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员社群|Upbeing 社区社会设计知识星球

Up章小鱼 Upbeing行动村 2023-06-04

大家好, 


Upbeing 社区社会设计知识星球已经成立 1 年了, 在这过去的 1 年时间中,对于在社区服务基础上想要有更多链接和创新、在社区创新行动基础上想要有更多社区服务、或者广泛了解社区社会设计的伙伴们,给大家一个信息汇聚、互动问答、知识沉淀等综合功能的聚集地,与小伙伴一起在星球里互动,成长。 


因为我们保持一线深耕状态,我们在定海社区里就社区文化、社区经济、社区健康、社区互助、社区教育等不同维度持续开展了大大小小的学习型项目、实验过程的一些记录和知识管理,也沉淀到了知识星球上。为大家在广泛的社区行动层面有更多维度的应用层的呈现和选择。


明年我们会展开全新的驻地实验,也会记录于知识星球哈~


在过去近 1 年里我们分享的主题内容等数据统计


在星球里,我们免费分享或享受折扣的付费内容加起来,将近知识星球本身的价钱,里面包括我们基于实验实践所提炼的《社区项目式学习手册》以及《社区营造共学手册》等。 

另外,我们也发现太多的文字也会让大家感到疲劳,因为,我们开始将分享内容进行提炼, 以图谱的进行进行总结凝练,让大家可以更加快速的了解学习。 




1)如何促进公众 “行动” 起来? 

我们总是以为人们不环保是因为信息不够,不了解情况,不知道, 以为只要给到足够的信息, 人们就会跟随, 但事实是, 但事实是, 大量的环保口号,让大家对此麻木,依然很难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我们依然缺乏行动。  因为获得信息无法直接操控我们的行为。  那么除了 “教育” 我们就没有其他方法让公众行动起来了吗?其实在人们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 有着许多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影响着彼此, 因此没有一个准确的可以了解产生这两者之间鸿沟的原因。  教育并不是唯一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之一, 我们显然可以动用其他的方式来 “操控” 一个人的行为。  类比到社区自治中来是一样的, 我们需要让大家真正行动起来的促动不仅仅需要教育,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和方法去撬动大家的行为。




2)社区群体类研究和引导介入方式设计

当我们在社区里开展项目,需要有人来参与活动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招不到人? 

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像。在我们最开始入驻社区开展活动的时候,曾至少有半年多的时间,都存在招募人员困难情况。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我们渐渐了解了社区的群体情况,就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群体特征入手,去设计招募方式了。

 

上次我们浅聊到了这个社区里一些普遍存在的不同群体。

错过信息的童靴可以看这里:

https://articles.zsxq.com/id_zh3wpsgwwq38.html

 

这个群体的划分不是一个固定的,而是变化流动的,不过这个流动性和变动率因所在社区的类型而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先思考一下自己所服务的社区是一个怎么样的社区。是青年白领居多的白领社区?是中产阶级亲子家庭社区?还是一个老旧的、老龄化的、退休工人社区?简单来说是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以及意识水平决定了不同群体类别的数量以及流动率的高低。就拿我们的社区来说,这是一个由退休工厂中高级职工人员组成的老社区,老年率高达 40%!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是经历的个人生活和见证的国家历史却非常丰富。简单来说是一个即为国家付出了青春又得到了国家的保障的一代人。

所以这样的社区,他们不同群体之间的转化率和流动率是相当低而稳定的。

不管群体和社区如何,对于一个空间运营类的社会组织,需要人员来参加活动是基本需求。

今天我们就根据上期文章的群体特征分类来谈谈可以如何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引导和介入。

更多请戳👉浅谈社区群体类别研究和引导介入方式




3)社区服务设计中的 “关系”

现在很多的引导技术讲的其实只是在工作坊中的引导技术, 最近也有一直和大家分享一些基本的工作坊引导技术, 但在实践中, 我们会发现,只有适用于工作坊的引导技术是往往不够的,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工作坊, 做完了之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比如各种 design thinking 工作坊)              因此,到底是什么促动了人们去行动, 如何去促动人们去行动, 是我们在做社区自治共治项目过程中需要去探究的。我们会发现, 普通的服务设计中, 可以将服务分成两类:* 标准服务              * 关系服务              和工业设计, 人际交互设计不一样的是, 服务设计, 社会设计,在社区里实践, 交互的对象就是人。和一个人交互, 势必中间会夹杂着一层 “关系” 在其中。关系的服务设计其实是设计一个机制, 让这个机制去促使人们在其中去互动,产生交互,让他们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我们制作各种工具包, 设计空间, 造房子, 这一切如果没有人, 事情就不会发生, 这一些其实就是促动行动开展的 “介质”, 这一切都是 “引导工具” , 对于社区工作者(社区设计师) 来说, 我们不需要强加给参与者和服务提供者一个预定义的脚本,我们更像是协作者的角色, 提供一个局,让服务者和所谓的被服务者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去辅助用户(居民) 减少他们的认知成本,比如让其尽量做选择题, 而不是填空题, 以低成本的方式开始加入社区行动, 将他们的行动展示给更多人看, 让其产生归属感, 成就感,将复杂的选择结构化, 让其更容易的做出决定, 比如拆解行动计划,从小的 baby steps 开始。因此只是用在工作坊上的引导技术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从微小的点切入进行促动。



