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精彩选编第六期:残疾人心理健康篇(二)

听力残疾少儿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残疾学习没有多大作用,将来也不会有大的成就。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这一时期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的消极态度可能导致孩子的自暴自弃,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交谈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自主独立的个性品质。通过集体生活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找回自信,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品质,尽快走出身体残疾的心理阴影。视力残疾少儿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视力残疾少儿的特点,家长首先应该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盲文。因为这是他们日后进步、学习生活的途径。定向行走训练也是他们必须学习的技能。定向行走训练是指视残少儿对自己空间位置的意识,利用多种感觉信息安全、有效地从空间某一点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的过程。这是为视力残疾少儿建立心理地图,使他们顺利地行走。视力残疾少儿出现盲态,家长应尽早发现,及时纠正,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以语言来引导他们的活动,用多种游戏式的活动训练他们的反应灵活性。有意识地进行表情训练,协调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姿态,消除盲态。智力残疾少儿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对智残少儿,家长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智力开发。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学会自己穿衣服、做清洁、简单交际等,培养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力。对轻度残疾少儿让他们适度学习读写能力,可触发其内在的潜力。对残疾少儿出现的不良行为和个性特征,家长和老师可进行多方位辅导纠正,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多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恰当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一些不良行为可采用行为矫正法、标记鼓励法、忽略清除法等进行纠正或者进行专门训练。特殊教育机构也可以设置专门的训练室和治疗室,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治疗。肢体残疾少儿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肢残少儿需要家长鼓励多参与社会活动,从生活、活动中树立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重点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对肢体残疾引起的种种心理缺陷进行补偿。家长要指导他们学会面对困难,正视现实,从生活的小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将来也能参与社会建设,成为身残志坚的人。

听力残疾青年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听力残疾青年由于身体趋于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有着强烈冲击,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幼稚感产生矛盾,导致心理上不平衡,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容易曲解视觉信息,导致认知偏差,容易对他人产生反抗和偏执心理。家长和学校应针对这些特点,除加强正面教育外,更要引导他们处好人际关系,因为残疾青少年也有情感需求,需要与人交往,增多社会接触,增加同伴群体。另一方面,与异性交往也出现一些矛盾状态,既想要与异性接触,但又不敢或者放不开。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逐步强烈,对部分有好感的异性,不自觉地产生了喜爱的情感。但听力的缺陷又会阻挠他们的正常交往,内心的自卑感会油然而生。尤其是有一些听残者想找一位健全人或比自己各方面都好的为伴侣,然而这种要求更难实现,造成求偶困难的心理障碍。然而残疾人经过自己的真心努力,也是可以找到真爱的。这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要主动向家人和朋友寻求支持,同时自己要更加努力,有所作为,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优秀。有情人是会修成正果的。
视力残疾青年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视力的缺陷使他们无法用眼睛与人交流,更多的是利用语言来交流。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别人的情感,用自己的敏感来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视残青年障碍更大,导致对异性的好奇心不强烈,感情波动相对较弱,因此视力的缺失对婚恋造成的影响会更加严重。只要是人,都有情感的需求,都有追求婚恋的权利。家长和学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要共同努力,培养视残青年学会和掌握一门精湛的职业技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让他们看到前途和希望,让人们尤其是异性,看到他们的强项和亮点。家长应多鼓励他们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时,要给他们讲解一些生理卫生知识,使他们对异性有更多的了解。社会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主流媒体要多正面宣传盲人,消除对盲人的偏见,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给盲人以平等的机会,形成全面接纳型社会。这对保障视残青年的身心发展是有利的。智残青年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智残青年与其他残疾青年不同,由于他们智力水平较低,心理发展缓慢,心智能力停滞不前。由于智力的影响,其自我独立的期望便没有正常人强烈,但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他们的生活中,除了接触最多的父母、亲人、老师外,几乎没有太多的人际关系。中度重度智残青年的智力仍旧停留在儿童水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情绪。轻度智残青年智力发展能达到一定水平,经常训练后基本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对于部分中重度智残青年来说,不能够考虑婚恋问题,因为婚恋是双方的,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对轻度智残青年经康复训练后达到正常人思维水平的是可以与异性交往,同样可以享受婚恋的权利。肢残青年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发展?关键是树立肢残青年的自信,克服他们的自卑感,增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肢残青年年纪越大,心理越敏感,身体缺陷给他们带来的挫折感越强。因此,家长需要提前给予心理支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优点中找到自信,树立自信,使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一分为二,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就能够扬长避短,利用自身的优势战胜自卑感。同时要学会自爱,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对自己抱什么态度会直接影响感情生活和行为模式,与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具有严重思想包袱的青年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疏导。在面对爱情、婚姻等的时候,都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面对现实,过适合自己的生活,干自己能干的事,只要自己认为幸福,能为社会有所贡献就足够了。中老年残疾人如何做到身心健康?现实生活中有的中老年人忙于工作,与子女沟通较少,有的甚至很少见面,使中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特别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不如从前,感到自己不中用了,从而感到自卑。还有很多从工作岗位退休下来的老年人,不能很好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产生失落感。还有些老年人的饮食,休息,运动不规律不合理,造成身体素质下降,身心出现各种问题。老年残疾人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因此心理保健对中老年残疾者更为重要。全社会都要提倡对中老年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他们参与文体活动,肢体训练,琴棋书画类的活动,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合理饮食,维护和提高中老年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使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更健康地生活。
残疾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作为残疾人的家庭成员,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家人的态度会对残疾人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对他们失去了信心,他们就更会觉得活得没有意义。残疾人的家人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照顾和帮助他们,而家人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感染残疾人。当残疾人家庭成员发生心理问题时,可以用“合理化疗法”进行自我调适,合理化又称“变通”,即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例如,他们可以这样想“虽然亲人残疾了,但至少他还活着,只要他活着就有希望。”“事情已经发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味的痛苦起不到任何作用。”那就以积极的的态度去面对,慢慢地去调适自己的心态。


残疾人如何进行自身的心理调适?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承受着比健全人更大的压力,主要包括社会舆论的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等。残疾人可以采取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如松弛疗法,即个人学会减少肌肉紧张,缓解焦虑情绪,达到一种安静状态,与焦虑情绪相抗衡。松弛疗法虽然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心压力,但最重要的还是面对困难,要将压力化作促进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要自信地认为“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刮目相看。”


疾人就业心理问题如何调适?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现自身权益和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然而相对而言,残疾人就业难度较大,一方面和自身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对他们有所歧视有关。当残疾人就业不能实现时,不应失去信心,可以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调适。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虽然有些政策未能实现,但政府已为残疾人就业做了很多工作,如各级残联经常举办技能培训等。但在实现政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要有耐心,等待机会。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采取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前残疾人就业主要有三种渠道:

1.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

2.在企业按比例分散就业。达不到比例的向相关机构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3.各地创办“残疾人之家”,进行辅助性就业。由企业给“残疾人之家”下发一些简单的外加工任务,只要能动手的,一教就会。残疾人可以到附近的“残疾人之家”从事简单劳动,作为辅助性就业。用工方给予一定的合理的报酬,同时由政府提供免费工作餐和辅助性就业补贴,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内容选自《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之后将在公众号内分享更多精彩选编,科普各项扶残助残政策和健康知识,敬请关注“南通州残联”公众号。


来源丨《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残疾人心理健康篇



通州区残联微信热文推荐
01

践行“四敢”精神 ,凝聚助残力量:通州区残联召开扶残助残暨作风建设动员会

02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精彩选编第五期:残疾人心理健康篇(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