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教室入手,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

全文2392,预计阅读4分


最近,“北京大学教务部”推送文章《大家好 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是我们“新”地学楼》,展示了北大地学楼的改造动态:今年,北大开始改造地学楼,目前改造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全楼33间教室中大多都被改造成研讨教室!

在那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平等、深入交流,有利于师生一起研讨、学习高深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潜质。


不仅是北大,国内一些高校也都已开启一股建设研讨教室的潮流。本文就尝试以时间的经纬,梳理这一潮流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潮流的本质,并希望更多的学校加入其中。


北京大学地学楼改造后的一处内部构造(“北京大学教务部”微信公众号)


01


潮流的起点


潮流似乎开始于2006年。那一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在《读书》杂志发表文章《甄陶还是镀金》,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文章指出:


研究课在中国的一些大学虽然开设有年,却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即使在北大,也没有专门供研究课使用的教室


多年来,我和同事们的研究课都是自己想办法去找地方,从办公室到会议室,费尽心机。学校的教室都是讲台式的,它表明体制之中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


在这种方式之下,教学的内容就被理解为传授知识。这种课程有一个认识论上的基本假设:一种基本、完备而正确的理论或知识是可以通过讲授而传达给学生的,学生所需的劳动就是简单地接受、听讲与记笔记,不要说质疑,甚至连提问都是不必的


韩水法先生当时已经在知识论层面注意到,北大和中国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室配备方面存在的重大缺失。


庆幸的是,北大于同年开始改造旧的讲授课教室。(北大教务部微信文章的说法是,北大为解决韩水法教授提出的问题,同时从响应建设美好校园生活、满足同学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决定开始改造旧教室——编者注)


2006年10月,文史楼27间研讨课教室改造完毕,北大在教室建设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教室开始正式分为两类——研讨课教室和讲授课教室


研讨课教室走入北大后,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方便了研讨课教学,更促进了研讨课的发展。



数据


2012年前后,北大发力推进研讨课教学,至2015年,已有21个院系在81门本科生必修基础课和通选课上开展试点,大班课程开设131门次,小班讨论课839门次,参与教师770余人次,选课学生14000余人次。



佛罗里达大学沃灵顿学院赫文纳楼:小组讨论模式中的组团教室(来源:新客网)



02


潮流的蔓延


不只是北大,其他国内高校也有类似举动。



台湾大学


为了配合通识课程以及必修课程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需要,台大于2006年开始规划将地理系旧馆拆除,建设成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的“博雅教学馆”,以增加120人以上及20人左右的大、小型教室。


改造工程开始于2009年3月23 日,2011年2月1日取得使用执照,于2011年2月21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北京师范大学


2014年8月,北师大在该校教七楼试点改造教室,2015年4月,将教四楼二层语音教室建成为小班讨论教室。




四川大学


2015年4月29日,川大发出“关于望江东三教小班化教室改造项目的公开招标”。


校长谢和平指出了教室改造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我们从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和非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打造一个精英教育的高校,需要‘小班’的课堂。”




清华大学


2016年初,清华将三教7间扶手椅教室改造成讨论教室,将桌椅更换为变形桌椅,只要将桌子旁边的副板撑起来,就可以将六张方桌围成一个圆桌以展开讨论。



除以上高校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进行了研讨型教室桌椅公开招标,北京大学医学部、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空军雷达学院等也根据自身教学改革进程,将旧教室改造而成新的小班研讨课教室……


北京大学地学楼改造后的研讨教室(来源:“北京大学教务部”微信公众号)



03


潮流的本质


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实践课程,包括田野实习和实验室试验;二是非实践课程,即课堂教学;三是本科生科学研究课程;四是隐性课程。其中,课堂教学又分为讲授课(lecture)和研讨课(seminar)两类。


高深学问与初级学问的根本不同在于,高深学问中存在很多前沿、不确定的知识,这类知识很难被清晰地由教授传授给学生,因此研讨课就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需的存在。或者说,假如一所大学没有研讨课,很可能意味着该大学所传授的并非高深知识。 


与课程分类对应,大学的教室也应当分为讲授课教室和研讨课教室。



概念解析


其中,研讨课教室主要为会议室类型,没有讲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平等状态,而非教师高于学生。学生之间是面对面的,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为方便教授书写同时方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自由表达,教室一般要为教授和学生都准备黑板,教室中会有两面或者三面黑板。



台湾大同大学的研讨教室(来源:台湾大同大学事业经营学系官网)


从心理学上讲,我国高校讲授课教室往往为教师安排一个高出平地的讲台,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使得学生对教师须仰视,因而容易产生崇敬之情,“仰之弥高”。


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劣势,难以平等地提出疑问,产生问题后又往往反复掂量是否提出了愚蠢的问题。


教师站在讲台上,对于学生是俯视因而心理上处于优势,难以引发学生平等的提问,有时因为心理优势而感觉自己讲的都是真理,而难以容忍学生提出的“怪问题”。教师高高在上,是知识的权威和“牧羊人”。


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仰视日久,因而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模式和学习态度。此外,课堂上学生前脸对后脑,难以形成面对面相互讨论。


以上两种心理因素一日一日的累积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非常不利。


因此,高校在教学中引入小班研讨课教学,就成为培养创新人才、回归高深学问本质的内在要求,而这一工作的起点就是改造和建设与讲授课教室根本不同的小班研讨课教室


变革方向一旦确定,高校管理者需要与教室建设以及研讨课实践探索可能影响的人群积极沟通,逐渐改造和建设研讨课教室,并经由研讨课教室建设引导小班研讨课的逐渐展开,培养具备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创新人才。这是以上潮流的本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一读EDU 

声明:除特别注明原创授权转载文章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