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清华合办的学校当创校校长,她总结出七个“永远”、三个“随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扫码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上二维码,备注“入群”。
一定要备注哦!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编者按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改进与学生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新生态、新技术、新问题均对校长领导力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
而一个好校长,要引领好学校与学生发展需要怎么做?清澜山学校董事兼总校长,兼任清华附中副校长、清华附中上地学校书记兼执行校长辛颖,在国际教育领导力项目班级分享时给出了答案,她认为:
→校长需要“肩上永远扛着锄头”;
→校长需要“手里永远有丰富的资源”;
→校长需要“眼里永远都是受教育者”;
→校长需要“双肩永远亮给大家”;
→校长需要“手里永远有可以出的牌”;
→校长需要“心里永远有想干的事情”;
→校长需要“办公室永远灯火通明”;
……
辛颖,清澜山学校董事兼总校长,兼任清华附中副校长、清华附中上地学校书记兼执行校长。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毕业至今一直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她带领清澜山创校团队深耕教育,始终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深信带给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校长领导力与学生发展
——七个永远三个随时
大家好,我是清澜山学校辛颖。清澜山学校是由清华和华为合作开办的一所全日制K-12民办国际化学校。2016年12月开始筹建,2017年8月开学。开学至今3.5个年头,现有学生数是1126人,可以说是刚刚度过最困难的“新生儿”时期,无论是学校的文化还是课程、学术,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今天的这个分享话题,是一个非常正式的、非常常见的一个话题。在思考跟大家分享些什么内容的时候,我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准备创建新学校的校长。我认为,一个校长需要做到七个“永远”、三个“随时”。
第一个我想说的是:校长需要“肩上永远扛着锄头”。团队的力量无需赘述,善于用人、组建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是一个校长必须做到的。肩上永远扛着锄头,拥有知人善任的眼睛,能够敏锐地发现“千里马”。
1、长时间观察,为后面发展用人储备人才;
清澜山学校的林副校长,是我在清华附中时的同事。在她刚刚工作5-6年的时候,在清华附中一个教学研讨会上,她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发言,当时的精彩表现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姑娘。但是她在初中,我在高中,我们在那个大学校里虽然相互知道彼此,但是几乎没怎么说过话。后来林老师去香港大学深造然后去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回国时她来拜见王殿军校长,恰好遇到了当时一起开会的我。虽然这个时候距离她那次演讲已经过去近10年,但是我后面一直有关注她的成长,也关注同事和同学对她的评价。再一次看到林老师的时候,我暗暗举起了锄头,从王校长那里,把林老师挖到了清澜山学校;林校长毫不犹豫把一家6口人从北京搬到东莞。她优雅的谈吐,跟中外教、家长准确、交心的沟通,一次次在学校的对外活动中专业化的主持和总结……无不展示她过人的才华。
清澜山学校的另一位李副校长,是我在清华附中担任德育主任时的跟岗“学生”。她勤奋好学,好胜心强,非常善于带团队。30岁左右就在成都的一所6年制中学担任副校长,后来又成为成都7中初中学校的副校长。我们保持了10年左右的联系,在李娟老师顺利获评特级教师后,我立刻举起锄头,启动了对她的调动,并请她在清澜山学校分管招生、市场、寄宿和双语部。李娟校长负责的这几块工作,块块亮眼,给清澜山学校带来了非常正向的影响。这些,都跟她出色的工作能力是分不开的。
肩上永远扛着锄头,绝不是盯着同行的墙角、从同行那里挖一两个教师;而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观察、等待,在合适的时候出手。
2、工作、社交甚至是闲聊中观察周围的人,随时准备收为己用;
不只是学校的高管,有的时候,学校的一个普通教师,也可能是我们举着锄头,挖来的。
清澜山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老师——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是为孩子咨询的家长。当我得知她任职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心理咨询师岗位时,立刻向她举起了锄头。开始她因为家庭安置等原因拒绝了我,为了保持跟她的链接,我特别请她第一年每周只工作2天。在清澜山学校开学的第2年,她终于正式成为了我们的全职教师。目前,清澜山学校的SEL课程、教师发展培训、家长培训和特殊学生家长的谈话,均由张老师负责。她心中案例丰富、理论实际相结合,既能给领导团队提供有益的咨询,也能让家长老师心悦诚服。
我们的另一位教师发展培训师王老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博毕业于佛吉尼亚理工大学,我们的第一次相识是在一个STEM主题的演讲上,是他的演讲使得我产生必须说服他为清澜山学校工作的想法,后来他也成为了我们学校的顾问;
