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方略EDU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四十二)

习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为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师资力量,开发了《国之复兴》选修课程。课程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借鉴上海模式,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国之复兴》课程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中提取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充实到教学体系中实现了思政教学内容与国家战略、学校特色和学生关切的深度融合,以“读懂中国”为其要旨,体现了对当代中国所处历史语境的自觉回应。讲好中国故事是本课程选题的关键“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要求,“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要求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授课内容本身的知识性、理论性较强,另一方面也由于不少思政教师满足于“填鸭式”教学,再加上移动互联环境下“娱乐化”、“碎片化”的学习阅读风气,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期待不高。这就要求思政课改革树立更为明确的受众思维,从青年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出发,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坚定中国道路是本课程选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建党90多年、建国70多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党只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一帆风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从意识形态层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理应始终坚持“举党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真正成为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道路的必然性的主渠道。聚焦中国经验是本课程选题的核心纵观人类历史,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大变革往往会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对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而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容易,其中既凝结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探索实践,也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经验教训,还与中华民族绵延千年而不衰的文明传统一脉相承。面对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图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积淀还比较薄弱,在中国实践的解读、中国理论的构建及中国经验的阐发上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鉴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应把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借助有说服力的案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增强对中国经验的感知度、信任度。最后,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在选题上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MOOC在线、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课程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来源:青海大学教务处往期推荐1.2020年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名(校友会)2.声音|“网红教授”郑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续3.人民日报推荐的20幅哲理漫画,读懂胜读十年书!4.从教室入手,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5.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6.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的任务和程序7.叶澜:为什么我不赞成简单提“教师专业发展”8.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9.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从表层形式走向深层内核10.OBE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课程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详情
2020年10月16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四十一)

刘徽最早得到逼近圆周只需要计算圆内接正多边形就可以了,一个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可以用无穷级数表示为构思之巧妙,让后人惊叹。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到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计算
2020年10月12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四十)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2020年10月10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九)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来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往期推荐1.2020年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名(校友会)2.声音|“网红教授”郑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续3.人民日报推荐的20幅哲理漫画,读懂胜读十年书!4.从教室入手,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5.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6.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的任务和程序7.叶澜:为什么我不赞成简单提“教师专业发展”8.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9.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从表层形式走向深层内核10.OBE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课程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详情
2020年10月9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八)

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案例说明+课程基本信息案例说明: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的思政教育目标是要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思维方式,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其规则意识和约束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价值定位。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由实际复杂水资源系统→概化为抽象系统→构建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设计→求解并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修改和完善数学模型等过程,培养学生一种认识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去领悟科学研究的内涵。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以知识为载体,传授相关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养成探索的习惯,从实际问题入手,力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课程基本信息: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系统优化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等,以及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优化模型构建及其计算机软件求解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掌握水资源系统的概念、优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包括水资源系统的线性规划模型、对偶模型、整数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等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将系统工程的观点、思想、方法和原理具体应用到水资源工程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程实践中,为学习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库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工作及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0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这门课程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相关前期课程的基础要求较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系统优化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立水资源系统模型的方法及其求解方法,要求掌握线性规划模型及其单纯形求解方法、修正单纯形法、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及其对偶单纯形法、整数线性规划的分支定界法和割平面法、0-1型整数规划及指派问题,无约束非线性规划的解析搜索法,包括梯度法、牛顿法和共轭梯度法等,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的拉格朗日法和罚函数法等,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及确定性和随机性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多目标规划的主要目标法、线性加权和法、理想点法以及功效系数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模型方法等。(二)能力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数学模型的构建、优化算法的程序设计,提升采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复杂水资源系统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概化抽象、基本原理、算法程序设计、结果分析与检验”这一水利类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学科形态,通过经典算法模型学习与实践,掌握“问题、形式概化描述、计算机程序化”的问题求解的基本路经,在体验实现计算机自动计算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理性评判能力、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三)素质目标1.
2020年10月8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七)

课程名称:政治与传播思政案例名称: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案例所属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及知识点:第五章
2020年10月7日
其他

关注 || 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本次会议将邀请全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以及具有专业认证实践操作经验的相关人员。研修内容
2020年10月2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六)

爱国赤子情怀,践行绿色发展案例说明本案例为宏观经济学核算体系中的思辨学习讨论模块。力争将思政教育与经济学专业素养提升交融互促。思政教育目标立足于“志存高远,学以报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主题为“爱国赤子情怀,践行绿色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弘扬爱国主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就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进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同学不仅掌握宏观经济学GDP核算理念与方法的最新前沿,了解国情,同时激扬爱国爱家乡的赤子情怀、提升参与创新实践热情和自主学习力度。采取启发式教学和线上线下分组讨论进行。以政府部门与经济专业网站链接、诺贝尔奖经济学家观点与思辨讨论穿插进行,并与我国绿色经济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密切契合,带动学生深度思考。课程基本信息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平台基础课,授课学生众多,影响面广。课程从宏观视野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就业等宏观经济总量的决定与变化,探究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与影响机理,了解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制定。该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理论层面关注宏观经济模型演变,实践层面关注宏观政策手段配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基础知识,凯恩斯主义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有效性分析,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问题等,以及当代宏观经济流派,如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流派主要思想等。
2020年10月1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四)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全方位构建就业课程育人功能一、案例背景《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伴随我国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而设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意识,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把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1.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就业指导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需要深度挖掘课程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寻求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技能指导知识点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结合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体系中价值观探索部分,将思政教育中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集体利益等相关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体系中自我探索部分,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结合专业特色,引领大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大国智慧。结合中美贸易战,引导大学生锤炼本领,掌握核心科技,努力使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知识体系中外部探索部分,结合十九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政策解读,让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2.探索课程思政引导方式课程坚持价值引领导向,靶定课程高度和方向,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讲授中和实践环节中。引导大学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应对新环境、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理念、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在不稳定、不确定的生涯规划中找到明晰的主旋律,引领大学生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健康的职业观。课程将学与行有机结合,在课程后半阶段,设置更多的实践环节,并要求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结合起来,既能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同时也让课程直接向思政课程第二课堂延伸,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三.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只有有意识地挖掘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知识技能教育中,才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来源:石大教务往期推荐1.2020年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名(校友会)2.声音|“网红教授”郑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续3.人民日报推荐的20幅哲理漫画,读懂胜读十年书!4.从教室入手,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5.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6.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的任务和程序7.叶澜:为什么我不赞成简单提“教师专业发展”8.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9.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从表层形式走向深层内核10.OBE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课程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详情
2020年9月29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三)

