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观察 | 张尚辰:再出发,做气候行动的共情者和践行者
编者按
11月6日至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第一周,来自巴黎政治大学、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和清华大学的17名全球青年大使组成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AUC)COP27青年团,亮相埃及沙姆沙伊赫。
虽然大多是第一次参加COP,六天时间里,他们组织了2场UNFCCC新闻发布会、2场边会,协助组织了8场边会,并在17场边会上分享观点;他们关注议题进展,观摩7场谈判;他们发起了12场多元利益相关方对话;他们还勇敢地将公开信递交给了5国总统、14位部长与11国代表团。
早在今年6月,青年团成员就通过遴选跻身100位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全球青年大使之列,完成了跨专业课程学习,并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等舞台上“实战演习”。出发前一周,他们在首届全球青年气候周上大放异彩,自组织了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
“由青年组织、为青年争取舞台”,这支精干的队伍心怀共同的使命相聚沙姆沙伊赫,完成了人生旅程中的一次神奇的成长与蜕变。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和感悟吧。
联席团长
GAUC全球青年大使
张尚辰
今年再次有幸前往埃及沙姆沙伊赫参与COP,我心中的疑问已从“COP是什么”变成了“如果没有COP世界会如何”。
三年前,刚刚从COP25会场回到学校的我在总结里写下:“COP是改变世界的原点,是万物互联的节点。世界在快速发展与变化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这旋转的万花筒中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那就是对更美好的向往,对仁与义的期许,对更符合人性与人类发展方向的道德律的坚持。”彼时的我是一个刚入大学一年的“小不点儿”,COP在我的眼中是一个缩小版的世界,是连接所有人的与世界未来发展的“超级节点”,是一个信息爆炸,每个人都在发表观点、提出诉求、推动进程的地方。
▶ 张尚辰在COP25与COP27新闻发布会现场
在前往COP之前,我与关注谈判的朋友们讨论作为万众瞩目、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的COP,本次COP号召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实施措施是否会取得不错的成果?大家对此都秉持着一种悲观的态度,一则去年格拉斯哥会议已经是一个难得的气候谈判“大年”产出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今年若要再创辉煌的难度不小;二则现如今看来气候谈判推动的进展相较于在场外形成的合作、倡议、宣言等等看起来寥寥,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三年、欧洲面临能源危机、地缘政治冲突发展的当下实在看不到各国就今年大家最关心的资金、加强减缓力度、全球适应目标、损失损害协商一致达成决议的希望。这种认为谈判乃至气候大会COP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作用有限的声音不在少数,今年也正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三十周年,是一个回顾过往历史,重新思考COP作用的绝佳时机。
临行前,我也有幸读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教授的一篇文章,张教授在文中指出虽然路途曲折,但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公约》和《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不断清晰和明确,全球气候治理原则的严谨和丰富以及科学与政策之间日益紧密的互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制度体系、目标和原则订立了基础。受此启发,我意识到COP作为一个全球各地、各个利益相关方集中、深入交流探讨的场域,在设立全球议程、推动形成全球共识和规范的方面具有着加速和辅助的独特作用。借着此次在COP现场近距离观察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机会,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COP如何能够服务于设立议程和建立全球性的规范。站在当下回顾,我认为这源于COP大会上促进了“共识”、“共创”两方面的进展。
“共识”不仅仅指的是在谈判场上谈判代表们达成的政治共识或者条文,更是人们因为共同经历而产生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愿景。原本世界广袤无际,各色人们在各自的境遇下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日常生活里仅仅是耳闻远方的新闻便已经是难得的事了。而当这些“远方的哭声”飘飘扬扬地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发生在素不相识人们身上遥远地方的故事,在很多时候并不比身边发生的小事更能引起共鸣。这是人之常情,失去了共同的经历,没有人作为纽带讲述的故事更加难获得理解与共情,也就很难产生共同的愿景,更何况能够被全球耳闻的事件只是沧海一粟。但COP是一个有机会扭转这一切的地方。在COP上,八方宾客从四海而来,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境遇,同样带着自己的故事而来。鲁迅先生写下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当一个事件的亲历者就站在你面前,可能他是圆桌讨论中的一位发言者,可能他是同你一样在听会的观众,也可能你们只是吃午饭时恰好共享一张桌子的有缘人。不论以何种方式相遇,当你们在COP会场中产生了联系,他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位切切实实存在着的人,一位可爱、可靠的新朋友的时候,他所讲述的故事也就变得鲜活可感了起来。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神奇的反应、天然的信任,千万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带着他们的故事而来,通过信任的纽带传递着不同又相同的悲欢离合,又带着千千万万故事而去,把消息带给各处的人们。
就像今年COP27巴基斯坦角贴出的标语“What Goes in on in Pakistan won’t Stay in Pakistan”(在巴基斯坦发生的一切不会停留在巴基斯坦),这不仅仅指从科学上今年发生在巴基斯坦的洪水并不会是气候灾难的终点,未来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发生这样大规模的气候灾难;也意指了这种面临着巨大自然灾害的悲怆不会只停留在巴基斯坦人的心中,所有关心、关注着此事的人们都会共享着这同一份情感,虽然气候灾难发生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但是这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未来。也因此,参加过气候变化大会、关心着气候变化的人们或多或少心中都会有一些“气候焦虑”,对未来的气候灾难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这一柄悬在大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年被具象化成为了儿童与青年角的一个倒计时装置,上面标注了我们离全球升温1.5度所剩的时间,以及面临着的资金缺口和不断减少的碳预算。这是在共情过后建立起来的共识,也正是出于对气候变化已经并将要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与危机的紧迫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人们的悲欢再度相通,全世界的悲欢彼此交织,共同的愿景和坚实的行动在这片土壤上生长出来,成为我们未来新的希望。