4)如何检测自己社区目前的动力? 

每个社区所处的社造程度都不相同,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 5 个维度来检测一下,看看自己的社区目前的社造程度是如何的 ?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的在比较弱的地方进行加强链接?  1⃣️ 居民参与 居民是否需要塞礼物才来?  居民参与的频率是怎样的?参与活动的是不是永远是那几个人?  居民参与的都是哪类型的活动?  2⃣️ 资源 社区都有哪些人才?社区街道能提供哪些资源?  社区周边有什么可能合作的商业?社区周边有什么学校?社区自身的文化 / 环境资源是如何的?3⃣️ 社区举办的活动 社区的每一场活动是否都有不同的发起人?社区的活动类型是否单一?  4⃣️ 社区特色 社区居民对社区特色的认知是否有一致性?  社区居民是否有在地认同感?5⃣️ 公共空间(非必需, 只是创造出一个场域) 是否有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是怎样的?  居民是否有养成习惯在此空间聚会活动? 



5)不懂空间设计是否可以做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其实不一定需要依托一个公共空间才能发生的。社区营造设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空间只是次要的辅助作用, 有了空间,可以协助公众的在其中进行协商议事, 办活动等。但没有这样一个实体空间,我们照样可以开展社区营造, 我们可以在咖啡厅,线上议事,成果产出不一定要依附在空间里,可以 在社区的花园里,健身器材这里,线上各种地方都可以有呈现。因此,开始社区营造第一步,大家可以先从一个小的项目开始, 比如 Vision Day,社区打卡地图等( 行动村上都有这些项目的工具包) , 让大家从观察自身的社区,走进自身的社区开始, 慢慢的培养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6)面对未来的 “全年龄社区”,社区中的青年群体对社区有着什么样的期待,或者都有什么样的需求?

提问:

生活在都市中的青年,独自从他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忙忙碌碌的度过每一天,望着窗外的雨滴淅淅沥沥,此时的 TA 们在想什么?当下对于老年群体与儿童的社区需求研究相对较多,而面对未来的 “全年龄社区”,社区中的青年群体对社区有着什么样的期待,或者都有什么样子的需求?

 

研究老人和孩子的都是年轻人和中年人,大部分人不习惯向内看自己;研究青年人的以割韭菜或者扩大自身的情绪为主,真正致力于青年人身心灵成长的很少,所以 fancy 的报告和哀怨们最后到底去了哪里?另一方面这些各个年龄的研究里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很少,现在很多所谓头脑风暴、调研等营销啊研究啊手段都是槽点满满的,市面上真正满足孩子和老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还是很少 —— 这一定程度上对年轻人也还是机会,只是环境中复杂多层的结构性暴力让没有资源和惯性自己内卷自己的年轻人很难有破局。以上是从旁观者视角更多的一种回应。太多宏大的叙事总是让我们会有在风雨中飘摇的感觉,其实这些宏大叙事对具体行动来说只是个变化中的主客观背景。从自己下去体验而不旁观的角度来说, 所有组织都有困境和不足的地方 (就这样一个大环境,是势必不足的),要看这个机构和你想探索的点的结合度,你可能是需要跳进去了解的。不过一般建议找那些回应微观的机构去进入,让你看见更多细节。如果你自己就是很强的发起者,或者和朋友组成发起力量,那你们可以自己去探索看看,可以从小项目的发起开始 不过其实很多人即使下去体验了也一直在做抨击式的旁观者,真正的贡献者不多,所以多次的体验和自我观察是相对可预见的。未来不是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怎么去重建连接 (女性力量),再来考虑创造 (男性力量),也是需要有所调整的,并不断在去学习化和 re-learning 中回应微观。最有价值的重建连接,是连接自己。从自己这个最小单位出发,就是一种精简 与一切都是相连再去建构的方式。等你有需求来探索个人成长地图 (Upbeing 知识星球的一个内容),不断从自己出发再去体验和融入和抽离,会更客观。我会等待你这部分的邀请。