01案例背景《中国古代小说赏析》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共32学时,课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增强爱国情操和文化自信。课程以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为线索,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内容,对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与赏析。注重挖掘作品中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结合时代需求,予以合理引导和利用。课堂学生的专业背景虽然各不相同,但大都出于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喜爱而选修此课,故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因疫情而不能开学的特殊学期,雨课堂、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在线教学平台,为课程实现网络直播提供了保障;各大图书馆、期刊网站、慕课平台等网络资源的免费开放,也为课程顺利进行、学生多样化学习提供了条件。02
2020年9月28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二)

01案例背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还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专业课程实现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普通地质学”是当前我校地质类专业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地质学研究几乎所有主要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是地质学专业的启蒙课,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质学的专业兴趣和学科发展。由于地质类专业所具有的艰苦性特征,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否吃得了苦、静得下心以及愿意投身地质学专业的学习、工作中,已经成为专业课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地质类专业的认同感,这无疑是我们这种行业院校抓好思政教育的关键。02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对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体现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各个环节之中,全方位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标。(1)挖掘典型案例,突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地球科学发展以来,特别是地质学进入我国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讲奉献、善担当、有作为的地质学工作者,如我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著名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等。向学生介绍地质学前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所取得的傲人成就,既能鼓舞人心,又能促使学生崇尚科学精神。学习他们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使每一位地质人都能在这种感召下收获一种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让同学们课外时间阅读《温家宝地质笔记》,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内容。《温家宝地质笔记》真实反映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和对地质事业的贡献,以及我国地质事业的成就和发展历程。通过阅读《笔记》一书,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大业做出贡献。(2)通过野外地质实践课,加强艰苦奋斗意识教育为了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和野外实际工作能力,我们还特别增加了延庆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地质路线,该路线风景优美,地质现象丰富,师生们边走边观察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生动活泼的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3)合理嵌入时政议题,增强课程思政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参与国际事务越来越频繁,相应地涉及与地质学方向相关的时政议题也越来越多,将其合理嵌入专业教育,既能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了解我国在国际上的角色。例如思考我国在“一带一路”能源以及矿产资源战略方面的策略,并提出自己的认识。相应议题的嵌入,既让学生活学活用了专业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在普通地质学的资源环境内容方面,就要谈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那些环境和资源问题。增加对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认知,意识到人与地球的和谐发展,唤起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崭新的地球科学观,使学生以促进人类能更持久地、高质量地生活在地球上,注重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协调发展为主要着眼点。(4)建立适应思政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思政教育,老师不再可能照本宣科。”除了本身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外,还必须对知识背后的历史乃至科学文化都有深厚积累。为此,我们组织了较强的教学班底,教师们共同研究课程、共同备课。目前的“普通地质学”思政教育教学小组有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4名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41~
2020年9月27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一)

案例概述《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是一门学生动手和思考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课本上的知识有出入的实验现象。学生往往会出现好奇、困惑、最后放弃的态度变化过程。作为指导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解释现象,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打破陈规,科学创新的精神。01教学目标01课程教学目标本主题是课程中的一个实验项目——质粒DNA提取凝胶电泳检测。实验内容是将从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质粒DNA进行核酸凝胶电泳检测,实验的结果是一张核酸凝胶紫外成像照片。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核酸凝胶电泳的操作技术,分析紫外凝胶成像的结果。02思政育人目标1.设计思路通常在实验结果中会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以及学生由此产生的一些负面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本校教师许晓东发现病毒中朊蛋白的事例,从而告诉学生对待非预期实验结果不要害怕,不要躲避,而是要从中发现有可能的科学研究创新点。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坚毅品质,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3.育人主题锲而不舍的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02教学实施过程《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是一门实验课程,课程目标除了训练学生们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外,还担负着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培养的任务。我们在大肠杆菌质粒DNA凝胶电泳检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最后的结果——凝胶紫外成像照片会出现一些非预期结果。一般教材指出质粒凝胶电泳呈现出超螺旋、开环和线性三种形式的电泳条带,但在实际结果中,可能出现少于三条和多于三条的情况。这种情况由于质粒构象的复杂性,学界现在暂没有明确的证据和统一的认识。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这些科研的现状,学生会出现对实验结果未知现象的恐惧,迷茫或逃避的思想。如果教师进一步给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创新的事例,比如牛顿、达尔文和孟德尔等,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探索发现,学生也会感觉无从下手、难度太大。于是我们给学生讲述许晓东教授的事例,他在英国进行电泳实验时,意外发现不应该出现的一个电泳条带,好奇心驱使他对这个没人关心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确定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科学现象,进而开始了十年锲而不舍的研究,终获成功。结合本实验项目的电泳图,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非预期实验结果都是无意义的,通过认真调研,来确定科学问题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而开始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索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的直白式教学,最大程度消除了学生们的负面情绪,引导了他们朝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方向前进。接下来我们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和讨论,对这些质粒进行单酶切;重新设置菌液培养条件;分析质粒类型等。学生从问题发现到学习世界和身边科学家的事例受到鼓舞,到开始学会自己思考,并尝试进行探索,专业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素养都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会给同学们提出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运用习主席的讲话,进一步鼓励学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坚持创新,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03教学效果01案例开展的意义和价值
2020年9月27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十)

