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们又火了,“谢谢”你,它们都快死绝了!


2月7日凌晨,华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沈永义教授、肖立华教授等科研人员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研究员及广州动物园科研部陈武高级兽医师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


消息一出,穿山甲又火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每年2月的第3个星期六,也就是下周六,是“世界穿山甲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日子?因为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万年的动物,正濒临灭绝。

最新震撼视频:餐桌上的反省
(看完泪目)

2014年7月29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红名册上将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正式定为“极危”(CR)。这距离野外灭绝仅剩一步之遥。另外,所有的8种穿山甲的保育级别都被提升到了“易危”(VU)以上。穿山甲已经比大熊猫更接近灭绝边缘。

上图:穿山甲流着泪,有家不能回


穿山甲是地球上最古老、还存留的哺乳动物之一,从恐龙灭绝以后就遍布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唯一的覆盖着鳞片的哺乳动物。


作为鳞甲目穴居动物,

穿山甲自小练就了

一身出神入化的挖穴打洞本领。

研究显示,

每只穿山甲可能有200个藏身之处,

每天在不同地方栖身,

简直就是打洞界的“帝王”!

狡兔三窟什么的弱爆了。



不过,打洞只是穿山甲的技能之一,

在动物界,它可算得上“全能高手”,

上树、下水、攻击、防御,无所不能。

它真正厉害的,

是那一身褐色角质鳞片,

它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些鳞甲很像古代士兵的铠甲,

硬度还超过了铠甲,

据说小口径步枪难以击穿。

于是,穿山甲遇到危险时,

立即把自己团成一个“球”,

牙齿锋利的食肉动物也奈何它不得。



尖齿利爪都拿穿山甲没有办法,狮子遇到了它,也只能是一脸生无可恋:



它还能“转守为攻”。

当遇到大型食肉动物时,

穿山甲就会控制肌肉

让鳞片进行切割运动,

割破敌人的嘴巴。


 

穿山甲共细分为8种,

其中2种——树穿山甲和长尾穿山甲的鳞片格外犀利。

它们的鳞片上,

都有一个锐利的小尖,

边缘很薄,十分锋利。



强大的鳞甲成长于恶劣的生存环境。

这两种穿山甲生活在树上,

该技能可以帮它们应付蟒蛇的攻击,

让豹子等食肉动物没法下口。


最神奇的是,

穿山甲鳞片能自我修复,

秘密在于鳞片的分子结构。

研究人员发现,

穿山甲鳞片部分分子

以一种独特方式互相连在一起,

以保留对最初形状的记忆。

与飞机上的黑匣子原理相似,

这种记忆结构

令鳞片能够经受住外部的强力物理冲击。


 


水,能唤醒这种记忆,

并在可变形分子的参与下激活自我修复过程。

无论变形多么严重

只要鳞片保持完整,

就可以完全恢复至初始形状。

 

与锋利铠甲相配的是“霸气”的走路姿态。

很多库友会认为

穿山甲行走时四肢着地,

事实上,它们只用后肢着地,

用大尾巴来保持平衡,



是不是让你想起了霸王龙?


 

穿山甲的“铠甲”

还能起到“救生圈”的作用。

穿山甲的每片鳞片只有2克重,

并且向内翻卷,

入水之后,

下面的空腔会充满空气,

增加浮力,

让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游泳。



此外,穿山甲还拥有有力的前爪,

可以钉住树干、带动身体,

轻松爬树。



那么,当有着一身本事的穿山甲

进入了人类的家,

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在家里溜来溜去;



一不小心就“翻车“;



洗衣筐也吸引了好奇宝宝的注意,

想要一探究竟;



冰箱门也挡不住穿山甲的好奇心。


 


软萌的内心,温柔又害羞




虽然有着战士般的坚硬外表,

但它的内心却是温柔又害羞的。



它的眼睛小,视力也不好,

白天,通常藏在地下洞穴或树洞中,

偶尔会出现在树上,

当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呼呼大睡,



只有夜晚才外出活动,

依靠敏锐的嗅觉寻找食物。 



它们有着自己的小洁癖你基本上看不到它们暴露在外的粪便。它们每次便便都会跑到外面专门挖个洞,拉完了再用土盖上,比几十年前还在拿着尿壶往大街上泼的人类讲究多了。

穿山甲平时独来独往,

只有在交配季节

才会去寻找另一个“对的甲”。


由于它们数量不多,难寻同类,

所以,对于穿山甲来说,

遇上对的他/她,真是太难得了。



好不容易遇到了异性穿山甲,

眼神锁定,完成交配,

一胎也只能生一个小宝宝。

对于来之不易的宝宝,

它们非常珍爱,

宝贝走不动了就把宝宝背在身上。



穿山甲性情温和,

爪子毫无杀伤力,只适合挖洞,

嘴里甚至没有牙齿,

只能靠长长的舌头来获取食物。


 