我们的童子军课程负责何老师——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在海南担任了5年的特种兵,我们的相识始于他上学期间兼职担任学校童军课程的教官;
我现在的助理朱老师——兼任学校美术学院教师,硕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曾经是我们英国研学乙方的代表;
当然,肩上永远扛着锄头,也一定存在挖不到的人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也不气馁,慢慢等。
任正非先生说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保证优秀的师资是保证课程目标得以实现、教育理念得以践行的必要条件。清澜山的师资团队是非常强大的,90%硕士以上学历,85%有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5名特级教师。现在学校的250余名教职员工,每一个老师的名字和教育背景我都能差不离地说出来,无论哪一个岗位我们都尽全力给与最高配置的老师,也尽全力都给与最大的施展空间。
校长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汇集最优秀的人,然后再一起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开创性地实施教育教学。
3、有些时候锄头也要对准自己的人,把他们的潜力、潜能挖出来;
对那些有教育热忱、对工作专注投入、为人正直、知根知底的老师,要大胆启用。我们从内部挖掘了学部校长、教研组长、专业发展学院院长等多个年轻干部,包括小学部外方校长,年轻的体育组长刘老师,美术组长张老师等等。知人善用,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干劲,让个人和学校一起得到成长。
第二个我想说的是:校长需要“手里永远有丰富的资源”。为学校找资源,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好校长,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每天的上课下课。
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生活的每一刻、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学校教育寻找、储备最好的资源。校长手里的资源,和校长如何寻找、调配、运用这些资源,往往可以成为一个学校能否大踏步发展、能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校长手里的资源,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 学校内部的资源,也就是一个学校的家当,校长要善于捣腾这些家当;
无论是刚建好的学校,还是发展若干年的学校,教室和空间资源都会随着学校课程的不断更新迭代。面对新的需求,校长就要会捣腾,要经常捣腾。
清澜山的校园规划和空间使用布局,也是从19年入住到现在,不断变更改良的结果。作为校长,时常在学校里面转一转,走到某一个地方就定住脚步,开始对眼前的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脑子里不断描画着新的设计图纸。
比如我们现在学校的游泳池,原本学校没有规划游泳池,但学校从课程构建、从学生需要、从家长的期盼出发,发现游泳池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空间。我也想过借用一下其他的资源,但后来还是在清澜山学校的地库里腾出了一块地方,建起了专属于我们自己的泳池,可用于日常的教学和师生的锻炼。
我们还把一整块的库房储藏室捣腾成了专业的美术学院,作为藏在我们学校里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美术学院的工作室现在也成了学校的网红打卡地。
这些都是清澜对校内资源进行整合调配的部分例子。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时刻关注到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时刻资源整合调配,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2、对校外资源的使用和不断寻找新扩充的资源。
不久前,我的画家好友、中国国画院院长卢禹舜老师,把他的“丝绸之路”系列写生作品,自费复制了一整套并派人亲自送到我办公室。145张画作,现在全部用于装饰清澜山学校音乐学院的环廊。
这些丰富的资源,往往来自于我们的处处留心“杀熟”。对,就是“杀熟”。我的朋友几乎都给我的学校做过贡献,但我觉得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疏远我。相反,他们能够看到我对学校的热爱、能够看到我迫切希望做好学校的决心,他们也就愿意帮助我,并一起为学校的每一个进步而欢欣鼓舞。
校外资源还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
校长首先要提供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给学校;
从北京来到东莞,发现两地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在清华附中,隔壁是清华大学,对面是圆明园,一请专家清华园里就一大堆,一出门各种高端资源为学校所用。在东莞,我们因地制宜,找寻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我们联系到了深圳大运冰球场,作为我们的研学必修课冰球课程的课程资源;我们谈妥了东莞金伯乐马场,作为另一门研学必修课马术课程的课程资源;我们经过两年的准备,终于找到了来自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后来旅居美国十几年、再回到中国的指挥苏文星老师来负责学校的管弦乐队课程等等。
