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有声书丨第九章:目标
作者丨威廉•哈特
录音朗诵丨萧集智
© 点击上方,聆听有声书
有生就有灭。
体验这个实相是佛法的要旨。身与心仅是不断生灭的过程,我们对短暂且没有实体的过程产生执着,就会有痛苦。如果我们体验到这些过程的无常性,执着就会消失。这就是内观者的工作:观察自身内在不断变化的感受,以明白无常的性质。当感受生起时,不起任何习性反应,只是让它生起又灭去,这样的话,旧习性会浮上表面,然后灭去。旧习性和执着停止,痛苦也会停止,我们才会获得解脱自在。这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必须不断用功,每走一步都会获得一步的利益。唯有不断的努力、耐心、坚持、持续地练习,才可以抵达目标。
洞察究竟的实相
练习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先学会这个技巧,知道怎么做和为何而做;
第二,实际练习;
第三,洞察实相,用这个修行方法去贯穿自身实相的底层,而迈向最后目标。
佛陀并没有否认人类(包括他自己)的形状、颜色、口味、气息、苦乐、念头和情绪的存在,他只是强调这并非究竟的实相。在一般的观察,我们只注意到大范围的构造,而这些构造是由更细微的现象构成的;只注意大范围而忽略内在细微的成分,会让我们只看到它们主要的差异点,然后给以区分加上标签形成偏见,而有了好恶 —— 这过程便发展成贪爱和瞋恨。为了脱离贪瞋的习性,我们不仅要全盘观照,且要深观以洞察表相之下的现象,而这正是内观者所要做的。
刚开始从身体各部分、四肢及各器官作自我检验,进一步的检查会发现身体有些部分是紧硬的固体、有些是柔软的流体、有些在动、有些静止不动,或许我们会感觉身体的温度与周围环境不同,所有的观察将有益于培养更强的自我觉知。但这些仍只是在观察某个组合体的表相,因此依旧会有喜好、偏见及贪爱瞋恨。
只要内观者继续练习觉知自身的感受,原先被忽略的细微感受会显露出来。首先会感觉在身体不同部位有不同形式的感受,这些感受会生起、持续一会儿,最后会灭去。虽然我们此时已经超越外在的层面,但仍只是在观察粗显实相的整体构造而已,因此我们还未从贪爱、瞋恨中解脱出来。
如果我们认真的持续练习,迟早能体会到感受变化的本质,此时通体有一致的细微感受,这些感受很快地生起与灭去。我们已经超越整体构造的感受,了解构成的内部现象 —— 它们是由亚原子粒子所构成的!我们直接体验这些粒子的现象本质 —— 不断生起与灭去。此时,无论我们观察内在的什么,不管是血液或骨骼,固体、液体或气体,丑陋或美丽,只觉察到一团不能区分的振动。我们加以区别及给予标签终于停止下来。我们已经历身体内在结构的究竟实相,也就是说,不断的变化、生起和灭去。
同样地,内心过程的明显实相也可以穿透到较细微的层面。比如说,内心依着过去的习惯,生起喜欢、不喜欢的念头,接着内心重复并加深这种喜恶反应,它就发展成贪爱或瞋恨。一般人只能觉察到这强烈的反应,以这种表层的认知,人们开始判别愉快与不愉快、好与坏、要与不要。与观察表相物质的方法相同,对待强烈的情绪反应亦可使用相同的方法。我们开始以观察自身的感受来观察它,它必定会消融。正如同物质只是亚原子粒子的细微波动,强烈的情绪也只是对感受的瞬间好恶、瞬间习性反应的整体形态而已。一旦强烈情绪消融成细微的形式,情绪就无法控制我们。
在观察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坚硬感受之后,我们进一步觉知细微一致的感受,在身体内部不断生起与灭去。由于感受急速的出现与消失,我们可以体验到一阵阵的波动通过身体,无论注意力停留在身体上哪一部位,我们所体验到的无非是生起与灭去。无论心中何种念头生起,我们都能察觉到伴随而来的身体感受,生起之后随即灭去。我们经由身心表面坚实的消融,体验到身心与心理习性的究竟实相:只有振动生起与灭去。经历过这种实相的人说:
这世界是火、这世界是烟、这世界正在燃烧、这世界正在振动着。
要达到消融(bhanga)阶段,内观者必须要培养觉知与平等心,如同科学家增加显微镜的倍率,以观察更细微的现象。培养觉知与平等心,即有能力观察内在更微细的实相。
当消融发生时,这种经验非常愉快。所有的疼痛已经消失,没有感受的部位已经消失,只觉得安详、快乐与喜乐。佛陀形容它如下:
体证到身心的生灭时,他可享受到喜乐和轻安。他将证得和圣者一样的无死。
当身心表面的坚实感因修行而消融时,喜乐必然生起。这样的愉快感,会让我们误认为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只是一个中途站。我们必须再接再厉,才能体验超越身心的究竟真相而达到完全的解脱自在。
佛陀的这些话在实际修习中变得很清楚易懂。从粗糙到微细,我们开始享受通体流畅之感,然后这种电流突然消失,我们再度体验在某些部分有紧张、不愉快的感觉,或许有些部分没有感受。心里再度经验紧张的情绪时,如果我们开始厌恶这新情况并渴望电流振动再回来,我们就未了解内观,因为我们已经转入趋乐避苦的游戏中,这就和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在玩的游戏相同 —— 无止尽的拉与推、吸引与排斥的循环中,如此将只有痛苦。
但当智慧增长,我们知道在消融经验后,粗重感受再度出现意味着进步而非退步。
我们练习内观并不以体验某种特殊感受为目的,而是要从习性反应中解脱。
如果我们对感受起习性反应,就增长痛苦。反之如果我们保持平稳,使某些旧习性消失,如此感受变成一种解脱痛苦的工具。
观察不愉快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瞋恨;
观察愉快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贪欲;
观察中性的感受而不起习性反应,我们就能根除无知。
因为感受或经验没有所谓好与坏,对它保持平衡心就是好的,失去平等心就是坏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就应用每个感受作为根除习性反应的工具。这个阶段就是所谓 “行舍” (sankhara-upekkha) —— 对所有习性反应保持平等心,如此就会一步步走向解脱的究竟实相:涅槃。
解脱的经验
解脱是可能的。人可以从习性反应、痛苦中获得自由。佛陀说:
这种经验超越身心世界,不是此界,不是彼界,不是两者,不是日月,我称它无生无灭、无住也无生死。它不需要支持,不需要培养,不需要根基,这是痛苦的终点。
佛陀也说:
有一个无生、无成、无为、无条件的存在。若非如此,将无法从有生、有成、有为、有条件中解脱出来。但因为有一个无生、无成、无为、无条件的存在,才能从有生、有成、有为、有条件中解脱出来。
涅槃并非只是死后的状态,它是此处此刻可经验到的。
用否定语来措辞形容它并非因它是负面的经验,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形容涅槃。每种语言都有描述身心现象的用语,但没有用语或观念可描述超越身心的东西。任何类型、任何比较都无法形容,我们只能用 “它不是什么” 来形容它。
事实上,想要去形容涅槃是毫无意义的,任何的形容只会带来混淆,不必去讨论或争辩它是什么,重要的是去体验它。佛陀说:
能息灭痛苦的珍贵真理,必须亲自去实践它。
当一个人已证得涅槃时,涅槃对他而言才是真实的,此时所有对涅槃的争辩都变得不相关了!