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大一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节点,而只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才能稳固他们的专业思想,一旦专业思想稳固学生就会更乐意投入学习,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专业介绍或一两次报告的方式来实施,效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学校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面向大一新生组织实施了“专业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计划”。首批共立项建设了十门专业导论课程。下面以《新能源专业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为例加以介绍。一、建设思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通过导论课程和教材建设推动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素质方面重在培养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历史使命感;能力方面重在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2020年9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九)

课程背景“模拟电子技术A”是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测控、自动化、智能专业电子技术入门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平台必修课。课程具有非线性、复杂性和工程性等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有: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获得适应信息时代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设计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实践观念、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和从事电子技术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本次课讲授的内容——“放大电路中的反馈”是课程第5章的内容。“反馈”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是模拟电子技术理论与应用联系的纽带,在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章知识点多、难、杂,容易导致学生概念混淆、理解困难,学习时往往停留在电路的表象,不能深入到反馈的本质,也抓不住电路的内在必然联系,感到“似懂非懂”。因此,在本章导论的讲授过程中,采用“引导探究法”和“类比推理法”,从神舟与天宫对接到小鸡孵化,再到负反馈放大电路,从控制的角度,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环环相扣逐步提出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将问题进行拓展和延伸,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专家点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适当互动、把握节奏,将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巧妙结合。——李擎教授点评分享刘艳老师今天的示范课程是“模拟电子技术”,整个课堂展现出刘艳老师对教学的认真与热爱、自信与激情,其授课具有明显的几个特点,具体表现在:1.注意课程内容与前修知识的过渡上课伊始,回顾前面章节的内容,强调每个章节的定位和要求,注重知识传授的逻辑关联,由先修知识逐步过渡到本章内容,让学生明确本章的教学定位、目标和要求,这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意识。2.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触类旁通,将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巧妙结合教学设计触类旁通,拉近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馈”的概念和机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神舟天宫对接和小鸡孵化的案例,从控制的角度,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环环相扣逐步引出“负反馈放大电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学生剖析“负反馈”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以研究、解决问题为中心,构建从系统到电路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另外,该课程是党员示范课,课堂教学中也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实时反馈,根据目标不断调节等,将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巧妙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3.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引导探究式法,通过神舟与天宫对接案例引出“反馈”的概念和框图,引导学生思考;采用类比推理法,由小鸡孵化的实例推导出负反馈放大电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主题,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手段上,灵活使用视频、动画和多媒体技术,将众多媒体素材进行有机整合、精心组织,以更为感性和具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兴趣和授课效果。同时结合板书,强调重点和核心内容。4.适当互动、把握节奏教师应注意一些课堂组织的技巧,例如在课堂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就课程内容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等。经验分享用心设计、用情授课、用爱育人——刘艳老师经验分享1.用心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用心做好教学设计,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课程导入在课程的导入阶段,首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有亲和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然后引出本次课的内容,引出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可以从案例引出,包括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喜闻乐见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也可以从上节课未完结的问题引出,从更深层次讨论问题的角度入手,引出本次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强调本次课的学习目的、教学要求和定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主动性。2)课程组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和凝练,突出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拓展思维。课件设计能够体现前后内容的逻辑关联性,随时向学生交代知识之间的关联,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把握授课内容的推演,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讲授过程中,可以将教学设计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学生头脑中搭建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沿着思维导图的脉络结构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整体结构、核心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教学轨道,以便师生共同思考和解读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互动。3)课程小结在课程结尾阶段,一定要做好课堂小结,梳理整节课的内容,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梳理和总结。另外,还可以设计与下次课内容相关的几个思考题或者精彩预告,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充满期待。2.用情授课,激发学生动力积极饱满的教学热情可以带动和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很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近距离地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感受学生各种细微的反馈,不断地调节课堂节奏和氛围,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思路,与教师积极和谐地完成教学内容。3.用爱育人,激励学生潜能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上用心教授学生,课下走进学生,和学生交流沟通、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励和鼓舞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来源:北科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往期推荐1.2020年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名(校友会)2.声音|“网红教授”郑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续3.人民日报推荐的20幅哲理漫画,读懂胜读十年书!4.从教室入手,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5.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6.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的任务和程序7.叶澜:为什么我不赞成简单提“教师专业发展”8.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9.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从表层形式走向深层内核10.OBE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课程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详情
2020年9月26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八)