其次要引入丰富的校外专家资源给学校;
当校长不断为学校引进资源的时候,跟你有相同教育理念的同行、家长和老师们也会一起帮助你为学校引入更多的资源。
我们的一位校园文化咨询顾问,列了长长一串现代艺术专家名单给学校,为学校的艺术发展引荐人才;无论是这位顾问还是这些艺术专家,他们都非常愿意支持学校的艺术教育;
我之前在北京教过的学生的家长在女儿考入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后,只身来到了清澜山学校,帮助我们做起了清澜山打击乐团;
著名主持人朱迅及她的先生王志也十分关注、关心学校,排期来学校为同学进行分享;东莞科技网球精英赛,带来了一批的院士和著名科学家到学校分享;热爱教育的知名企业家也在分别排期准备进入清澜山学校校园……
我们建立科学家讲堂、院士讲堂、杰出人物讲堂等等,社会知名人士、各行各业的杰出领军人物在清澜山校园时常可见。我们深信升学不是唯一,或许某一个场景某一句话,就如火种一般点燃孩子的理想,让其发光,照耀未来甚至中国乃至世界。
还要积极争取各类有益的校外物质资源给学校。
校长除了拓展课程资源、积极获取人才资源,还要争取各类有益的物质资源,比如为学校争取企业的捐赠、大宗采购的折扣、以及一些能够解决学校复杂问题的资源,如疫情期间,清澜山学校的外教能够优先拿到入境许可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校长去争取和解决的。
找资源,实际上是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把校园外的资源,包括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技术、适用的产品、优秀的课程甚至团队,都能引入到自己的学校,让学校和外面世界有了真实的“链接”,使得墙外开花墙里香。
第三个我想说的是:校长需要“眼里永远都是受教育者”。目之所及,全都是需要学习的人,包括自己。正因为这样,我们不止提供丰富的课程给学生,还要提供丰富的课程给老师、给家长。让这个生态圈里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为带有清澜特征的人。学校的圈子,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有影响力。自上而下的终身学习,营造了清澜山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不断进步的无限潜力。
1、校长自己要永远怀着最大的热忱学习新东西,永远开放迎接新事物。
校长是学校的第一学习官。筹建交响乐团的期间,我和几位艺术顾问一起分析候选老师的毕业院校、演奏能力,当时被问到,我是怎么对音乐专业院校都如数家珍、对各种乐器的鉴别也头头是道的;我回答道:我现在正在做这个事情,当然要快速学习,让自己首先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众多从公立体系进入国际教育行业的教育者,都经历过重新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校长,自然需要成为拥有适应性和高度灵活性的榜样。英美课程比较、英语提升方法、标化考试策略、PBL、4C等等,关于国际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我自己要学习,也要组织老师们、家长们统一学习,创建一个学习型的社区,建立一支共享型团队,培养创新思考的思维,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
2、校长要为员工组建学习型组织;
我们建立教师发展学院,为老师们创建了终身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保障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有进修机会;我们为每位老师提供每年2万元的培训经费,老师可自由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回校后每年报销20000元,最多报销100000元。学校的管理团队更是终身学习者的榜样,每年学校的高层管理团队都大量参加国内外高端培训和教育会议,以便于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确保团队战略决策的高度。
3、校长要为家长建立学习型组织;
我们建立了家长课堂。2020年家长学堂的参与人次就达3000余人。家长课堂不仅解决了不同学龄段家长困惑,同时也搭建了家校关系的稳固桥梁。
还有家长舞蹈团、家长读书会、家长合唱团、家长公益组织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纾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增进了他们对学校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对学校教学理念的认同感。
第四个我想说的是:校长需要“双肩永远亮给大家”,要给教师支持,给学生支持,要扛起帮助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任。
1、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我喜欢有想法的老师,尤其喜欢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创造性地工作的老师。当他们有了创造性的想法,我就会提供支持。有时候是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是帮助解决想法中的资源,有时候是提供想法所需要的资金。
往往,我所提供的支持都能够让老师喜出望外,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这会更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愿意更加努力把自己的创新想法变成现实。
