决问题”。因为许多项目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验收阶段,而是来源于设计环节和购买环节。
政府部门又提出,希望汉达帮忙促进人才培育,通过提升人才能力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多年的服务经验让汉达意识到,社会服务的发展不是单纯的“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化的问题。
如果仅仅给社工提供能力建设而不重视生态发展,即使社工的能力提升了,机构也无法留住人才,服务水平仍然无法得到提升。
在思考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汉达建议,引入项目管理思维,充分考虑和分析项目的利益相关方。
构建社会服务生态圈的4个利益相关方
经过讨论和分析,汉达认为,要想推动区域社工发展和社会服务发展、构建良性生态圈,就要关注4个利益相关方。
图片来自汉达
利益相关方的核心,是社工人才本身。但是人才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影响社工人才成长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提升,还包括组织能力的提升。
政府体系也是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因为政府是出资者,具有最强的“权力”。如果拥有资金的购买方对于自己购买的服务一无所知,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
第一是完全放养,服务机构该干嘛干嘛,到时间政府来验收。这个做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干涉服务细节;但是不好的地方是,社工毕竟是需要深入社区的基础服务,如果政府无法给予经济人脉和资源支持,那么社工服务很难“扎根”。
另一个极端是,既然政府花了钱,就要“物尽其用”。政府可能会把社工服务全部用在系统内,社工服务不再具有社会服务性,变成单纯的“填充政府人力”。
上面两种现象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社会公众和媒体企业也是重要利益相关方,承担着有效宣传和资源统筹的作用。要想打造良性生态圈,我们一定要把这4个群体全部纳入进来。
只有当每一个群体都能够改变,都能够去做有利于社会服务发展的事情,整个区域的社会服务才可能“向前走”。
环环相扣,建立高效完备的发展机制
2016年,汉达正式启动了“打造公益服务生态圈”的尝试。
汉达先从购买方的角度出发的,营造外部环境。在汉达的建议和促进下,当地政府在购买服务的前中后阶段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图片来自汉达
前端政策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指引,政策指引,各相关部门如何购买社工服务等;中端是关于人才培育的政策,人才的补贴,人才的奖励,还有一些人才的阶梯化培育;末端绩效评估制度能够回馈前端和中端的购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汉达和政府合作促成了社工薪酬机制,让社工人才可以明确看到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薪酬路径。
同时,汉达还为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提供能力建设培训。购买方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关键节点,首先需要了解社会服务。汉达为购买服务人员创造了参观机构和与社工深度沟通的机会,从而打通政府购买的各个环节。
在购买方的环节之外,汉达还会推动人才的建设。我们将区域内的人才做了一个阶梯式的划分。在这个人才金字塔中,最底层人才很少有人会关注,但却是人才储备的开端。
图片来自汉达
如果区域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社工服务的现状,同时认可社工发展的前景,那么就能为地区招募储备人才。
就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区域的很多项目主任和主管都是当时的实习生,他们留下之后,逐渐成为骨干,再一级一级向上发展。
当然,金字塔尖也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的区域都不能缺少顶端人才。所以我们也会关注组织的能力建设,提供一系列针对管理者的能力培训。
所以,“生态圈”离不开4个利益相关方,各方需要不断创造机会,保持交流互信,逐渐建立起信任感,这样才能够创造新鲜的、有创造性的东西。
和政府“良性沟通”的秘诀
在政府购买的机制中,政府作为资源方,显然拥有天然的“权力优势”。那么如何在权力存在天然差异的情况下,与购买方开展有效的沟通对话呢?
首先是充分尊重购买方,在整个服务的机制过程当中,接纳购买方的主导地位。在服务定位和细节方面,与购买方进行明确的沟通。
当然,有效沟通的基础,在于购买方本身也具有解决问题的心态和愿望。汉达之所以能够跟民政系统有良好的合作,也是因为购买方表达出愿意解决问题的目标。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共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汉达的经验是,“找准定位”对于服务机构来说非常重要。“退一步”提供技术支持,往往比“和购买方争夺主导权”更能够发挥出公益机构的专业性。服务机构的优势,在于提供专业性的解决问题和策略方法,而不是制定目标。
除了互相尊重,合作方对彼此的信任也非常重要。信任当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反之,在合作之初,双方一定存在立场和理解上的差异。
以“社工工时折算”为例。购买方理解的工时,可能是单纯的工作/个案时间,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社工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做出思考、反馈、复盘,这部分时间也需要考虑在工时之内。
因此,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服务机构需要站出来扮演更积极的作用:敢于首先给与购买方信任,勇于付出全力促成合作,乐于反复沟通消除误解。
其实,和政府合作的本质,与任何一场“合作”都具有相似之处:没有一方能够达到“100%”满意,各方都需要沟通、理解、消化、衡量、决策。
合作中的“妥协”并不总是贬义词。很多时候,在能够为了达成目标做出适当妥协,就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推荐阅读:
公益组织如何与政府部门建立持久良好的伙伴关系
规模化过程中,如何实现项目方、在地伙伴和地方政府的有效联动?
政社合作:把百姓最需要的服务,送到家门口
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丨项目方应该如何有效度过「第三方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