想要体验解脱的究竟真相,首先必须穿越表面的实相,去经验身心的消融状态。越能穿越表面的实相,就越能止息贪瞋和执着,也就越接近究竟的实相。一步一步努力去做,自然就能到达涅槃的境界。不必去渴求,或怀疑它的出现。所有正确修习正法的人都会到达这个境界。涅槃何时会出现,没有人知道,一部分依各人所累积的习性反应而定,一部分依各人努力根除的程度而定。
要达到此目标,我们所能做且必须做的就是持续观察而不起习性反应。
我们无法决定何时会证得涅槃,但我们可以确定使自己朝向目标不断前进。我们可以控制现在的心。
无论内在或外在发生什么事,都保持平等心,此时此刻我们就达到解脱。
已到达这种最终目的人说:
贪瞋痴的息灭就是涅槃。
内心灭除贪瞋痴,就体验到解脱。
我们正确修习内观的每一分钟,都可以体验解脱。毕竟,法的定义是不仅在未来,当下也有结果,在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会得到好处,而且每步都直接能向此目标。此时此刻,心远离了习性反应,就有一颗安详的心,每个这样的时刻使我们更加接近全然的解脱。
我们不能努力去培养涅槃,因为涅槃是培养不出来的,它原本就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努力培养通向涅槃的特质 —— 平等心的特质。观察真相而无习性反应的每一时刻,我们就向究竟的实相前进。心的最佳特质是拥有全然觉知实相的平等心。
真正的快乐
佛陀曾被问及何谓真正的快乐,他举出许多产生快乐的正当行为,这些行为才是真正的幸福。
所有的幸福(喜悦)分成两类:
一是实现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而造福他人(众善奉行);
一是自净其意(净化内心)。
个人的善是无法脱离他人的善,最后佛陀说:
当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稳,不受动摇,没有瞋恨,不生不净烦恼,总是觉得安定,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在个人身心的小宇宙中或外面世界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能面对它 —— 没有紧张,没有被压抑的贪瞋心 —— 而是用全然的放松,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不论是面对喜欢或不喜欢、想要或不想要的每种状态,都没有焦虑,在了解无常后感到全然的安定,这就是最大的喜悦。
明白你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任何事可以击败你,你可以微笑地接纳生活中的一切 —— 这就是心的完全平等,也是真正的解脱。透过内观的修习,当下就可以获得这些。
真正的平等心并不是消极的疏离,不是逃避生活的困境,也不是把头藏在沙堆里的人。
心的真正平衡是基于对问题的全然觉知,能觉知所有层面的实相。
没有贪瞋心并不是无感觉地忽视他人的痛苦,而只管享受自己的解脱。相反的,真正的平等心有很恰当的称呼:“神圣的无分别” 。它是生动有力的品质,是内心净化的表现。当一个人能从盲目反应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它的心开始能采取对自己或他人有创意的、有建设性的、有益的积极行为。
有了平等心(舍),纯净心的其它物质会接着产生:
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的善意与爱心(慈);
同情别人的失败与痛苦(悲);
分享别人的成功与好运(喜),
—— 这四种物质是修习内观必然的结果。
原先,我们总是留住自己喜好的,而把不喜欢的推给别人,而现在我们明白自己的快乐并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牺牲上;
给别人快乐才会带给自己快乐。