案例说明在课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学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课程内容设计时融入思政元素,力求在讲课时将思政教育内容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和谐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对应的课程育人目标。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相对难学、枯燥的课程,加入思政内容教学设计,融入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稳定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规划意识、底线意识;培养工科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等,实现价值观的引领,使课程内容变得更鲜活、更有感染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核心是改革传统的课堂,将教师授课注入式的被动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翻转式、讨论式、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授课整体遵从问题导入——启发思考——理论讲授——归纳总结——案例分析——得出答案,采用观看视频、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后调研、撰写小论文、教学平台推送有教育意义的案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引导同学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受到启发,同学们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达到促其心智健康成长的目的。课程基本信息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制造业、能源、交通等众多行业,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本课程为自动化、测控、能动等9个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受众面广,在学时设置上自动化和测控专业64学时,其他专业48学时。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掌握古典控制理论的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的基本理论、方法,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理论、积分变换等,是交叉性、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0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分类与基本要求。2.了解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掌握线性定常连续和离散控制系统建模方法、各类数学模型表示及其相互转换方法;非线性系统经典数学模型描述方法等内容。3.掌握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并掌握用这些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性能;了解离散定常系统的分析方法,非线性系统的经典分析方法。4.掌握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各种校正方法、基本思想和常用的校正装置。5.能用Matlab仿真工具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理解仿真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作用和局限性。(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方面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2.能够对自动控制方面的工程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归纳,依据物理、化学、电学等定律运用微分方程、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等知识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3.能够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准确计算控制系统时、频域性能指标,并能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简单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综合,使学生能够依据控制理论的专业知识对工程中的控制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设计。4.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学生理解系统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动态特性、稳态性能的影响,并能根据实验数据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5.掌握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能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分析、计算与仿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现代工具的使用能力。(三)素质培养目标1.厚植爱国精神与刻苦、勤奋、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造人生价值,报效祖国。2.培养学生的工科人文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要有稳定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规划意识、底线意识。4.结合行业特色激励学生提高专业素养,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能源电力建设进程中去。02、教学策略在讲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尤其是自动控制应用时引出自动化之父。通过观看短视频,介绍被誉为“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两弹一星”“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事迹,引导学生弘扬其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攻坚克难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其“学成必归”“五年归国路”“十年造两弹”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交小论文了解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课程思政融入的效果以便改进。通过讲授负反馈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功能特点,使学生理解只有各组成部分各司其职、爱岗敬业、团结一致,才能使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进而引申出我们在社会大系统中工作也要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等。通过讲述正反馈原理,借助孟母三迁、猫食碗故事等正反馈控制引导学生弘扬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020年9月25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六)

《仪器分析》是化学、环境、材料、生物、地质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应用仪器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理化分析的能力等。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在高精密仪器设备领域的现状,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综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树立科研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01案例说明
2020年9月24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五)

课程基本信息《系统工程导论》课程为自动化专业第五学期专选课,支撑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对应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备工程管理、沟通与协调,具备工程伦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素养,是同时涉及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的交叉课程。自2010年开设本课程至今已有10届教学经历,一直受到学生好评。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是过去两年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从2010年第一次开设,从讲解理论方法为主的专业“概论”课程模式,逐步演化到后来不断融入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中,应用课程方法原理进行规划、优化、决策的方法实际运用模式。我们通过增加平时大作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们全面熟悉课程方法体系指导自己今后学习、生活、考研、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与危机意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担当,并在上课的过程中,把专业兴趣引导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以区别于知识体系详细深入介绍的“专业概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教师每个学期增加2-3周的中期报告审阅和个性化谈心谈话,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案例说明针对《系统工程导论》课程,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总结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融入导论课的建设模式。构建了基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定制化思政教学融入方式、模式、形态等思政融入课程的解决方案;此外围绕课程“个人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期中作业报告,开展了个性化定制化谈心谈话并就同学关心的个人学业、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相关的话题与课程方法应用之间的联系进行独立辅导,并将此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依据。希望通过试点改革,为学校开展专业导论课的思政教学改革抛砖引玉。建设思路: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根据知识内容与授课特点,开展融入方法的概要设计,进而选取融入点与融入模式,并深入挖掘融入案例。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包括直接元素和间接元素)、融入模式和思政元素融入后的成效(包括直接成效与间接成效)如下:
2020年9月24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四)

一、《有机化学》课程概况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规律,是药学类专业的主干基础课之一。有机化学是连接化学和生命科学的桥梁,是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先修课。我校在1936年建校伊始即开设有机化学课程,至今已延续八十余年。现阶段,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涵盖了药学院、中药学院、生科院、基临院、工学院等各专业七十余个班级,每学年授课面向数千名学生。《有机化学》多年来均被学生评价为学习难度最大的基础课程之一,而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诸位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广泛受到学生的肯定。多位教师在面向全校的“吾爱吾师”学生投票活动中屡获奖项,教学团队也曾在该活动中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研室”。近年来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之外,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也开始尝试诸如混合式教学、MOOC/SPOC教学、翻转课堂、在线课后练习与测试等新型教学手段,并在学校率先进行“月考制”过程性考核探索,以期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为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一直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创新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2020年9月23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三)

