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救女儿开火锅店,高峰日收40万成传奇

张冬 火锅餐见 2023-09-02

从货车司机,到国家级技能大师,从日营业额不过千,到高峰期日收40万,王文军与他的巴倒烫,充满传奇。
今天,我们走进重庆著名的庄园火锅——巴倒烫,听一听王文军的故事。
第 1090 
文 | 张冬


为救女儿开火锅店

 

在做火锅之前,王文军是国有企业的一名货车司机,方向盘一转,从重庆开往全国各地。

 

如果不是女儿,他觉得,这辈子都不会下车。

 

1997年,女儿降生,这让王文军欣喜若狂,女儿白净漂亮,安静得像只小猫,很讨人喜欢。

 

货车司机的生活极其枯燥,闲来无事,王文军常与人打几圈麻将消遣。

 

那一日,王文军的手气出奇地差,输了好几百块,就在他准备抖擞精神再战时,妻子打来电话,说女儿的身体有问题,正在重庆儿科医院,让他赶紧过去。

 

女儿才几个月,能有什么问题呢?王文军想着,无非是头疼发热之类的小病吧。

 

来到医院后,医生用平静的语调告诉他,女儿被查出来是“重度β地中海贫血”。

 

对于这个病,王文军没有概念,直到医生说,需要每月输血、去铁,并且活不过4岁。

 

  王文军的女儿小美


王文军彻底懵了。

 

医生后来说什么,王文军没听见,但他知道,他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平静生活了。


出了医院大门,明晃晃的太阳照在王文军的头顶,让他头晕目眩,眼前的柏油马路起伏不止,像海浪,王文军虚弱地走着,仿佛一条飘摇的船。

 

医药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只靠王文军跑货车,根本无法支付,思来想去,王文军决定停薪留职,开火锅店挣钱为女儿治病。

 

王文军说,火锅店对厨师依赖程度低,操作上比较简单。

 

显然,他想得比较简单。

 

1998年,王文军在重庆开了家火锅店,店面不大,150平左右,13张桌子、14口锅。

 

由于没钱请厨师,王文军就想着自学。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教做火锅的书,依据书上的流程、配方,尝试将妻子朱家祖传“八道汤”秘方融入火锅底料中。

 

  王文军在炒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点根基也无,对照书依样画葫芦,无疑是纸上谈兵。

 

买来各种材料,依着书上的配比炒制,大功告成后,王文军很有成就感,尝一口,隐隐发苦,他以为是自己抽烟多了,味蕾出了问题,妻子尝后,觉得也有点苦,两口子拿不准,但都认为不影响大局。

 

卖出去后,顾客纷纷大喊太苦,吃不下去,王文军不得不一一退钱,连带着赔礼道歉。

 

初试牛刀,出师不利,王文军想不通,于是,他找个会做饭的亲戚来指点,按照书上配方,亲戚试了一遍,并无谬误,但吃起来还是苦,后来,亲戚又逐一排查食材,最后才发现,是一种辣椒出了问题。

 

原来,王文军不懂食材,买的东西虽外表好看,内里却发霉、变了味。

 

这件事给了王文军很大感触,自此后,王文军特别注重食材的选择,以至于后来再开店,王文军对每味食材都精挑细选。

 

经此一役,王文军长了记性,食材也更加讲究,生意也逐渐好了起来,王文军说,当时重庆的火锅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只要味道好,不用打广告,就能招来顾客。

 

到了1999年底,王文军一个做大巴车的朋友遇到点经营问题,想请他过去处理一下,处理完后,王文军坐车回重庆,路过巴中。

 

那时的巴中,刚成立地级市不久,颇有点“穷山恶水”的味道。

 

未开发的地方,意味着市场也空白,如果在这里开火锅店……王文军这样想着。

 


从重庆到巴中,从老板到专家

 

从巴中回来后,这个念头像种子一样在王文军的心中生根发芽,他找来朋友,表明想法。对方双手赞成。

 

2001年4月,王文军在巴中租下一间门面,店铺近600平,可容纳33张桌子,王文军为其取名“重庆巴倒烫火锅城”。

 