2、为教师遇到的问题提供支持;
所有清澜人都知道:自己是有靠山的人,而这个靠山,就是校长。因为校长愿意竭尽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解决任何相关的问题,所以教师们可以安心教学、行政职工可以踏实工作。
校长总能考虑到各样的问题:外教入境、异地落户、安家配偶、职业发展道路、家校沟通等等……这些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被校长提前考虑到,并推出妥善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老师们就可以更加专注地钻研教学,引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第五个我想说的是:校长需要“手里永远有可以出的牌”;也就是说校长永远不能无计可施,必须为学校、为老师、为家长解决问题,提供策略。
国际学校的家长很大的一个焦虑,就是孩子的英语怎么提高。清澜提供了多个策略:分层教学--分类课程—学术预备课程--畅听计划--STAR/AR/Myon等阅读系统等等,在英语学习方面给予选择、促进提升、注重实效。
疫情的突然冲击,所有人都感觉惊慌失措,但是清澜永远从容应对。这是因为前瞻和决断让我们在困境中永远有一张可以出的牌。我们做好迎接最坏状况的准备,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有备选方案应对。疫情期间的这副牌是怎么打的,每出一张牌校长所面临的压力,我想所有的校长都记忆深刻。
在疫情关闭校园期间,清澜山完成了12项工程项目,包括图书馆的设计装修、健身中心器材购入和装修、室外游乐场搬迁和加膜、招生办公室改造装修、科技展厅设计和建设、卡魅实验室与3D打印实验室的建设、美术学院的成立与配套硬件建设、静音舱的安装、楼道学生储物柜的安装、游泳池的建成,以及教学楼C区小房间改成大教室等等。
在疫情期间清澜山是全国较早开始直播网课的学校,没有对第二学期的原教学计划产生任何影响;也是为数不多的在疫情结束后,就全部恢复外教在校授课的国际学校;更是广东省第一所获批外教入境的学校……
2020年8月18日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我们的在校学生人数在低于20%的录取比例的情况下,从上一学年的不到600人增加到了1050人。每一个家长的信任,都来自于我们每一步的脚踏实地。
第六个我想说的是:校长需要“心里永远有想干的事情”。校长需要不断创新,精进不休。无论是新学校还是百年老校,都需要不断更新迭代。
作为校长,可以说,每一天我都在思考学校到底最需要什么。时刻想着为我们的“教育王国”添砖加瓦,配置世界一流硬件和软件,引进骨干精英的教师,拓展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清澜每天都在迎接新挑战,老师们每天都在学习新技能,校园每天都呈现新景象。在清澜,尝试是没有止境的。
1、在清澜,有不同的专业学院在创造性地发展。我们为每个发展年度都确定了发展重点。2020年困难非常多,但我仍然把这一年定位为学术提升年。这一年我们增设双语初中部、成立标准化考试学院、成立清澜山美术学院、创立网球学院、丰富高中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选择。这一年我们做了一系列提升学校学术定位的工作。
2、心里想干的事情,可以等待,但不可以放弃。想要开展游泳、冰球、马术等课程,现实中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从无到有、从零到一,慢慢实现。
3、在合适的时机启动学校的认证。参与认证不只是为了一张证书,更是为了自我完善;在认证过程中,了解国际教育要求,在国际规范标准中照见自己的发展路径。
第七个我想说的是:校长需要“办公室永远灯火通明”,没有哪位校长能够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晚上10点办公室门口还有人在排队等待讨论工作,是校长时常会遇到的正常情况。
我常说清澜山的办学不止3年,我们做了8年甚至是10年的事儿,因为我们把一天用成了2天甚至3天。
工作即休闲,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座右铭。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苦哈哈”,反而感觉很充实;大家只要在醒着的时候,就是在思考、就是在工作。
学校管理层的微信群经常到凌晨还在激烈地对话讨论;为了商议学校的重要问题,会议进行超过十个小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晚上10点办公室的门被敲响,我还没结束上一个谈话;我们利用周末或者假期走访支教学校,辗转十几个小时到山坳里看学校、座谈,再返程,凌晨回到学校,清晨开展新一周的工作……大家的工作不分周末和假期,也不受疫情影响,每一天的日程表都是满满当当的。
很多国际学校因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的工作习惯是准时上下班。在清澜山学校,我们也不鼓励加班,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优秀学生的增加,老师们对工作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今年,我们非常欣慰的看到外教老师正在逐步认同中国的团队文化,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在晚上也会主动留在学校,为学生义务辅导;在夜间的图书馆,不管中教还是外教为孩子辅导的场景都随时可见。我想这就是教育最美的画面。这里没有被冠以各种人权的标签,只有师生的良好关系和对学生成长的情怀担当。
接下来的“三个随时”,分别是:
1、随时睁开或者闭上眼睛——既要火眼金睛,眼里容不得沙子,也要装聋作哑,眼不见心不烦。
工作中要永远地“细心细行”---微信推送的文案,学校官网的文字,要细心不含糊;文章要永远为读者考虑,活动安排要方便学生和家长,追求“止于至善”;教学上,听课评课、学期中分析每一个学生情况,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工作要求细致到位;