导言:育人,需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但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了注重知识传授和强化专业技能外,也注重价值引导。在进行课程全方位教学设计时,教师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了生化知识点里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过程,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专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三农”情怀重塑育人目标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生物化学(下)课程在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分别重塑了已有的教学目标。在认知目标方面,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物化学发展趋势和生物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在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在生活中应用生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研中运用生化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质的思维能力,在应用层面为高端精准农业的进步和医药健康及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情感目标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具有农业大学本色的“三农”情怀,以及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科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01.在案例中体现“爱农知农为农”精神作为农业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我们在以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案例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追踪科研新进展并融入到课程相关内容中,特别是生物化学理论及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案例和研究。例如:根据氨基酸合成途径设计的除草剂草甘膦、生物固氮以及生物化学技术在现代农业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等。为培养“爱农知农为农”的创新型农业人才服务。02.了解中国科学家经历,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教师搜集了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突出的研究成果以及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建立了资料库,并融入到相关的专业知识点中,展示我国过去、现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使同学们感受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一节时,引入中国科学家在1965年“一穷二白”的时代背景下,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工作介绍。通过介绍,使同学们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高度的国家使命感的驱动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在学习”RNA转录”一章,引入施一公团队解析高分辨率酵母剪接体的研究,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对世界科学的重大贡献。通过对本专业我国杰出科学家的研究经历与突出贡献,使同学们了解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03.讲述学科故事,感受科学精神通过讲述学科知识背后的故事,认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学习“氨基酸代谢”一章中以甘氨酸为前体合成卟啉环的代谢途径时,介绍了科学家David
2020年9月23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二)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
2020年9月21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一)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敬业3.
2020年9月21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八)

教学实施过程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首先通过几张化工厂的真实图片,带领大家认识本门课程,介绍完本门课程主要内容后,通过图片内容,分析如何降低化工厂带来的环境污染,建设绿色家园。问题:
2020年9月20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九)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团队充分挖掘《英美文学选读I》中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努力打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平台。主讲教师汪顺来
2020年9月20日
其他

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理论、设计与编制方法

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理论、设计与编制方法专题培训班聚焦规划形势分析、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厘清高校战略规划编制核心要领各高等院校:2020年是我国高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启动之年。发展战略规划是在新一轮竞争中,引领高校发展,提高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实现高校高效、优质发展的蓝图布局。发展战略规划涉及学校发展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问题。在编制过程中,高校如何识别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找准定位与制定战略目标,如何明确核心竞争力与确定战略重点,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为战略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如何系统推进战略规划编制、实施、检查、评估等,这些问题是每个院校规划部门领导和研究编制人员面临的难题和应当掌握的技能。针对我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现状和院校研究人员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帮助各高校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执行工作,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化水平,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成效、交流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我院特举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理论、设计与编制方法专题培训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组织单位主办单位北京华思培教育科技院协办单位北京思博行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会议目的
2020年9月20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六)

以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内容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学之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实践三全育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体质健康、身心协调以及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品德优良的现代大学生的重任,如何把握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特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建设当中,如何实践与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成为当下实践和落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紧要课题之一。2019年体育教研部建设《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建设》项目,现将一年来的建设情况总结如下: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要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清什么是课程思政、怎样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等问题。认清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在体育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融入”和“挖掘”思政资源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向同行、不可分割。体育教师的育人、课程的育人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的;不是无意识的行为,而是教师自觉的行为;不是自发的,是有组织的。1/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性特点体育“课程思政”侧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与体育各专项课程知识、体育人物、体育历史事件等内容密切相关。传统体育教学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配合着“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总结讲评”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课堂结构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主体论的执行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充分体现在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和方法中,反映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应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对学生起到教育、陶冶、感染、影响作用。如在体育教学理论中介绍中国女排爱国、拼搏、将压力转变为动力等体现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王耀东老师在排球教学课中,给同学们讲女排球故事,介绍中国女排精神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观念1/立足学生做到全面融入要融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就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培养目标、融入课程设计、融入教学环节,并提出明确要求。要融入教学计划,合理设置体育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体育理论课所占比例,在日常教学中恰当渗透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增设一些和人文知识有关的理论课程。要融入教学设计,体育教师在教授每一个运动项目时,要将与之相关的体育理念、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作为授课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案例:体育诚实守信教育在沙河校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安装球类收容箱,建立“体育器材诚信管理站”,学生自取自还运动器械,即满足学生对体育器械的需要,提高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同时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进行诚实守信教育。2/立足课堂增强教育效果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课堂内容设置要从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体育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中要丰富教学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团队竞争等新式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话语和知识传播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和学习,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以“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的提升。教学案例:体育教研部的体育课程,细分为篮排足、乒羽网、武术、体育健美操、瑜伽、保健、体能、旱地滑雪、器械健身等12个项目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注重结合项目特点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们能够做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寓思想于行为之中,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杜俊儒老师在武术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用武术礼仪约束自己,言行有礼,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譬如师生互行抱拳礼、鞠躬礼、强调“习武先习德”,健身又健心。方睿健老师的瑜伽课堂则强调瑜伽礼仪:进教室脱鞋保持地面干净,关掉手机彼此不受干扰,安静上课力求身心合一,互相尊重心怀感恩,始终如一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王耀东、杨三军、赵振东、陈李芝等大、小球类项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团队意识的灌输:篮排足大球类项目强调团体配合,维护集体利益,不怕吃苦,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乒羽网小球类项目要求互帮互助的协作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作风。王耀东、赵伟科、刘一、吴岩、高笛等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心理教育,摸索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运动中的紧张、畏难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和鼓励表扬语,达到稳定学生情绪,转移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完成练习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的同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3/立足课外丰富德育形式体育课程是在众多教育课程中为数不多的学生在业余时间还能广泛参与、自觉参与、乐于参与的课程,利用好体育这一特色能有效提升德育的覆盖面。首先,要组织以体育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普及体育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真正的内涵和魅力,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其次,要开展好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使青年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要将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推进“校园跑”活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立德树人离不开体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往期推荐1.2020年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名(校友会)2.声音|“网红教授”郑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续3.人民日报推荐的20幅哲理漫画,读懂胜读十年书!4.从教室入手,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5.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6.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的任务和程序7.叶澜:为什么我不赞成简单提“教师专业发展”8.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9.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从表层形式走向深层内核10.OBE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课程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详情
2020年9月19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七)