巴倒烫,是市井俗语,意为“巴着锅边烫火锅——贴着烫”

 

当地人传言,这间门店有点“邪”,三四年没人租过,之前租的商户都无一例外地赔了大钱。

 

王文军不信邪,他觉得,只要心正,自然无“邪”。

 

从4月份开始装修,一直搞了半年多,门店预计投资50几万,两个合伙人东拼西凑,一边装修一边筹钱,到最后,竟还差11万的冰箱、空调钱没着落。

 

两人急得想跑路,但一想,已经投进去这么多了,跑了,就真成“沉没成本”了,咬着牙,两人厚着脸皮,再次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开口,总算借到11万填上窟窿,才算完事。

 

  巴中店


2001年10月24日,重庆巴倒烫火锅城终于开业,因为店面太大,就关掉了重庆的店面,王文军带着所有出品师傅和服务员一同来到巴中。

 

炒料、调味上,王文军一直在第一线,不敢松懈。毕竟锅底是灵魂。

 

既然开业,就热闹一些,王文军特意找了一家广告设计公司,让他们给做条幅,大意是“开业大酬宾,一周内打6.8折”之类,然后安排人拉到店面附近的建筑、路口醒目处。

 

巴倒烫一开业就火得不行,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新千年伊始,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吃喝攀比之风大起,且多去大店,请客也有面子。

 

第二、菜品实在太实惠,荤菜5块、8块,素菜2块,而且味道不错。

 

第三、出餐、出单速度快且准确,服务好。

 

当时的巴中餐饮界,常存在“算错账”的现象,因为都是手写菜单,人工结账,所以,商家算错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旦多收,好面子的顾客虽不会深究,但遇到难缠的主,定要大闹一场。

 

巴倒烫从未算错过,基本在3秒钟结账,而且服务很好,只要客人有需求,服务员都在第一时间回应。

 

实实在在的口碑,为巴倒烫赢来来“负责、真诚”的好名声。

 

第四、打折优惠力度大。

 

至于最后一条,过了一周,都恢复原价了,顾客还嚷嚷着要打折,王文军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条幅上的“一周”变成了“一月”,王文军才晓得,由于未事先检查条幅,被广告公司那帮小子使了坏。

 

没办法,再去找他们也没意义,只能硬着头皮干满一个月。

 

哪知,正是这一个月火爆的生意,巴倒烫在巴中的脚跟彻底站稳了。


虽然挣得不多,但为品牌赢来了口碑和原点顾客,自传播的效应越来越强,甚至连市领导都称赞巴倒烫为“巴中一绝”。

 

  巴倒烫在巴中站稳了脚跟


不知不觉,迈入2001年,女儿小美已经4岁,病况虽无大起色,但整体无大碍,王文军常常想,菩萨一定会怜悯她。

 

只要空下来,王文军就会回重庆,看妻子和小美。

 

小美也特别爱对他撒娇,每次回家,小美一听到门锁开启的声响,就会放下手中一切,笑吟吟跑到父亲身边,然后抱着他大腿,坐地上不起来,王文军也会高兴又怜惜地抱起女儿,让她趴在自己肩膀上。

 

抱着女儿,王文军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多久,跟小美在一起的每一段时光,他都特别珍惜。

 

他暗暗下决心,绝不让女儿离开自己,为了女儿,他必须多赚钱。

 

王文军深知,想多赚钱,必须拿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来与人交换,所以,在产品上,王文军一方面精挑细选,一方面做标准化,保持口味稳定。

 

在炒料上,一直有个问题困扰他——火候很难拿捏。

 

中国人讲究火候,无论做人还是做菜,太过和不及,都差点意思,火候把握不好,会贻人口实,也会让别人坏胃口。

 

直到2003年,王文军去北京出差。

 

那年非典流行,出入各大场所都需要测体温,王文军看到红外线测体温很好奇,与人攀谈几句,了解原理后,王文军突发奇想,能不能用红外线“测油温”?

