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十)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是我校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目的,是让我们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视觉文化史和美术遗产,了解我们悠久、独特而又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在掌握我们民族审美历史的基础上,体会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所具有的开放胸怀、创造精神和文化自信。本课程团队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史》所具有的思政教育潜能,从美术史的学习中反思我们的审美文化和视觉经验,从理论高度不断推动我们的认识,激发我们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动地改造世界,并让世界人民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多元格局。
主讲教师
刘秋兰
刘秋兰,艺术学博士,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偏好理论与史料并重,研究兴趣集中在近代美术史与西方艺术理论。近年来主持项目三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新兴百美图与近代新女性形象建构研究》(20YJ76006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申报∙自由谈〉时装仕女刊头画及其对新女性的想象和建构研究》(2017SJB1811)、校级项目《清末民初新兴百美图画家 群体研究》(YN1645)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两项:《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绘研究》(17AF004)、《图像学与中国美术史研究》(12AF006)。主讲课程包括:《中国美术史》、《展示设计》、《人文教育》、《女性主义艺术鉴赏》等,曾获校级讲课比赛一等奖(2018)。
多元文化的中国美术史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美术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对中国美术史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知道中华民族的视觉文化和美术遗产是独特而多彩的;了解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掌握中国美术史的总体脉络、熟悉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
深刻认识中国美术史在时空上具有复杂性,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性,是中国美术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的发展。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
以感性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心中哪些作品属于美术,通过问答引出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人物、与作品及人物相关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以及美术制度、运行机制以及意识形态等;
2、中国美术史的总体脉络
结合幻灯片讲述中国美术史的分期:史前时期的原始美术,与当时的巫术、政治和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历史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夏朝到晚唐,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贵族美术;自宋朝到清末的文人美术;晚清到民国的平民视角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为学生设定阅读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网络自主搜索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资料,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美术的时代性与阶级性,立足当代的美术创作应表现时代精神。
3、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以个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图像学方法、风格分析法等美术史研究方法有初步了解。其中外部研究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功能和传播途径等社会因素;内部研究关注图像的风格与样式。美术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有明显的政治、宗教和经济属性。
运用启发式、讲授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力求使中国美术的研究对象、总体脉络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性知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和探讨具体作品。在传授中国美术史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到中华民主的视觉文化史是独特而多彩的,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操。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美术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在熟悉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时代美术在社会复杂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解原始的空间观念及其表现、掌握仰韶文化彩陶的两个类型、熟悉原始礼仪建筑、礼器与符号。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对新时期时代美术作品的学习,以及配合彩陶纹样的手绘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史前审美观念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当下视觉文化特征以及“匠人精神”,培养其对传统纹样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定居农业社会的聚落空间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墓葬等去了解先民的空间观念、生死观念。从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可能隐含的原始信仰,引出中国人熟悉的天圆地方、四维八方等观念;墓葬艺术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是古人生死观的理解与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进行思考。
2、陶器艺术
以丰富的彩陶图像建构起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脉络,让学生在了解彩陶基本类型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深度调研。彩陶多彩的画面有助于我们认识混沌朦胧的原始思维,从形式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人们对于纹样构成规律的把握,图案的意义可能大于器物本身。常见的鱼纹、鸟纹、蛙纹可能与原始信仰、生殖崇拜有关,当时艺术语言的丰富可以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探寻美术的源头,增加民族自信心。
人面鱼纹彩陶盆
3、原始礼仪建筑、礼器与符号
在原始宗教活动中,美术可以营造一种神圣的空间,将形而上的观念转化为物质性的实体。玉器被赋予各种儒家的道德观念,其起源也源自史前时期,透过这些器物可以让学生了解某些传统观念的生成过程。以具体案例如:牛梁河遗址中的女神塑像、黑陶高柄杯、灰陶尊上的象形文字符号等,让学生对原始礼仪建筑、礼器、符号等产生较为感性的认识。
案例三