它们很爱吃“小零食”,

各自的口味还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

每只穿山甲会认准

最爱的一两种昆虫不放。

当然,白蚁是它们的主食。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诗宝教授说:
“穿山甲的胃能装500克左右的白蚁。
一只3公斤左右的穿山甲,
一次就能够食用300至400克的白蚁。
一片面积在250亩至450亩的森林,
只要有一只穿山甲,就可以免遭白蚁的破坏。
因此,穿山甲也被称作‘森林卫士’。”   


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将会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穿山甲在自然界几乎没有天敌,却被人类当作药方或野味而捕杀。

被猎杀的穿山甲


这都源于人类莫名其妙的认知与需求。 
穿山甲善于打洞,
不少人就认为它有舒经活络的妙用,
还能“下奶”,
因此,有上述需求的人,
即使弄不到穿山甲肉,
也要搞些穿山甲的鳞片磨粉服用。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
有些人迷信食用野生动物能够“大补”,
还有人为了炫耀,“越濒危越吃”,
于是,穿山甲沦为了盘中餐。 
有了这些需求,
穿山甲贩子们为了谋财,
不惜铤而走险。


实际上,穿山甲的鳞甲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其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与人的毛发、指甲等成分没有本质区别。穿山甲肉不仅完全没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穿山甲肉是有毒的。医学专家也表示,野生动物身上携带许多未知微生物和寄生虫,对食用者有无法预知的健康风险和隐患。

穿山甲贩子为了牟取更多的利益,

往往会给穿山甲灌入水泥或者水,

使其增重好几斤。

被灌入泥浆的穿山甲很容易器官衰竭。

即使被解救,

它们活下来的几率也非常低。

可以说,

这些穿山甲在被抓的那一刻,

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纪录片中,被救出的两只穿山甲

已经不能自主走动了。




除了被捕杀之外,
生存环境的剧变,
也造成了穿山甲数量锐减。
穿山甲喜欢生活于丘陵地带的
阔叶及针阔混交林带,
食性单一,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很差。


一旦栖息地遭到破坏,
其种群数量就会迅速下降。

另外,由于习性特殊,
穿山甲无法进行圈养,
人工繁殖迄今都没有获得过成功。

根据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数据,
在过去21年里,
中国穿山甲的数量下降了90%;
中科院动物所曾岩博士提供的信息更悲观,
“20世纪60年代至2004年,
中国境内的中国穿山甲数量减少了89%至94%”;
2008年一项调查显示,
我国穿山甲数量
“大致在25100到49450只之间。

 


穿山甲携带大量寄生虫和病毒,
人食用穿山甲是有巨大风险的。
大部分野生动物都是通过地下渠道交易,
没有经过卫生检疫,
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加之,非法经营的野味餐馆,
常偷偷摸摸经营,
烹制时难免会粗制滥造,
野生动物烹饪过程中交叉污染……
那些病毒、寄生虫、病原体侵入人体,
大大增加了患病的几率。
 
而在非法销售穿山甲的“江湖”中,向穿山甲体内注射水、米粉糊,都算是“善良”之举。为了稳定动物情绪,在运输途中会给它们打镇静剂;到了市场上,为了卖相好,就打兴奋剂;如果是死体,则会打防腐剂;为了增重,会往动物身上打米浆甚至石灰水。这样的“野味”,真的能“补”吗?有人敢吃吗?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早在1月22日,光明网就曾发过一篇评论员文章:是时候彻底反思吃野味


光明网评论员:当前,举国上下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情况的披露,已经足以令人反思一些事情,比如“吃野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今日(1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认知,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儿童等年纪小的人不易感。而在此之前,网上流传出一张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里名为“大众畜牧野味”店的菜单,显示有活狗狸獾、活猪狸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狸、果子狸肉等野生动物,令人不寒而栗。

  

十几年前的SARS,后被证明来自中华菊头蝠,果子狸与它们接触、感染后,再将病毒传染给食用它们的人类。没想到十几年后,依然有人大吃特吃各路野生动物,食客与店家将之与滋阴壮阳、防癌抗衰老等等伪科学联系起来,造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层面的重大卫生事件。这种沉痛教训,还不足让人以彻底反思“吃野味”么?


