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精彩选编第五期:残疾人心理健康篇(一)

残疾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标准可以概括为10条: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估。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⑨在不违背社会规定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做恰当的满足。⑩在身体安全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可以简化为6条:①勇于正视残疾现实,能接纳自己。②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③有自强自立的信心。④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⑤能制定可行性目标。⑥能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心理健康与残疾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对残疾人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导致能力的限制,社会活动范围的狭隘以及社会关注度的缺失,不少残疾人心理上处于“自卑状态”,主要表现为:缺少朋友,具有孤独感,注意力过度集中,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经常认为自己很多余,情绪不太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疾人主观幸福感。因此残疾人的幸福生活,需要健康的心理来营造。心理健康的残疾人都是有自信、乐观、人际和谐等特点,残疾人获得幸福关键是要做到:自信是残疾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石;乐观是残疾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源泉;人际和谐是残疾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支柱。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1.自卑和孤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有时甚至遇到嫌弃和歧视,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孤僻,不合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或许会增强。

2.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残疾状态会导致残疾人注意力过度集中,过度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认为别人对自己常有贬低之意,或许无意的称呼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3.有一定的抱怨心理。抱怨父母和家人,抱怨命运的不公,对自身的残疾产生抱怨和自责。

4.情绪不稳定但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而残疾人对残疾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容易产生同理心。

5.自立自强,不言放弃。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经历,抗挫能力较强,面对逆境,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力。

6.感性和理性兼顾。对待生活和学习,大多数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7.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求现阶段的突破。残疾人希望得到机会,提升自我价值,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


引起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1.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残疾人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和独立生活能力,为了照顾残疾人,家庭成员在学业、工作、婚姻上可能要做出一定的牺牲,这会给残疾人带来心理负担。同时,残疾人对家庭成员又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并具有持久性。2.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上许多人认为“残疾人是不幸的,值得同情的”,给予盲目的“怜悯”,过度的保护,却忽视了残疾人的自尊,反而让残疾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可否认,社会上有些人存在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漠视。甚至把残疾人当做社会的“累赘”“包袱”。这是残疾人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暴躁和抑郁同样源于不被重视和理解。社会上还有许多客观因素,阻碍残疾人的社会交往,如拥挤的公共交通,忽视残疾人特殊需要的盲道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使得很多残疾人对社会望而生畏,活动范围大大缩小。3.来自自身的压力。残疾人往往需要比健全人更多地集中精力和付出代价,才能获得某些成功。他们经常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很难有精力和情绪去留心外面的世界。这种状况使相当多的残疾青少年缺乏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导致孤僻性格的形成。


残疾人如何对自我心理进行调适?

1.不埋怨,接受现实。残疾是人生中的一个缺憾,但也要认识到古今中外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残疾人,而且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能坦然自若地去接受和面对,往往可以克服自身的缺陷,活出另一片天地。

2.不放大,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残疾不等于残废。躯体残疾者的思想能力和其他身体功能可以是完好无损的。如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可以耳代目,创造了很多音乐方面的奇迹,比如二胡演奏家阿炳等;以触代目,比如孟强等很多盲人按摩师都在专业方面很有作为。3.不过度依赖。虽然社会给予关爱,家人给予照顾,但残疾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学会独立,学习一技之长,不过分享受呵护,也不要过多地自卑退缩,尽可能过不卑不亢的正常生活。


家庭成员如何帮助残疾人形成健康的心理?1.正视现实。既不能把他们当成包袱,流露出伤悲、忧郁的情绪,也不能过分保护,甚至溺爱,该说还是得说。要坦诚告诉残疾子女,残疾不是丑陋,不是自己的过错,不要怕别人嘲笑。要努力面对,不能逃避。只有父母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把积极的情绪和心态传递给孩子,让子女在积极的心态中健康的情绪氛围中成长。2.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残疾子女的教育主要应该是培养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品质,不要把自己的一些意志强加给他们,这样会无形中给他们增加压力。要对他们进行自尊自信教育,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培养兴趣爱好,开发他们的潜能。让孩子在自然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要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要有过分的要求和期望,过分的要求和期望反而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此外,对残疾子女的教育,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家长对孩子很宠爱,因为孩子残疾而更加疼爱。让孩子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产生长期依赖心理,使孩子缺乏主动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意识;二是家长抱着一种“残疾无用”的心态,对他们不理不问,造成与子女的疏远。3.对孩子点滴进步,都要鼓励表扬。残疾子女只要有一点进步,有一点好的表现,父母都要予以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不仅对父母产生了依靠感,也对自己更有信心,能更容易克服自卑心理。4.加强与残疾子女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与孩子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才能了解并掌握孩子的想法,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情绪,学做情绪的主人。


学校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1.老师的影响主要有3点:一是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要求,并能将心中的不悦和困惑告诉老师;二是老师的表扬与批评能深入孩子的思想深处,能引起一定的情绪体验;三是有威信的老师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同伴的影响主要有4点:一是同伴关系是残疾少儿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二是同伴关系是残疾少儿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三是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残疾少儿人格的发展;四是同伴关系对残疾少儿的适应观念和合作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媒文化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近年来,大众传媒在促进残疾人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包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全社会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营造了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使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鼓起他们正视生活的勇气。残疾人先进事迹报告团、艺术团的巡回宣讲,为社会上的残疾人起到榜样的作用,强化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的信念,也有媒体专门开办了残疾人心理健康访谈节目,为少数残疾人在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及时进行干预,鼓励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


社区和邻里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社区和邻里关系对残疾人群体来说十分重要。生活在一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邻里氛围中,残疾人会倍感温暖,能激发残疾人的顽强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相反,在一种冷漠甚至蔑视残疾人的社会和邻里关系中,容易让残疾人产生压力和自卑心理,给残疾人的生活增加莫大的痛苦。邻里应该做到三点:一是应当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残疾人,多给予理解和帮助;二是不要在背后议论残疾人,因为残疾人很敏感;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残疾人组织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残疾人联合会是国家法律确认的人民团体,是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近年来,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尽职尽责开展各项工作,为残疾人群体服务,引导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的风尚,给予了残疾人极大的帮助,充分维护了残疾人的各项权利,为广大残疾人排难解忧,让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残疾人心底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这对残疾人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残疾人组织的感召下,其他部门也根据各自实际积极开展扶贫助残活动,为残疾人填补了心里的空虚与孤独,为残疾人走出自卑的低谷提供了帮助,培养了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合作意识,促进了残疾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全社会应如何帮助残疾人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关爱残疾人的重要性。促使残疾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是建立残疾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让残疾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被重视,从而顺利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三是号召健全人与残疾人平等相处与沟通,不要把残疾人归入另类,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以上内容选自《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之后将在公众号内分享更多精彩选编,科普各项扶残助残政策和健康知识,敬请关注“南通州残联”公众号。


来源丨《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残疾人心理健康篇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合集
01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精彩选编第一期:关爱残疾人篇(一)

02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精彩选编第二期:关爱残疾人篇(二)

03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精彩选编第三期:残疾人健康常识篇(一)

04

《南通州残疾人与慈善手册》精彩选编第四期:残疾人健康常识篇(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