▶ 巴基斯坦角的标语
▶ 儿童与青年角的倒计时装置
“共识”以外,共同行动是落实的重中之重。在COP上,来自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人们在谈论能源转型,来自非洲、小岛屿国家的人们在谈论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和资金,来自发达国家的人们讨论着需求侧消费者行为改变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背景不同,来自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们在谈论气候解决方案的时候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和思考,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差异,也带来了不同的诉求。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气候大会上,人们很乐于谈论应对气候变化仍需要多少资金预算,需要进行多么大规模的气候融资,这一情景也同样发生在实现减贫、清洁用水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讨论之中,但是鲜有人对这些资金和投资需求进行加总,去讨论这是否超出了人类经济的“预算约束”。但是,人类终究没有无限的资源,经济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也要做大经济的蛋糕,这样才能实现真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因此归根结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应当是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论贫穷还是富有,这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在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不论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的国家都需要回答的终极命题。这也就指向了为何迈向碳中和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正因为不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经济体都没有一试万灵的碳中和解药,创新发展方式、革新科学技术、一步一个脚印地共同探索才能够找到一条真正通往碳中和的发展之路。这需要全人类、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碳中和是人类新时代的巴别塔。这样大规模的创新需要学术、政策、商业各领域之内和之间前所未见的高频率、深层次交流。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促成这样的交流。COP向我展示了一条可行路径,会场中随处可以看到的是对于公正转型、新能源发展、气候适应等方方面面主题的学术演讲和讨论,平日里只出现在学术文章作者名字一栏的教授们就在所有人面前,讲解自己的研究,激发新的思考,科学的力量在会场中清晰可见。人们带着自己的成果来,碰撞思想,又带着新研究和新想法的火花开启下一年的工作,COP就是新时代“巴别塔”的“世界语”是人们紧密相连的纽带。
▶ 与来自奥地利的好友COP27再聚首,每次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再次回顾三年前去往COP的旅途,我惊喜的发现,当年我认为这里是一切未来生长的起点,手握着改变人类和世界命运的力量,而今我看到了人类如何坚守着内心的道德律,在这变化的世界中奋然前行。
▶ 在UNFCC新闻发布会上,青年团介绍Climate X Campaign的理念和采取的行动,并发布了致全球领导人的公开信
作者简介:张尚辰,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他的研究重点是应用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型分析碳减排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019年,作为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COP25青年团成员参加联合国马德里气候大会。2021年,作为联盟青年代表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尚辰坚信来自不同背景的青年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价值。基于自身的研究和为青年发声的经验,努力创新解决方案,以减轻全球气候危机的后果,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光明的未来。
文:张尚辰
图:张尚辰
编辑:李玉尧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lobal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 on Climate,GAUC)由清华大学于2019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牵头发起,并于2019年5月正式成立。联盟现有成员高校15所,遍布全球六大洲9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清华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印度科学大学、巴黎政治大学、斯坦陵布什大学、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
成立以来,联盟围绕联合研究、学生活动、人才培养、绿色校园、公众参与等开展工作,旨在通过研究、教育和公共宣传,推动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并同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合作,促进从地方到全球的迅速行动。
2020年1月6日,习近平主席给参与联盟研究生论坛的学生代表回信,对大家就关乎人类未来的问题给予的共同关注表示赞赏,并期待同学们为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积极作为,欢迎同学们继续关注中国发展,多提一些好的建议。
2021年10月,联盟将研究生论坛升级为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在一周时间内组织30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超过150万全球关注。2021年10月28日,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工作被写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国家更新自主贡献目标文件中,肯定联盟展现了青年领导力。
2022年,联盟在成功组织峰会的基础上推出“气候变化协同Climate x”全球行动,在国家层面组织青年领导力培训试点,选拔出100位全球青年大使;在区域层面组织非洲区域气候论坛,吸引超过45所非洲高校助力;在全球层面提议设立全球青年气候周,邀请全球六大洲百余家伙伴联合发起,并由全球青年大使自组织第二届全球青年零碳未来峰会,成为全球青年气候周的旗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