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大规模公办高中建设潮来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0年的深圳教育,是在一片“大干快上”的氛围中开启的。
这一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双重利好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斗志昂扬。
但医疗和教育两块短板,还是那么显眼。
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颇有意思。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变?
加大投入、快速建设各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这只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昨天陈如桂市长作报告时,专门就挖路施工扰民问题向市民致歉。他说,施工扰民问题多发的原因,包括项目统筹不足,工程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管理不到位,等等。
某种程度上讲,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像地下管网的铺设,虽然不像围路挖坑那样带来即时的灰尘、噪音和拥堵,但这些工程对全面而前瞻的规划、科学而合理的施工,以及不断反思、纠偏与完善的管理同样有要求,而且要求更高、更迫切。
这并非危言耸听,仅就当前最受关注的公办普高建设而言,已有人提出理性而善意的提醒。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针对深圳“高中园”建设,市人大代表韩蔚表示:“我对大规模建高中园持保留意见,高中阶段学生并不适合在远离居家的环境下学习。”她说,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其心智与成长环境需求不同。虽然,深圳土地匮乏,高中布局困难等,但不应简单地模仿大学城建设,而须认真权衡。
师说君对此深表认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坦率地说,深圳公办普高学位不足的问题,不是今日才有。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日积月累,才导致今日被动紧迫的局面。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早在1998年,深圳的教育政策研究者们就在《深圳教育发展问题报告》一文中犀利指出逐渐显现的学位紧缺问题,并对学位建设尤其是高中学校建设提出了非常有前瞻性的意见。
其建议包括: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学位建设,加大政府对学校建设的监督力度,教育局应设专职学校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建设由数所全寄宿中学组合而成的“学校城”,等等。
但这些建议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随后的20年间,一直存在高中建设相对滞后或严重滞后的问题。
问题到了2019年,以更为激烈的方式爆发,引起全社会热议,也最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种应对举措纷至沓来:
❑ 2019年教师节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十四五”期间,打造国内领先的卓越高中、特色高中、民办品牌高中各10所。
❑ 2020年元旦后首个工作日,市长陈如桂主持召开市政府首个专题工作会议——市高中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相关问题。
第二天,市政府召开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发布会。副市长王立新对《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进行介绍和解读。根据该方案,深圳市将超常规高质量建设高中学校,到2025年,将新增公办学位近10万个,公办普高录率达56%以上。
❑ 1月7日,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主持召开市高中学校建设总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对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涉及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研究。
面对如此紧迫的学位压力,政府的超常规举措可以理解,也值得赞赏。
但同样值得重视的是,如何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深圳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毕竟,在五六年时间内,使公办普高学位几近翻番,靠的不仅仅是资金和砖石,更需要一系列教育资源的匹配:统筹规划,学校管理,教科研能力,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等。
接下来我们简单提出几方面问题,抛砖引玉。
一、特色高中如何建?
从目前的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高中建设和特色高中建设是同步推进的,也就是说,未来会有一大批新高中是按照特色高中的模式来设计和建设的。
比如今年要建成的深圳艺术高中和明年建成的科高拜仁足球学校,都将是特色学校。
特色高中特在哪里?最关键还是看招生和课程设置。这些学校是否有更多的自主招生名额和权限?课程设置上是否有实质性的不同?学生的培养和升学渠道是否有拓展?
如果没有这些变化,那所谓的特色高中,其实也就是在某些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普通高中而已。
二、新办学校如何避免“掉队”?
这是一个颇为现实乃至“残酷”的问题。虽然广大家长对公办普通高中“望眼欲穿”,但真正到了填报志愿那一刻,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好生源成就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某种程度上也有道理。在每年3所、9所乃至18所高中同时建成招生的格局下,新校招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学校本身没有“卖点”,没有强大的品牌,没有一呼百应的校长,没有创新的办学模式,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一点基本已排除,因为大量新高中建在原特区外),新学校会不会一出生就落后?他们如何在三年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至少不拖后腿?
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办学力量从何而来?
这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办学水平,归根结底还是由校长和老师们决定。
近年来已经陆续听到类似“深圳基础教育界人才青黄不接”的声音。如此大规模的学校建设提上议程,相应的人才建设可谓迫在眉睫:
校长、学校管理人员是否有足够的储备,是否还是要靠重金引进?未来数年新教师招聘会面临怎样局面?教师、校长的继续教育体系是否完备有效?如何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一句话,人比钱更重要。
四、管理和教研能否跟上?
随着高中队伍的迅速扩大,对学校的有效管理和科研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公办高中,应该建成市属还是区属,有不同看法。近年来,惠州市就有将城区中学转为市直中学的做法。而深圳这些年新建的高中,也以市直属为主。
但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教授,在分析深圳高中学位问题时就指出,重庆市、上海市等很多城市所有的高中学校都由区县教育部门管理,而不是由市教育部门统筹。对比其他城市,他认为深圳的高中学位不足问题,或许与深圳的高中学校管理体制有关。在他看来,高中教育的主办权不在区县教育部门手里,就很难调动区县办学积极性。
毫无疑问,随着大规模的学校建设,深圳基础教育的体量迅速扩大,不管是管理体制上还是管理力量上,都应与时俱进。是应该市属还是区管?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管理力量如何加强?这些都应提前调研、谋划。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教育需要研究和引领。
此前就有一些中小学校长指出,相比北京、上海等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密集的城市,深圳基础教育的研究、引领力量相对不足。官方显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
去年11月份,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上任之初就到市教科院调研,寄望教科院瞄准世界一流,加强教学和政策研究,培育一流人才队伍,为深圳教育作出更大贡献。目前,深圳市教科院也在不断吸引新生力量,对外加强合作,提升教科研实力,相信未来会产生更大的助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是当前深圳教育发展的现实。每个人都期待成绩,喜欢鲜花与掌声,但这些荣耀是由许许多多的努力,汗水与泪水浇灌而成。
超常规的学位建设,对深圳市民来说自然是福音。但一串串新增学位数字的背后,还需要千万人的努力,还需要正确的引领、科学的规划、扎实的工作,才能真正构建成规模与质量双提升的教育生态,让“数字”变成实实在在的“资源”。
作者:庄树雄
编辑:林惜肉
回复更精彩
近期热文
名师说
微信:mingshishuo
办深圳最有影响力的
教育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如果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