多少年来,已经有无数的科普,反复强调野味的营养价值无甚特异之处,大多属于“智商税”食物,抑或是展现某种特权的炫耀性消费。也早有专家指出,野生动物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且野生动物远离人类,其病毒与细菌的研究并不充分,往往难有特效药。
  
这么多年过去,科普近乎喊破嗓子,而野味市场依旧在膨胀。甚至有人吃到国外,把边境小城变成了招待中国食客的野味市场;也吃到了网上,不时有人在网络上炫耀吃野味。
  
在科学上,“吃野味”已被否定,却并没有内化成全体民众的认知共识,变成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在文化上,“吃野味”在神秘主义叙事与营销技巧鼓吹的加持下,反而有被美化的倾向,变成了可艳羡之事。如今,面对不断更新的病例数字,可见“大补”“特效”的顽固信念是何其荒诞与愚昧,今天疫情的出现又令人何其心痛。
  
痛定思痛,“吃野味”必须有一场深入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思。这不能只局限在执法层面对非法野味的打击,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所谓规范市场、确保卫生的整治措施,必须从民众心理彻底瓦解“吃野味”的合理性。十几年间,从SARS到新型肺炎,两次沉痛教训应该得出一个社会共识:吃野味,就是与健康为敌,与文明为敌。
  
别再炫耀自己是个无所不吃的“吃货”了,也别再炫耀当地菜肴是如何创造性地把各色动物摆上餐桌了,这种洋洋自得的“机智”,在自然规律面前是何其渺小。拒绝野味,本身也是弥合撕裂的文明图景。我们不能一边用着最先进的科技产品,一边又迷信着野生动物的神奇功效。文明,就是器物层面和认识层面共同造就的,二者之间若产生过大的落差,必然要付出代价。举例来说,就是现代化的运输手段、便利化的网络支付,导致的结果却是野生动物的快速聚集与消费,这个代价如何,我们已经看到了。


文章来源:光明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钟南山院士对我们的告诫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钟南山院士接受记者专访。他当时分析,大概有60%—80%,甚至更接近80%的人类新的传染病是来自于动物。他认为,这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受到过度开发导致的结果,和谐社会,也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在当年非典刚刚被战胜后的一两年内,钟南山院士曾经多次说过“非典会卷土重来”。他在接受专访时特别提到,原因在于现在一些动物还存在病毒,“如‘中华菊头蝠’就存在类似非典的病毒,在香港、武汉都有发现。”


当时,钟南山就一再强调:“假如我们坚决采取措施,我估计非典不会回来;如果不加强管理,那肯定还会回来。”

___



高晓松曾说:“人类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物种。但当生存唾手可得时,我们便忘记了自己也只是这万千物种中的一员。

人类的20万年历史,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只是瞬间中的一瞬间。我们身边的很多动物,都先于我们存在在这个世界。我们有一脚把它们踢开的能力,甚至有瞬间剥夺它们生命的能力,但我们无法想象,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世界,意味着什么。
同生于地球家园,人类与动物是生命共同体。愿每个人都能体悟这个道理,保护野生动物,远离买卖,远离伤害!也呼吁越来越多的人,爱护一切生命,放生、护生、戒杀、吃素!

日前,多名院士及专家学者联名,呼吁野生动物主管及执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肩负起自身职责,从源头管理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全面杜绝对野生动物的非法食用。

——摘自“它基金”平台



三部门发文:禁止野生动物交易!

为严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决定,自今日(26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 各地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实施隔离,严禁野生动物对外扩散和转运贩卖。
  • 各地农(集)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电商平台等经营场所,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 社会各界发现违法违规交易野生动物的,可通过 12315 热线或平台举报。
  • 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检查,发现有违反本公告规定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经营者、经营场所分别予以停业整顿、查封,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
  • 消费者要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远离“野味”,健康饮食。





——摘自“央视新闻”平台


真的希望:别再吃动物了, 地球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本不该出现在人类食物链里的,一旦出现了,必然付出相应的代价。


我们应该向动物们忏悔,祈愿国泰民安、疾疫消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敬请及时告之,我们会立即删除或做其他妥善处理。

 感恩阅读,随喜分享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回复关键词“脑场

可获取最新资料下载地址


▼点击“阅读原文”👇

神奇的随身净水器 碧玺水宝 等你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