课程名称工程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是以工程与经济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以工程——经济系统为客体、致力于增强工程有效性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经济学教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立足于育才先育人,通过课程思政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非技术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复杂工程的“经济性评价与选择”的技术能力。主讲教师郭献芳郭献芳,教授。曾获常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主持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十二五”重点专业类等建设项目。主编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一部、电力行业精品教材两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教育科学研究三等奖一项、市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两项。案例一经济效益理论1.课程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经济效益理论的深刻内涵,辩证分析工程-经济关系,深刻理解经济效益的中心地位,增强自觉运用经济效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动性。2.思政育人目标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极端重要性,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特出特征,理解市场调节与计划干预的辩证关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自信、行为自觉。3.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首先系统解析经济效益理论的基本内涵:经济效益质的规定性;经济效益量的规定性及全面投入的的概念——既关注项目消耗的社会资源(成本),又关注项目占用的社会资源(投资)。其次准确把握经济效益理论的基本要义:(1)市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典型特征:前提是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权力集中统一;本质是市场经济,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竞争优势获得资源配置机会、发展机遇。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使得政府在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开、有序方面更有作为、更有效,展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2)效益及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观点。深刻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性地解决机制不活、效益不高问题。(3)创新的观点。深刻认识习总书记
2020年9月19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三)

4.外国童话剧《白雪公主》2016年度人文素养展演——戏剧专场1.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赖婚》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五)

●小组讨论:《骆驼祥子》——祥子“北漂”梦想的起起落落案例二守护青山绿水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四)

课程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微波技术与天线》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微波传输与网络理论,微波元器件及天线基本知识等,是移动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应用的重要基础。在《微波技术与天线》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组注重将国家需求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的事迹感染学生,以我国高新技术在艰难的国际局势中自主创新、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激励学生,通过思政案例的教学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好地践行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该课程为2019年立项的我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电子信息学科为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讲教师时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校开展了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申报及评选活动。希望藉此评选活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创新教学载体,培育一批育人效果显著,“思政”功能鲜明的示范课程,提升课程育人能力。教务处将分期推出优秀案例的分享。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主讲教师徐红丽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

案例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这门课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把握,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反思批判能力。课程本身还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意识形态性。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01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十一)

知识·能力·素质·情怀—《中国文化读译》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翻译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双向交流能力,在翻译中要成功理解他国文化,首先需要理解本国文化。深刻理解并弘扬中国文化,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讲述本土故事,是每一位中国学子应具备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读译》为英语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和当代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学习和中英互译训练,使学生了解今日中国风采和中华民族风貌,并能以流畅规范的英语对外译介、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今日中国。这一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观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国文化读译》力图呈现知识性、工具性、思辨性、人文性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特征,承担起“了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培养国际视野、建立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功能。一、教学内容与设计本课程共分为4大主题、12个知识模块(课程内容分布见下表),涵盖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服饰、饮食、建筑、旅游等中国文化诸多方面,课程第1周讲述中国文化概况,第4周举办读书汇报,第8周进行期中考试,第12周举行课程汇报,主体内容与主题活动穿插进行,共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每堂课程力争融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怀培养为一体。以下是教学设计案例: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除课堂讲授之外,任课教师还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1.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九)

一、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注重思政点的设计,更要注重课程整体思政体系的建设。根据《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组对建设思路进行了整体设计。1.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恰恰聚焦培养青年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团队协作、文化自信、创新变革能力。因此本课程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针对青年学生成长特点,聚焦新时代青年思想关切,着眼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注重加强正面引导。课程思政案例2.两线并进--“组织行为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在每一章的教学设计中都从两条主线出发,一方面传授管理的组织行为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成长为一名立场坚定、动机高尚、具有协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合格的社会人,做好进入社会组织的前期准备。根据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关系,对每一章内容的两条线进行思考和设计,力求突出各章重点,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逐章递进,前一章的学习成为下一章的基础,每一章内容都可以承上启下,学完内容后学生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将所学知识点进行串联,分别掌握组织行为管理知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可以将两条线合二为一又形成知识体系。3.三位一体--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借鉴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第一、教学体现价值塑造目标,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第二、重在学生能力提升,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从社会重大需求入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重视知识传授,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授以外,注重结合时代特色把握理论前沿,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并将学课前沿传授给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是通过在每一章学习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在每一章结束后提供课后阅读书目“带着思考去探索”来实现的。二、注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前后对比,关注学生反馈1.从讲授为主讨论为辅转变为研讨为主讲授为辅,注重学生反馈学生研讨活动2.从单纯管理案例转变为管理+思政案例三、课程建设的不足及后期的计划1.课程思政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高,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政治立场坚定,用真挚的感情将思政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准确的将思政的涵义传达给学生。2.作为专业基础课,如何确保不同教师、不同授课风格实现统一的思政教学效果仍有待后期继续研究实施。3.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第一、本课程组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上只是迈出了一小步。随着组织行为学课程马工程教材的推广和使用,需要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要求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内容。第二、根据当前课程建设的不足,本课程也需要在后期的授课中全面铺开课程思政教学,争取小班教学,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第三、紧跟学习步伐,不断更新、完善典型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案例库。第四、不断探索学科发展前沿融入教学。第五、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迫使我们积极研究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第六、探索课程思政效果的考量方法,积极向校外、省外同行吸收借鉴优秀的经验,将课程做的更好。来源:青海大学教务处往期推荐1.2020年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名(校友会)2.声音|“网红教授”郑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续3.人民日报推荐的20幅哲理漫画,读懂胜读十年书!4.从教室入手,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5.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6.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考查的任务和程序7.叶澜:为什么我不赞成简单提“教师专业发展”8.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9.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从表层形式走向深层内核10.OBE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课程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详情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六)