因此我们要与人分享我们的安详,并且脱离痛苦,体验解脱的喜乐,我们体会到这就是最大的善。因此我们也希望别人能体验这种安详,并发现这个离苦的方法。
这就是修习内观的合理总结:metta bhavana(慈心观) —— 对他人生起善意。以前刚开始,可能只有口头上的修慈悲心,内心深处贪瞋仍继续着。而现在习性反应的过程有时会停止,自我的恶习消失,从内心深处自然地生起善意、慈悲。以纯净心全力为后盾,慈悲心变得强而有力,能产生安详和谐的气氛,来利益众生。
有人觉得保持平等心就无法过多彩多姿的生活,就好像画家有许多色彩可挑选,却只选用灰色;或有人会弹钢琴,但是只选择强奏C中音,这是对平等心的误解。事实上,以往这钢琴已经走调而且我们不知如何弹奏它,若只是胡乱敲击键盘自我表现一番,如此只会弹出不和谐的音调。但如果学会调音并正确弹奏乐器,就可以产生音乐,从键盘最低到最高的音阶,所弹奏出的每个音符都是和谐而美好。
佛陀曾说:净化内心之后,能获得圆满的智慧,我们经历到 “喜、悦、平静、觉知、彻悟、真乐” 有了平等心,我们更能享受生命。
当愉快时,我们当下具有全然不散乱的觉知去尽情欣赏它。
但当愉快的经验消失,我们不会苦恼;我们依然微笑,明白它终究会改变的。
同样的,不愉快时,我们也不会沮丧;会去了解实情,并且也许能找出解决之道。假如我们力有未逮,还是可以保持祥和,因为我们充分知道这种现象是无常,一定会消失。这样心情放松,我们可拥有更愉快和丰富的生命。
有一个故事提到,缅甸人曾经批评乌巴庆的学生们说:“他们欠缺内观者应有的严肃举止。” 批评者承认这些内观者在课程当中认真地学习,但课后他们总是显得愉快而面带微笑。当这些批评传到受人尊重的缅甸和尚韦布·萨亚道(Webu Sayadaw)的耳朵中,他说:“他们微笑,因为他们能微笑。” 他们的微笑并非是执着或无知的微笑,而是法的微笑。一个已净化内心的人不会再愁眉苦脸。当痛苦去除,他自然微笑;当学得解脱之道,他就自然感到快乐。
这微笑发自内心,表现出安详、平等与善意。每种情况下都保持灿烂的微笑,这是真正的快乐。这就是法的目标。
问题与回答
问:我想知道处理身体疼痛的方法是否也可用于处理妄念?
答:只要接受心中有妄念或情绪在。
这妄念以前被压抑住,现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不需要再探究细节,只要接受它,情绪就是情绪。
在这时候,你身体感受到什么?每种情绪在身体上必会产生感受,开始去观察这感受。
问:那我们要去找寻和这情绪有关的感受吗?
答:观察任何产生的感受。
你无法发现何种感受和情绪有关联性,绝不要做这样的事,那会徒劳无功的。
有时候当情绪生起时,你的身体会感觉到与这情绪相关的感受。只是去观察这些感受并明白:“这些感受是无常的 (anicca) ,情绪也是无常,让我看看它延续多久。” 你会发现你砍掉了情绪的根源,它消失了。
问:你认为情绪和感受是一样的吗?
答:他们是一体两面,情绪是心理的,感受是生理的,但两者关系密切。
事实上,心中产生情绪,身体上也会随着有感受产生,这是自然的法则。
问:但情绪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吗?
答:当然是心理现象。
问:心也是整个身体吗?
答:它和整个身体是紧密相关的。
问:心识是否存在身体的所有原子中?
答:是!这就是为什么情绪和相关的感受会在身体内的各处生起。如果你观察全身的感受,你也一定观察到和情绪相关的感受,那你就能脱离情绪。
问:如果我们坐着而没有感受任何感受,这种修习还有益处吗?
答:如果你坐着观察呼吸,可以使心平静下来并集中,接着去观察感受,但除非你能感受到感受,否则净化过程无法进行到深层。在内心深处,习性对持续发生的感受不断起反应。
问: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有片刻保持不动并观察感受,那有帮助吗?
答:当然。当你没有其它工作,即使是睁开眼睛,你应觉知你自身的感受。
问:老师如何判认学生已证得涅槃?
答:有许多的方法去检查是否真正体验到涅槃,但老师必须受过正确的训练。
问:内观者如何自知(证得涅槃)?
