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训练方法:如何防止焦虑、抑郁,让自己快乐起来
一样是考试没考好,为何有的人能跟没事人一样,嘻嘻哈哈的就过去了,能马上积极的投入学习之中,而你却还在不停的自责,不停的在想自己怎么那么没用,怎么努力都考不好?
一样是爸爸妈妈时常吵架,家庭不和,为何有的人不会受那么大的影响,照样乐观开朗,而你却悲悲切切,抑郁寡欢,认为在这样的家庭出生是自己的不幸,更有甚者会认为是自己造成了父母的不和?
一样是面试失利,为何有的人能该吃吃该睡睡,过一天又斗志昂扬的准备下一场面试,而你却不停的在埋怨自己没发挥好,怀疑自己能力不够,害怕自己再也无法找到合意的工作?
一样是升职加薪,为何别人能喜气洋洋的接受并为之庆祝,而你却惶恐不已,深怕自己无法胜任新的职位,更担心万一要是出错就会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奖赏?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事,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人感受是不同的,做出的应对也不同。
有的人总能积极乐观的去看待,而有的人却会悲观消极,陷入抑郁和焦虑之中。
在心理学上,可以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认知行为疗法来调整焦虑、抑郁倾向。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件的见解等。
从认知行为疗法角度来看,人们痛苦与否不是由事件本身导致的,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解读导致的。
那我们现在就可以明白,为何面对同样的事,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消极悲观了。
积极乐观的人,对人对事往往有如下反应:
1、对自己和他人持积极的看法;
2、对经历的解读是积极的或没有偏颇的;
3、对未来持积极的看法,他们预计所有的事情都会持续像现在一样好或者会比现在更好。
消极悲观的人,对人对事的反应通常是:
1、对自己和他人持消极的观点;
2、对经历的解读是负性的或有偏颇的;
3、对未来持消极的看法,他们预计所有的事情都会持续像现在一样糟糕,甚至比现在更糟糕。
那这些反应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实这些反应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于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
可以这样说,焦虑症也好,抑郁症也好,本质上都是一种不良的习惯。
对自己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经历的解读、对未来的预计,都会慢慢的形成习惯,这种习惯会主宰人们的感受。
抑郁、焦虑大多是来源于人们多年来对自己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不够好,或者觉得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好,并觉得这种情况未来还会长期持续下去。
大部分抑郁或焦虑的人并不喜欢抑郁、焦虑、不开心的感受,那如何能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有研究表明,快乐并不完全关联于财富、物质条件、荣誉名声等,尽管这些因素有所突破时的确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感觉,但快乐的感觉并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长期存在。
所以我们可以学习一些防止抑郁和焦虑的技巧,通过积极的行为来改善我们的认知模式,让自己快乐起来。
无论我们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而焦虑不安,还是因为遭遇一些困难、挫折而抑郁寡欢,我们都可以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应对。
改变对我们自己的看法,改变对事件的解读角度,改变对未来的看法,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有效,只要经常练习就能有效果。
你可以带个小本子,把自己纠结的事情写下来,事情最好是每件单独写,不要把很多事情连在一起写。
描述事件的时候必须客观,不带个人评价,然后在事件之后再写上自己的想法。
接着再按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三个方面来判断自己的想法属于哪一种,如果有不良的想法,那就在想法后面再写上对应的积极想法。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最开始练习这个方法的时候,最好动笔写,因为我们写字的时候,会有一个思考、分析、判断,进而强化的过程。
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以后,等你已经熟悉了这个流程,当“事件—良性想法”已经变成一种反射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在脑海中做这个练习了。
长期坚持这种自我训练,出现的效果会让你惊喜的。
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好,怎么办?
就像有些人总是在感叹:为什么懂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对此,我只想说,其实没有其他答案,只是因为你懒。
如同需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身体的强壮健康一样,心理上的强壮并没有一步登天的方法,也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反复练习才会有效果。
总是自怨自艾的哀叹,怨天尤人,并不能改变什么,唯有真正行动,反复去练习,才能走出焦虑、抑郁的漩涡,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