1课程简介《电力电子技术》是面向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性课程。该课程是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电力牵引与传动、动车组运用工程等后续核心专业课程的重要前提。本课程除了讲授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外,还尤其重视对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其他领域与电力电子技术的最新交叉知识点的讲授,课程内容体现国际前沿,服务思政育人和专业建设。本课程获批中南大学2019年首批课程思政项目立项。2总体思路与教学目标总体思路:1本教学案例聚焦“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际和最新发展前沿,主动对接我国实施“交通强国”、“智能高铁”等重大战略对轨道交通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创新地提出一种融合“前沿教学+共性卡脖子技术+交通行业课程思政”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教学育人效果。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八)

化学化工学院张寿春编辑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七)

1课程简介《力学》是物理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研究的是物理学中最基本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规律。力学的研究方法是普适的,通过力学课学习的物理基本规律和概念,以及建立的物理图像是学习后续物理专业课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具备综合运用微积分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对物理规律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背景的梳理和学习,让学生融会贯通的理解物理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与欣赏物理的品味,培养物理直觉与创新思维。物理的起源来自于人们对于大自然规律的好奇心,物理是一个试图研究万事万物规律的科学,是最讲逻辑和道理的。因此物理的学科体系应该能够最生动,也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宇宙观。同时,物理作为实验的科学,强调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和质疑精神,而科学的批判与质疑正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力学作为物理学中第一个成功的科学范例,也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最多的物理知识,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通过力学课程合理设计的思政元素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逐步熏陶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爱国情怀,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下面,我们以流体力学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关于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践,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批评和指正。2知识背景在前面的力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弹性固体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应力和应变的关系,从这次课开始,学习流体力学的相关内容。3实施方案课程导入:1在本次课开始之前,先抛出一个问题:“固体和液体的区别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可能得到的答案(中小学的理解):“固体:有确定的大小(体积),也有确定的形状。”“液体:有确定的大小(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液体的形状取决于装它的容器的形状。”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五)

课程简介《材料力学》是土木、机械、交通、航空航天、材料、采矿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及杆件的承载力问题。它的理论、概念、方法对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上述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工程素养。近年来,针对课程概念抽象、公式繁多、内容枯燥的特点,以及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欠佳的情况,任课教师开展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以学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经验,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为本次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9月15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四)

在质量、能量守恒基础上,运用数学、物理学知识研究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从各单元操作的技术细节及操作要素等方面知悉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科学体系及其丰富内涵。工程思维
2020年9月14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

来源:中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了充分展示我校教师尽心尽责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的良好精神风貌,促进我校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在线课堂组织技巧和“课程思政”等方面充分交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在线教学优秀案例评选工作,近期将在公众号中陆续推出我校教师的在线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案例。本期将为大家推荐课程思政案例来自:中南大学护理学院周乐山教授---守护儿童健康
2020年9月13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二)

好的教学需要好的设计,课程思政亦如此。依靠巧妙的构思、科学的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并借助于恰当的课堂教学手段,使得教书与育人浑然一体,尽显教学的艺术,体现教学的魅力。
2020年9月12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一)

本期将为大家推荐课程思政案例来自: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潘爱华教授---谱解剖学思政教育新篇
2020年9月11日
其他

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学术(SoTL)视野下教学研究方法(线上)专题培训会

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学术(SoTL)视野下教学研究方法(线上)专题培训会◆勇立潮头、拥抱前沿、强师赋能——大学教研系列课程◆诚邀您的参加各高等院校:高质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并进行优秀教学成果的总结与交流,是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良好氛围的合理途径。
2020年9月3日
其他

专业课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布局、教学设计与落地实施(课程思政的西农经验分享)

课程思政从系统布局、教学设计到落地实施——西农课程思政实战经验分享线上培训班7位西农课程思政培训师(涵盖农、理、工、文、艺术类)、3大模块、7场落地实践分享——系统化打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打造有“温度”的金课价值引领不断线,教书育人结硕果各高等院校:
2020年9月3日
其他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剖析与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
2020年8月31日
其他

2020年中国师范类院校排名(校友会)

年全国高考、考研考生与外国来华留学生填报志愿挑选大学和专业提供权威参考指南。来源:艾瑞深校友会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2020年8月4日
其他

声音|“网红教授”郑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续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日前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这一意见一经发布,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引发一些争议。支持者表示,学生苦只会闷头写论文、讲课烂到家的老师久矣,应当大力推广这一举措。反对者认为,教授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评高级讲师。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节目采访了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听听他怎么说。
2020年8月2日
其他

人民日报推荐的20幅哲理漫画,读懂胜读十年书!