 

于是,中国第一个拿红外线测油温的火锅老板出现了。

 

  王文军用红外线测油温


王文军说,炒了那么多年的料,我随手一抓,就知道几两几克,手在油面上一伸,就能感知大概多少温度,但这种火候把控,别人很难做到,用红外线测,可以更标准。

 

2007年,王文军参加全国第二届火锅技能大赛,也用上了红外线测温仪,结果被同赛选手指责作弊,评委们一时难以定夺,毕竟,谁也没遇到过这事。

 

到最后,川菜泰斗张正雄一锤定音,说,一个不懂创新的厨师,不是好厨师,新科技为中餐技能锦上添花,为什么不能拿来用?传承能结合现代科技、让更多人接受,是件大好事。

 

王文军拿了金奖,被授予中国首批“重庆火锅调配师”职业资格认证专业委员会专家身份,后来,他又拜师张正雄,潜心研究烹饪。

 

  王文军拜师川菜泰斗张正雄


早在2005年的时候,王文军就萌生回渝之意,一来想与家人多团聚,二来,巴中终是异乡,没有归属感。

 

2005年底,王文军在重庆南山租下一块地,约2万平米,后来陆陆续续装修,直到2007年1月才完工。

 

王文军回重庆了。

 

他认为,将巴中的经验放到南山,也一定行得通、一定会更火,因为他成长更多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就是经验,环境、人、市场都在变化,怎么可能一招鲜吃遍天?

 

等待王文军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日营业额40万的秘密

 

在重庆南山,当时已有老厂、快活林、猪圈、李氏、乡村、怡宁、鲜龙井等品牌,生意都不错。

 

面对诸多对手,王文军更是铆足了劲做产品。

 

像鸭肠,当时很多火锅店为了将其做脆,就往里加烧碱之类,考虑其安全性,王文军选择了成本更高的木瓜蛋白酶;像龙井豆芽,用纯净天然水培育而成,现吃现采,清香柔嫩;再如屠场毛肚,所用为定点屠场现杀水牛毛肚,当天取货当天卖,净叶片,爽口化渣……


此外、黄喉、牛肉、甚至菌菇,每一味食材都是优中选优。

 

  巴倒烫的菜品


尽管产品做得极致如斯,顾客仍不登门,主要原因是,顾客在山下已经决定去哪家店,故而开车直奔而去,没人晓得南山有个巴倒烫火锅。

 

而好容易来店的顾客,吃过一次后,就再难复购,主要原因是火锅底料“卤料味太重”。


果然,同样的出行工具,换了路就会失效。

 

待锅底调整到顾客满意了,已经好几个月过去了,在这期间,最少的营业额一天才918元,偌大的庄园,这点钱都不够浇花的水费。

 

当一个小兵一路升级打怪做到将军,忽有一天,又从将军变成小兵,还要重新打怪,这种落差,任谁都很难接受。

 

一边是员工工资,一边是小美的医药费,还有债主一遍遍的催债电话……望着空荡荡的大厅,王文军不禁质疑自己,难道真的入错了行?

 

  早期巴倒烫


打败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对它。

 

王文军当时做了两个决定,第一,裁员,第二,继续。

 

一次,王文军去一个亲戚家借钱,还未张口,亲戚就拿出500块钱,说,不用还了。

 

亲戚直接堵住了王文军的嘴,王文军攥着钱,内心重若千斤。

 

王文军深信,不成功,一定是努力不够,因为以前挣到过钱,路是对的。

 

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仔细研究每一道产品,锅底反复升级、试验,只要食材不新鲜,直接当着顾客面倒掉……然而,方法用尽,依旧生意不温不火。

 

到了2007年的9月底,巴倒烫生意忽然好起来了,顾客说,是看到了报纸上的文章来的。

 

原来,重庆一家报社的记者来探店,探完之后也没打招呼,把文章直接发出去了,百姓看到后纷纷前来。

 

  巴倒烫门头


大厅坐满了人,员工却减了半,没办法,只好由顾客自行去后厨端菜,多少钱……看着给吧,实在是忙不过来了。

 

但这种状况也未维持太久,慢慢地,人就少了些,王文军看到了广告的力量,开始做营销推广,并潜心钻研“马帮文化”,挖掘重庆火锅的另一个分支“陆派火锅”的起源。

 

后来,客流量慢慢地稳定了。

 