7)请问有没有一些关于真人图书馆的资料或者案例可以分享?最近要去做真人图书馆。

提问:

章小鱼,请问有没有一些关于真人图书馆的资料或者案例可以分享?最近要去做真人图书馆。


答:

真人图书馆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 真人图书馆在丹麦语中叫做 “Menneskebiblioteket”,是由 Ronni Abergel 和他的兄弟 Dany 及其同事 Asma Mouna 和 Christoffer Erichsen 在 2000 年春季在哥本哈根创建的。最初的活动一天八小时开放,连续四天,共有五十多个不同的标题。大量广泛的 “书籍” 选择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来挑战其刻板印象。真人图书馆的举办形式可以是 比如儿童专场,老年人专场,青年人专场。让孩子们来听各行各业人的故事 让老年人来听青年人的故事 让青年人听老年人 / 孩子们的故事 也可以是社会议题专场 比如每个人带来不同的社会议题, 给 “每本书” 一本书📖状的 “假书” 上面写上他们要分享的社会议题。然后请参与者(读者) 挑选他们感兴趣的书, 去听。

完整回答,欢迎进球查看




8)社区便民服务怎么设计? 

社区服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老服务, 为老服务需要时间和耐心, 这才是更加接地气的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社区协作,看起来很有活力很有创造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最最最基础的社区服务。做好这些基本的为老服务才是社区服务最重要的一环。而便民服务是我们社区非常受欢迎的一项活动内容,深受社区老年人的喜爱。便民服务接地气, 实用,复合大家的需求。因此每个月我们都会至少举办一次便民服务活动。我们梳理了我们社区现有的便民服务内容,大家可以进行参考, 为自己的社区进行量身定制。






😎:继续开启新一年:

VERSION 2.0

新一年的知识星球将会继续讲内容更多的聚焦于社区社会设计,同时增加星球互动性,从而最大化大家在星球里的收获,实现个人成长,让星球内容可以滚动起来。 


因此我们讲星球的名字从“Upbeing 项目式人生”改成 “Upbeing 社区社会设计”,希望可以和大家基于家门口更好的一同成长。


我们将知识星球提供的内容重新做了梳理👇: 


01。

主题探讨

我们将不定期抛出同社区社会设计相关的议题, 在星球里会以 “作业” 的形式抛出,大家的回答都会在社群里被沉淀下来,当然需要你的投入,才会有收获, 我们也会 “批作业” ,和大家互动分享我们相关实践。 


02。

干货分享

社区自治项目实战经验分享。主题涉及组织变革, 行动研究, 社区营造和项目式学习。我们将以图谱或是文章等形式和大家进行分享。 


03。

独家的优质项目匹配和资源对接

如你的社区项目有任何需要资源匹配的地方, 欢迎在群里抛出,我们会尽可能的帮助大家匹配相关的资源。 

我们也会将我们今年在各地的一些项目抛出来分享给大家,或者邀请大家来共创。


04。

所有人向所有人学习

每人每月可以向星主合伙人嘉宾免费提问 3 次,让你问一年的问题。一对一,更有效。


05。

Upbeing 千聊课程 / 工具包等部分内容优惠 / 免费

独家享有部分课程免费听的优惠。每位球员从加入日期起之后开始的直播课程将会有相关优惠,请关注课程说明或课程推文, 相关优惠也会发在星球上。有些只对星球球员免费的课程单价也有 29.9 元左右的,未来积累起来会超出星球会员费很多!


最后再次感谢我们老球员们, 新一年续费,我们将给到咱们知识星球老用户 6 折的优惠

❤️

即刻扫码加入

加入后可以回看去年 11 月至今的所有星球内容。

499 / 年(新用户)

299.4(老用户 6 折)

扫码入群


当然我们知道星球里你的投入和收获是成正比的,不管是对我们的分享还是星球未来的内容决定, 你都可以给到建议,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帮助到你。 






我们搭建了一个合作学习平台行动村,众包式地孵化社区的超级个体、项目、社群和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在成功学所构建的暴力下喘息的你,行动村是一座陪伴你失败的学校。通过发起项目、找伙伴、协作、自组织,在行动村上试错与实践,扩大项目影响力,获得个人成长地图与个人影响力账户等。
www.actionvillager.com

如何推动个人与社区的共生式转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