当我们年轻时,我们有梦想,勇于奋斗;我们敢爱敢恨,莽莽撞撞。等走过了一些路,经历了一些事,吃过了一些苦,伤害了一些人,回首在看自己的人生经历,唏嘘不已。有些经验,有些哲理,只有在亲身经历过才会恍然大悟,但是有些告诫,有些道理,我们其实可以早点明白,人生才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人民日报》以漫画的形式,讲尽生活的哲理,如果你能读懂,将胜读十年书!1、只有一片叶子时人们会抬头仰望,满树叶子时,人们便低头赶路。2、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于别人停下来,你仍然在走。3、原谅别人常常比指责别人更具有杀伤力。4、人不是火柴,不能一擦就冒火。5、只要你长着耳朵,就会听到不中听或中听的话,不必为此烦恼。6、不知道转弯的人走不远。7、在小溪里,鱼常常感觉自己很大;到了大海里,它才知道其实自己很小。8、把朋友变成敌人是一种愚蠢,把敌人化为朋友是一种智慧。9、只欣赏鸡的脚印,便看不到天上的雄鹰。10、最诱人处最危险。11、人们总是在头脑发热时做出一些傻事,供平静下来反思。12、控制不了自己,你就控制不了别人。13、你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14、生活是一部多幕剧,在不同的场次里,人们变换着不同的角色。15、和小人对骂,你会变成矮子。16、能随风飞到天上去的,一定没有什么分量。17、你站在阴影里,却说太阳对你不公平。18、温柔不一定是陷阱,陷阱一定温柔。19、影子是不真实的,它不是在夸张,就在缩小。20、给个猴牵着,就以为自己是齐天大圣。这是人们常犯的错误。一幅漫画,一种人生,一种感悟。它在扎心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许多想说却没说出口的道理。愿我们都能看懂漫画里的世界,踏踏实实、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2020年7月31日
其他

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课程思政,是将德育的元素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凸显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更大的范畴而言,课程思政分析的是科学性与人文属性的关系,是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目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立体的育人理念,已经开始各种教学实践探索。但是,教师在操作层面上,常常存在各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有的生硬地将德育元素添加入专业课程中;有的呈现出去专业化和去知识化的倾向;有的将专业课程的内容定位为纯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针对专业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课程思政”在不同层面的基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适当性问题,以及德育元素的融入途径和方式。教育传授美德,也需要道德指引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主要体现在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很少提及其思政教育的属性。教育与价值的关系,教育与美德的关系,提供了课程思政的理论视角。价值教育作为国际教育界新兴的教育思潮,至今不足30年的时间,是面对现代性价值危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价值教育摒弃了实证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的价值无涉观点,强调价值与教育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其本质属性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基础上,培育和谐统一的完善人格。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美德不是依赖于人的本性,而是需要教育达成的。美德需要教育,进一步而言,教育是否需要美德呢?当然,教育需要道德指引,否则,教育的功效有可能有所偏颇。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执政党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程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专业课程育人目标的一部分。平衡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高校专业课程在承载人才培养的任务时,既要传递知识,把握好真理的尺度,又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做好价值观的引导工作,把握好价值尺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相对于价值尺度而言比较容易把握。真理尺度要求教师在专业训练的基础上,遵从课程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专业课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依然是授课的根基性内容,不可以弱化和轻视,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基础,否则专业课程就成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价值尺度,强调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合,实现从知识教育到情感教育,最后到价值观的引导,培养有知识、素质高、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上不断地探索,既不让学生们觉得意识形态教育上的反感,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如果价值尺度掌握不好,德育元素的使用牵强生硬,也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把“课程思政”上成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中,我们不能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对立起来,专业课程既要保有其知识传统和能力提升的目标,又要在此过程中,将德育元素较好地融入进去。二者不能对立,也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融合。价值功能的发挥必须以真理性的内容为前提,真理性内容为实现价值导向功能服务。为了求效,必先求真。求真作为科学的内在价值,它是求效赖以成立的基础和前提。德育元素融入的途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投身于社会建设的热情和能力。每一节课,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思想交融的过程;不仅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价值的引导;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更应该凸显德育教育。基于这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和认识,要较好地把握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在德育元素的融入中,可以考虑如下几个途径:谈思想、谈历史。不仅是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理工农医类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都有育人的功效,因此,如何让这些德育资源在课程中被挖掘和运用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知识的由来、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各种理念、知识与个体的互动过程、知识的应用和价值这些内容中,可以提炼出诸多德育教育的元素。谈文化背景。任何专业体系的构建,都不能忽略历史和文化背景。背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更加宏大的纵向和横向的时空脉络中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架构形成的历史根源和社会价值。文化背景中蕴含着专业知识与社会使命的联结,能够更加清晰地让人们看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将个人的前途与时代使命紧密地结合。谈名人传记及事件。可以选择本学科本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知名人物及其事件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改革中,向学生们讲授和分享该专业起源阶段的名人传记,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的道德情怀、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社会使命感、社会正义感,将专业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注意要将真理与价值有机地结合。以价值引导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价值是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导向性融入,真理是建立在以社会、群体、人民利益以及国家需要基础上的知识传递。如此,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和本质就更加贴近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202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