顾客复购,需要完美体验,巴倒烫位置不错,环境也好,但王文军还觉得产品不够,每天的工作,就是钻到厨房研究菜。

 

比如豆花,是重庆人爱吃的一道美食,王文军也盯上了,后来与团队一起潜心研发,竟成了一道重庆代表美食。

 

重庆的豆花本就是一绝,南山豆花和垫江豆花、北碚豆花成为“三绝”,特别是北碚的豆花“水上漂”,越压越老,很是神奇;巴倒烫的龙井泉水豆花,却是越煮越嫩,口感一流,以至于成为巴倒烫必点菜之一,还被评为“中国名菜”。

 

2011年时,巴倒烫还获得了“重庆老字号”称号。


名声大振的巴倒烫,从此客流不衰,日营业额基本维持在10万左右,国庆节时,等位500多桌,流水近40万。

 

想想918元的日营业额,王文军恍如隔世。

 

  巴倒烫产品


日子如流水一般过去,2017年的春天,小美还没过20岁生日,就离开了。

 

吃中药、换骨髓、输血……各种方法都试过了,终究未能挽回小美。

 

怕小美一个人孤独,父母把她葬在了南山。

 

南山环境好,绿草如茵,杂花生树,到了夜晚,漫天暴雨般的星光,就会笼罩静谧的大地。

 

于王文军而言,那个春天,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纪念馆,处处提醒他小美的存在。

 

王文军不明白,小美那么可爱善良,为什么偏偏是她?

 

这个为救女儿而开的火锅店,在王文军眼中,已经无所谓了。他想卖掉它。

 

当然,巴倒烫最终并没有卖掉,因为王文军想通了,红尘苦海,女儿是菩萨,专为渡他而来;不离不弃的妻子,更是他生命中的贵人。

 

他要用这间火锅店,把对女儿的爱传递下去。

 

他号召员工们学习“致良知”,用最真诚的服务和产品,让顾客感受温暖和爱意;为了让员工吃好住好,王文军花了500万建造员工宿舍;在对待中层员工上,王文军每月还会发“父母津贴”,让他们孝顺父母,买车更有一半的车补……

 

  巴倒烫的员工宿舍


看到这些漂泊在外的年轻人,王文军就会想起小美,他常想,父母不在身边,我要好好照顾他们。

 

王文军说,我不怕员工流失,他们都是好孩子,就算出去,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能在别处发光发热,是好事。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善念一出,恶行自然远去,员工自内而外的微笑,常常感染顾客。

 

巴倒烫的生意越来越好,声名也日渐隆盛。

 

在产品上,王文军一手把控,仍旧不断推新,像新近研发的“桂花毛肚”,以桂花水浸泡鲜毛肚而成,入口嚼两三下,并无异样,到了第四口,桂花的香味才喷薄而出,甚是奇妙。

 

  桂花毛肚


王文军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孩,不太爱吃鲜毛肚,觉得腥,用桂花浸泡后,就会彻底去腥,且有香味留存。

 

从2017~2021年,以专为火锅产业专项服务、以王文军命名的“重庆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专门研究调料和菜品。王文军认为,中餐需要传承,火锅也需要传承,否则,大家对餐饮都没了敬畏之心。

 

王文军想多为火锅业做点事,无论是重庆中华食文化研究会,还是成立火锅学院教书授课,他都积极参与。

 

  王文军的工作室


王文军说,看到小美的墓碑,我常想,到我百年之后,墓碑上该写些什么呢?巴倒烫的老板?不,我觉得,上面应该写些更有意义的文字。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几十年过去,王文军见了自己,见了天地,现在,他准备用所学所悟,去见众生。



不是最后的最后
 

如今的王文军,仍会潜心研究菜品,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遇到虚心前来请教的年轻人,他更是悉心指点,他特别欣赏求知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才是火锅的未来。

 

5年过去了,每次去店里,王文军就会想起女儿,一想到她,桂花就会落满南山。



加餐见君微信(hgcj88888)

领取《Z世代人群消费洞察报告》


[END]

统筹丨孙岩岩轮班主编丨田果商务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文章转载丨hgcj88888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