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案牍术 | 未来的人才培养需要怎样的课程?教育大咖坪山论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历史课脱离生活就失去了血肉,政治课脱离生活就是空洞的说理,数理化脱离生活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德育脱离生活易变成直接吃盐式德育……
这样的一个动物校本课程的开设特别柔软孩子的心,一进去校园就觉得孩子特别阳光和快乐……
课程改革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课程改革是改不下去的……
”昨日下午,第五期“坪山教育论坛”如期在坪山高级中学音乐厅举办,坪山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彭尧,坪山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斌,副局长王蓓蓓以及坪山区教育系统近500名校长、教师代表现场聆听,学习取经。
本次论坛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显明联袂主持,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的王秀红教授,以及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刘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夏泽阳,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哲学博士闻佳鑫等组成“跨界专家团队”,众教育大咖在一起就品质课程主题,进行观点碰撞、智慧分享。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变革与构建,就一直是中国基础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而此次论坛将主题聚焦于“面向未来教育的课程设计”,既是对时代宏大命题的研讨,也是谋求坪山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务实探索。论坛的议程也更加丰富,有专家的主题演讲、有跨界嘉宾的智慧分享、也有现场积极热烈的互动交流。
坪山将构建“品质系列课程”
据悉,昨日上午,坪山区邀请各路专家,进行了坪山区构建“品质系列课程”实施方案论证会。下午的“面向未来教育的课程设计”主旨论坛,可谓是坪山品质课程建设的开幕式。
坪山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 彭尧
坪山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彭尧在致辞中表达了创办“坪山教育论坛”的初心,强调“未来教育怎么办”这是教育者尤其是被赋予先行示范使命的深圳教育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重要命题。而课程、教材关乎教育变革成败,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核心要素。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强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当下,坪山亦应有所作为。彭尧表示,未来坪山将从引领性课程、普及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三个维度,构建坪山的“品质系列课程”。
叶文梓院长在发言中说,坪山的课程方案论证和课程改革论坛,是一次宣讲、一次动员、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课程设计具身多元人才培养
牵一发动全身的课程变革究竟应从何着眼?
对于这个命题,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王秀红教授,首先带来题为《面向未来的区域(校本)课程目标的思考》的主题演讲。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王秀红
王教授首先梳理了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起源,回顾了课程设置的四个基本问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并提出课程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因为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有效期”越来越短,知识的传授已不是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才是核心。在这里,王秀红举近期获得2019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为例,以“斜杠科学家”的新鲜提法,说明跨学科素养和能力以及多元人才的重要性。
随后,王秀红重点分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发布的课程改革纲要,结合她上半年在台湾进行教育考察和研讨、合作的经历,向与会者介绍了台湾课程变革的一些经验。在她看来,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构建,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校本课程建设一定是自下而上的,要让教师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在对学校愿景、育人目标及课程目标等话题的充分探讨中,去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用课程推动教育转型
课程建设应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具体地落地实施?用课程推动教育转型!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鲁江
第二位演讲者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鲁江,继续就课程建设主题展开。在看来,教育的核心力量是学校,学校的核心力量是课程。只有课程变了,学生才会变;学生变了,学校才会变;学校变了,教育才会变。鲁校长首先通过对世界数百年科技发展以及中国教育面临问题的精彩梳理,得出掷地有声的结论:当下教育必须转型,课程必须变革。
如何变?鲁江的答案是:用理念的力量、用开放的力量、用科技的力量、用体制的力量去推动。首先是理念的重树,从标准走向个性,“木桶理论”不适用于人才培养,“反木桶理论”更具指引性。其次是课程重构,要从线性走向立体。第三是学科重组,从分科走向综合。比如明德实验正在探索的红树林课程、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湿地研究课程、海绵城市课程等。
此外,课堂重建、校园重筑、技术重塑、体制重建等等,都是鲁江校长总结出来的变革教育的“杀手锏”。他尤其重视技术的应用。“过去我们的课程管理是人工的、经验化的,未来的管理我们要用技术的手段变成自动化。”以所在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为例,他讲到了最近做的一件事——建设智能物联教室,用物联网解决难题。多年来,鲁江还尤其重视通过科技为教育赋能,为教师减负。只有通过减负把老师们从繁琐而机械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专注于更具创新性也更有意义的课程变革和重建中。为此学校引进智能考试系统、作业批改系统,让老师们从日常事务中脱身出来。
一直以来,鲁江坚持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即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变革,必然是根植于丰厚的生活土壤之上,只有把课堂、把课程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让知识散发光芒,才能真正把学生激发起来。他举例说,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与课堂,就如同海鲜干货,不经泡发、处理、加工和烹饪,直接塞到孩子的嘴里,难以下咽,“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暴力。”
演讲中,鲁江分享了在校内开展的一系列课程变革案例,比如震撼人心的融合了音乐、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的课堂——郑和下西洋,比如高速公路上建动物桥的设计方案,比如别具风格的学生奖励代币“明德币”和学生银行等等,全新的理念、课程、课堂、活动以及全新的评价体系让现场的校长们老师们“大开眼界,大呼过瘾”。
专家纵论坪山课程变革
随后进行的“智慧分享”环节,嘉宾们就坪山课程变革、艺术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中西教育异同等话题进行了热烈深入地讨论。
王秀红教授首先点赞坪山正在打造的“品质系列课程”,认为目前的方案特别专业,论证也周密,接下来应充分本区域的特点和学生需求,针对育人目标设计课程,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研发和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刘琨指出,音乐智力是人的七大智力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而把音乐纳入课程体系,乃至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都是未来课程变革的方向。她认为坪山在品质课程建设方面,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并引领深圳乃至全国。
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 刘琨
面对“中美课程体系有何不同?”这一问题,曾在美国、新加坡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夏泽洋认为,中国的课程体系更注重知识布局,而美国的课程体系更注重思维导向,“两个都要往中间走一点”。但他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他相信立足本身优势并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未来五年、十年,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还会进一步显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夏泽洋