秦汉时期的墓葬美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墓葬美术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通过对帝陵、贵族墓葬、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的学习,了解当时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的面貌与成就,并由此理解帝王、贵族、官僚以及普通民众超越大限、追求永生的理想和信念。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墓葬美术认识汉代生死观,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以及“孝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帝陵及贵族墓葬的视觉性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秦始皇帝陵雕塑到霍去病墓雕塑风格的变化,透过视觉艺术的表面深入到时代精神。从秦始皇帝陵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是以强烈的观念来震撼观众,政治的创新和艺术的创新是一回事,都是视觉性的,他打造了新的时间和空间系统。陵墓是微缩的宇宙,艺术的写实风格也显示出对仿真的追求,艺术与皇权合二为一。
2、墓室壁画、画像石与画像砖
墓室壁画是和死亡有关的艺术活动,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主要是魂魄的观念,从墓葬壁画中可以发现,它不是想让死人复活,而是让魂魄去到最合适的地方。汉代人对灵魂的旅行和它周游的世界,满怀着敬畏,饱含着憧憬。
汉代墓葬艺术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汉代,“孝”从一种个人品格发展为一种社会文化,甚至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以武梁祠为例,其丰富而系统的图像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人所理解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对汉代人而言,给逝去的亲人营造出无边无际的良田美宅就是最大的“孝”,“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仍有其重要价值。乐舞百戏画像砖
佛教石窟艺术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佛教的兴起对美术的影响。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灿烂辉煌的艺术成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操,并树立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艺术创作中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理想。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佛教基础知识背景
佛教文化的本源是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东传到中国各地有两大倾向,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功德。文化的融合影响到了石窟艺术的风格样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应参照西方美术史进行比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要能够融合多种元素进行创新。
2、石窟艺术的建筑形制、雕塑样式和壁画内容
在对佛教美术“样式”问题,如“凉州模式”、“云冈模式”等进行探讨时,将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文化诉求、传播路线等问题带入,增加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深度,从宏观上把握北魏到隋唐之际中国石窟美术文化传播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3、中国主要石窟
石窟艺术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吸引了南北各个社会阶层的信众,从皇家赞助、地方官员提倡到普通百姓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注意到各个石窟的异同,外来建筑、雕塑、绘画等一系列因素都出现在中国本土,对繁荣汉代流传下来的视觉艺术,产生了全面影响,它们的融合形成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铺垫。
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通过学生在课堂分享的石窟艺术调研报告,可以发现他们通过调研不仅熟悉了石窟艺术不同时间、地域所体现出的不同风格和题材;也对石窟艺术所反映的宗教活动及社会风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分别对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成果来看,学生能够通过相关文献、图像和视频资料对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风格及其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关联作出相应的解读。
仕女画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仕女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帛画到仕女画的黄金时代是在唐朝,这个题材承载了许多内容,既有“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也有反映时代审美风尚的功能。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透视时代精神对仕女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美”所承载的道德指向以及“美”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仕女画的源头
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出从战国到西汉时期仕女画的发展。以战国帛画《蘷凤仕女图》和西汉帛画《利苍夫人行止图》为例,让学生认识中国画技法、了解线条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图像的具体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图像学方法将图像的内容、涵义及其时代文化氛围结合起来进行解读。
2、仕女画的发展
通过对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图像的来源和功能。《女史箴图》本意有涉于政治,为配合张华《女史箴》所作插图;而《洛神赋图》则是文字与艺术的结合,将曹子建《洛神赋》中的浪漫史在绢素上显现出来。两画显示了顾恺之仕女画的功力造诣,其构图与笔法不仅很好地阐释了中国思想儒释道三大体系,也可见东晋人的潇洒风采。引导学生从绘画的功能性上升到绘画的精神性和创造性。
3、仕女画的成熟
通过对张萱《捣练图》、周昉《簪花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赏析,引导学生去了解图像的象征意义。唐代是仕女画的黄金时代,反映了唐朝的气象宏阔、富丽堂皇。仕女画中仕女色彩艳丽、体态硕彦,其华丽丰满之美投映着大唐帝国的灿烂景色。通过赏析这一时期仕女画可以让学生领略大唐气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心中升腾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豪情。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美具有超越功利的价值,仕女画本身的美感以及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就足够吸引和打动大家,学生中有热爱手工艺术的,能够结合唐代仕女画的装饰来设计发簪等手工艺品,也是将古代风尚进行现代转化的一个成功案例,恰好说明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本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一个例证。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来源:常州工学院教务处
2.声音|“网红教授”郑强: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续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