同时也要“抓大放小”:只要保证按时按要求到岗,学校并不明确打卡签到,不紧紧盯着老师,而是看工作效果;鼓励老师工作时间锻炼身体,可以自觉加班完成每日工作;给学部校长“赋权”,不追究工作细节,但抓大方向、大原则,让中层工作有动力、有空间。
人各有异,工作既建立在事的基础上,也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学校里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而不是按照“校长”的方式工作,个性冲突是常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们秉承怎样的价值观和能否做出业绩。
2、随时打开或捂住耳朵——谋众断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打开耳朵博采众长,集体决策;捂住耳朵,坚持自己是最专业的,不让外行人指导内行人。
首先是“多听多问,一切尽在掌握”:不偏听偏信,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永远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比如亲自谈话了解某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家长沟通方式;出现问题都放在桌面上讨论,避免猜测谣言,开明开放;学科问题一定和直接负责人讨论,不擅下定论,比如数学学科的发展,找一线老师讨论;每学年教师岗位确定,听老师们自己真实的声音;成立家委会,与家长多交流,使其多参与学校工作,家校合作共建。
其次是“果断决绝,明确底线”:家长不能指导教学,不能对学校专业工作指手画脚,分班分层、教材、排课这都是学校的事;薪资体系和考评体系,决定了专业模式,不要因为个别的声音来回变化,保持学校政策的稳定和连续。
还需要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从别人趋之若鹜的地方看到风险,从别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地方看到机会。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多时候,你完全无法预见各种意外的出现,校长的判断力其实就是校长的领导力,疫情期间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都是我主动接受变化、拥抱变化、创造变化的结果。
3、随时捂住或掏出钱包——该发钱就发钱,不小气;该节约就节约,不养坏毛病;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给学校买最好的设备,留下最好的“财富”。
首先,该有的最好的设备,我们创造条件,砸钱都要配:游泳池,每个班的Maxhub,高研实验室,斯坦威钢琴……
其次,对学生发展有好处的,该投入就投入,绝不含糊:研学项目的投入,学科比赛的申请,运动装备的购置,学科配套资源和材料的购买,网上资源的获取等……
第三,帮助教师发展共赢的,大力支持:在培训经费上不小气,比如AP课程、A-levels课程的培训,在没正式开课前,等待入职的老师们都由学校付费进行专业培训,让老师做好随时上岗的准备……
另外,促进团队建设,增加员工归属感的,也要搞起来:教工子女入学福利;月度活动,每月鼓励户外长走,各样式的福利礼物:生日礼物、新生儿礼物、各个年节的礼物;年会上总价20万的奖品,超过55%的获奖比例等等……
同时,建立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在食堂提倡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各个部门班级管理责任到人,关灯关电,节能环保;出差出行,公共交通先行,普通住宿,不铺张;打印纸张,黑白为先等等,这些都在细节上要求老师们以身作则,倡导良好生活习惯,促进可持续发展。
时不时地发发东西,并不会花很多的钱,却会时刻提醒员工学校想着他们,物品不分大小不分贵贱,重要的是常常都有。运动服、按摩仪、充电宝、水果、甚至挂面、饺子粉。总之清澜山的实际和人文关怀,会让你大开眼界。
学校今年刚购买的斯坦威钢琴以及各种最顶级的乐器,连续举行了几场高水平高质量的音乐会,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做事情的大气认真,也让学生在对待每一项学习上秉承最高的标准去做最好的自己。
古人所云:“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这大概便是对于校长领导力最精炼的一个概括。
最后我想说,一个团队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事,也不是很多人做了一件事,而是很多人在一起,在一个相同的愿景和使命的引领下,做成了很多事,最终成就了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教职工的成长。
这一年我们在乘风追梦,新的一年我们也必定会接着破浪前行。清澜山学校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承担起清华附中作为百年名校的社会责任,在国际教育之路上不断开拓、努力创新、克服困难、笃定前行,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惠及更多的学生,为中国的国际教育做出贡献!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际教育领导力项目第一期学员、班长辛颖在班级内部的分享)
内容来源:清华终身学习
编辑:柳柳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
2021-04-02
2021-04-03
2021-04-03
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