同样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学习经历的闻佳鑫博士则对比了两国生涯规划教育的异同。他说,美国实际上真正落地实施从小学阶段到初中到高中,当然也包括大学,包括职业后,这五个阶段开展生涯教育。而深圳自2015年至今在生涯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做好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开发各个学段的生涯规划课程,利用深港交流的平台“第三届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起草指导意见,为全市各区的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等。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闻佳鑫
课程变革需要集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在政府机关和公民办学校都工作过的鲁江校长,最后梳理分析了不同类型学校在课程变革时面临的不同挑战。在他看来决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是课程,一个是体制。对于当前存在的一些体制上的框架和障碍,他认为学校多发出声音,总能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坪山作为一个新的行政区,能够以非常高的定位、非常大的力度和非常专业的水准推动教育的发展、课程的变革,让鲁江坦言很震撼。他认为坪山虽然地理上相较市中心偏远些,但也有非常好的资源,比如自然生态、新能源企业、新文化场馆等,可助力构建坪山特色的课程体系。
活动最后,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进行了总结。他透露,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教育也在研讨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未来要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的先锋城市、标杆城市。这样的目标振奋人心,对深圳教育人来说,是新的使命,也是新的机遇和新的召唤。
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叶文梓
叶院长强调,课程改革关乎孩子,关乎世界未来。目前,坪山全区域性的课程改革已呈现非常好的态势,一是顶层设计、引领非常好,二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联动。叶文梓强调,课程改革不可否认会面临困难,但要把课程改革变成探索的过程,变成释放学校活力的过程,变成体制创新和改革的过程,变成让老师获得更多幸福感的过程。最后他对“坪山”作出教育人的解释:“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大平地,是一片热土,“山”是收获、是成长。
现场问答
Q
品质课程的开设必然会带来老师工作上的增加,还有课时量少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有没有更系统的解决办法?
鲁江:我个人认为,我们开发的拓展课程、特需课程或个性化课程,从课程形态上一定要和国家的基础课程有所区分。我希望拓展课程或者校本课程,更多地是倾向于能力素养,也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不要讲太多,激发学生来讲、练,这样在保障机制跟不上的情况下,从另一个方面让老师觉得上课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整合社会资源。从家长中间、社会中间去征集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建立很多课程基地,利用社会的力量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课程。还有互联网技术,可以把老师从大量的机械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做一些创造性、艺术性的课程,老师可能也会感觉到很轻松。
Q
我们在课程的实施中有这样一个困境,就是评价比较单调。在实践中怎么突破这个困境?
鲁江: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现在的综合评价太注重结果,注重最后的终结性的评价,其实恰恰相反,评价应该在过程中完成。
现在的活动和评价也有所脱节,所有的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很多大型的活动,体育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很多学科周的活动。其实那样的活动一是展示,二是评价。评价和课程实施不要脱节,这样就把一个庞大的评价体系化整为零了。而且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每一点成就都能够及时地受到肯定。不至于一到期末评一个“三好学生”,评一个“优秀干部”,这个学校变成了少数人的狂欢,多数人的围观,这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了。
Q
如何通过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来构建我们学校尤其是小学的品质课程?
王秀红:现在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从高中往下(推进),实际上应该从下往上,从小学慢慢到初中到高中,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顺序。
尽管现在高中的课标和教材目前处于实验阶段,但初中和小学也在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这是很好的事情。关于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我认为教师是关键。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其功能化、结构化、情境化等问题。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进来。很多素养都是体验中提升的。此外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日常化。
Q
有人说“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但是作为校长又承担着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现在我很纠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如何平衡、如何把握?为了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会不会受影响?
叶文梓:高中的课程改革从现在来看,确实有一些阻力,包括旧的惯性制度,包括大家谈到的各种各样的评价,甚至旧的专业能力等,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一些积极的力量。比如新高考,将来的“3+1+2”模式,对孩子的成长导向是多样化了。今后三年深圳要建30所高中,其中会有很多特色高中。这样打破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困境。中央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我们搞课程改革一方面要学会充分和主动地利用现有体制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变跟现有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
课程改革要把握好节奏,而且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如果老师不主动,只是站在边上等着,课程改革肯定不成功。
还有就是先进技术的应用。像组卷的系统、改作业的系统,把高新技术、智能化的东西应用到教育当中,减轻老师的负担。课程改革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如果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课程改革是改不下去的,是不可能让老师接受的。
当下还可以做的是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就是打开、开放。学校是社区里的一个文化中心,是一个平台,必须汇聚资源。最后,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的建设。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来推课程改革,而是要在一个区域里,把课程改革的生态慢慢建起来。
“坪山教育论坛”自去年7月份正式拉开序幕以来,已然成为坪山乃至深圳一张靓丽的教育名片,此前举办的四期分别邀请了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深圳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唐海海、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唐杰、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雨蓉等重磅嘉宾前来分享,赢得坪山校长、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好评赞誉。
作者:庄树雄、陈铭
编辑:王子薇
回复更精彩
后台回复【温儒敏】 获取温教授对语文新高考、新教材的解读
后台回复【郭玉竹】 获取郭老师成长秘笈
后台回复【张玉彬】 获取张老师成长秘笈
后台回复【八一八】 获取深圳各区小学介绍
近期热文
教师培训导师爆料:12个让你通过结构化面试的技巧
名师说
微信:mingshishuo
办深圳最有影响力的
教育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如果觉得不错
请点个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