答:由生活中的改变即可知。
真正体验涅槃的人会变得神圣且内心纯净。
对根本的五戒的任何主要原则,他们不会触犯。
对自己的错误不会隐藏,且尽力不再犯同样错误。
他们会放弃对典礼仪式的执取,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只是外在形式,空洞而无体验内涵。
他们对走向解脱的正道怀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他们不会再摸索其它的方法。
最后,自我的幻影会被粉碎。
如果有人声称已证得涅槃,但他们的内心仍和以前一样不净,行为也和以前一样不恰当,这就有问题。
生活的方式会显现出是否真正证得涅槃。
老师不应该发出某学生已证涅槃的 “证书” ,否则将会变成师生建立自我的竞争。学生会努力想得到“证书”,而老师发出的“证书”越多,老师的声望也会提高。涅槃变得次要,“证书”反而居首位,变成一种疯狂的游戏。
正法只是帮助学生证得涅槃,变得自在解脱。老师教导的真正目的是确实地帮助学生,而不是提高他们的自我。正法不是游戏。
问:精神分析法和内观法有何不同?
答:精神分析法系指试着将那些强烈影响现在心理的过去事件,召回至意识层面,而内观法是带领内观者到习性发生的内心最深层面。
精神分析所召回的每个事件,在身体上都会伴有感受,内观以平等心观察全身的感受,使无数层的贪瞋习性生起及灭去。
内观处理习性反应从根源下手,很快且很容易从习性解脱出来。
问:何谓真正的慈悲心?
答:它系指服务、帮助别人脱离痛苦的愿望,但不能有执着。
如果你为别人的受苦而哭泣,只是让自己不快乐,这并不是正法。如果真有慈悲心,用所有的爱尽力去帮助别人;如果失败了,笑一笑,再找寻其他的方法。
你的付出不要求结果,真正的慈悲来自一颗平衡的心。
问:您能说内观(毗婆奢那)是证悟的唯一方法吗?
答:经由检查自己及消除贪瞋习性可达到证悟,这种方法即是内观,不管你如何称呼。
有人未曾听过“内观”,但内观过程自然地发生在他们身上。
这类例子在许多印度圣者身上可以见到,这是从他们的言论中判断出来的,但因他们不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所以无法很清楚为别人解说。在此你有机会一步步地去学习,此法将会带领你走向证悟。
问:您说内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生活艺术,这样不会使修习它的其他宗教人士困扰吗?
答:内观并不是装成一种宗教和其他宗教竞争。我们不要求内观者盲目接受哲学理论,而是告诉他们只接受自己亲身的真实体验。
最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所实践的是道德行为、专注和净化的洞察力,这三项哪一个宗教会反对它?它又如何困扰人呢?
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你会发现这些疑虑会自动解除。
故事:买油
© 点击上方,聆听有声书
有个母亲叫她的儿子带着空瓶和十卢比的钱到附近的杂货店去买油。男孩打了瓶油,但在回家的途中跌倒打翻了油瓶,有一半的油流掉了,只剩下半瓶的油。发现少了半瓶油,他回家哭着告诉母亲:“哦!我打翻了半瓶油。我打翻了半瓶油。”他非常不快乐。
母亲又叫另一个儿子带了另一个瓶子和十卢比去买油,他也打了瓶油,回家途中跌倒,瓶子也翻了,这次也是流掉半瓶的油。他捡起瓶子回家,高兴地告诉母亲:“你看,我救了半瓶油!当油瓶掉了,油开始流出来时,有可能全部流光。但是我救了半瓶油!” 两兄弟在同样情况下回家,交给母亲的,都是只剩下半瓶油。一个为失去的半瓶而哭泣,另一个为剩下的一半而高兴。
于是,母亲又叫另一个儿子带另一个瓶子和十卢比去买油,他同样在回家途中跌倒了,油瓶掉到地上。一半的油也流掉了。他捡起瓶子,跟第二个孩子一样,回家后很高兴地对母亲说:“妈,我救了半瓶油。” 但这个孩子是内观地孩子,不仅乐观,而且很实际。他心里很清楚:“嗯,我虽然挽回半瓶油,可是另一半已经流失了。” 所以,他又告诉母亲:“我要到市场去打一天工,赚回五卢比的钱,填满这个瓶子,傍晚以前我一定可以完成的。”
这就是内观。它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乐观主义、现实主义、实践主义。
连载中,敬请关注收听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查看以往课程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回复关键词“脑场”
可获取最新资料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