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穿几件衣服、几双鞋都有定数,看看你是否在提前透支福报?3位高僧惜福事迹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门派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门派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门派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门派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门派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门派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门派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及时告之立即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参与平台互动交流,请加微信 hymt-2021或 ynmx87门派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
一个人能穿多少双鞋?你只有一双脚,就算每天上午一双鞋,下午一双鞋,在这一天中剩下的鞋子就全变成了摆设。你一天能穿多少件衣服?如果让你一天换几次,你自己不感到累赘疲惫吗?就算是春夏秋冬一年,也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有个说法很诙谐:“那些一换季就觉得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就好像去年这个季节他们是裸奔过来的一样。”有多少人不知足?衣橱都要爆炸了,就是找不到喜欢穿的衣服,经常在为自己穿什么发愁。
僧服对于出家修行者来讲越老越值钱,越老越有加持力。我身上穿着的僧裙到今年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我觉得它还是很好很庄严。当你拥有的物质不多时,想法也会特别少,人自然而然会轻松自在。
现在很多女士,觉得“购物狂”是个光荣的称号,不管有没有需要,看见衣服、鞋子、包包就想买,买了闲置在衣橱里的有很多,穿了一次就打入“冷宫”的也不少。
购物要以自己的真实需求作为标准,无止境的购买,改换装扮,并不能提升你的品味和素养,倒是会浪费你的福报。
有一些人,就算浑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奢侈品,快乐对其而言,却是真奢侈,内心的贫瘠与痛苦无法被包裹,空虚无处隐藏,其实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就他们自己不知道。
从购物狂,很容易变成贪欲狂,失控的人心每天都上演悲剧,让人看清楚:贪欲不能带来快乐,只能带来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必须从逐渐减少自己的贪欲开始。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纵观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统治了一个国家,还想统治另外一个国家,然后第三个、第四个附属国……欲望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刹不住车,不停膨胀的欲望,会给自他带来灾祸。
那些被抓起来的贪官和奸商,其实他们的钱财一辈子都用不完,却还是会想方设法去贪,这个时候不是他的身体需要贪的实物,而是他的大脑需要贪的快感。
他们需要数字让自己感觉舒适,以为数字能够填补他们空虚的心。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丨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个故事说一群旅游的人到德国一家餐厅吃饭,剩下很多菜。一个德国老太太走过去让他们把菜吃完,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菜打包,不要浪费。
游客不乐意,引发了争吵。游客们说:“这是我们付钱买的,关你什么事儿?”
德国老太太说:“虽然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大家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缺少资源,你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2013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技术筹备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指出:“世界上有八分之一人口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使过半人口备受困扰。最令人震惊的是,目前仍有超过8.4亿人遭受饥饿,尽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却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了。”
饥饿和营养问题每年导致全球近700万5岁以下儿童夭折,1.62亿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而与此同时,全球肥胖人口却高达5亿。
当你为选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发愁的时候,请想一想还有很多人连衣服和鞋子都没得穿。当你一边为减肥失败而痛苦,一边肆意浪费粮食的时候,全球还有8亿人在忍受着饥饿。
倡导布施,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大的欲望,有多余的物质可以无私奉献出去,“己所欲,施于人”,要懂得从自己的口中节省下食物给有需要的人,这种节省,既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又可以帮助他人。
最好的精神食粮是fo丨法,因此除了自己听闻以外,还要努力做法布施。把能够净化心灵的fo丨法传播给他人,让有缘人能学到妙法,能够结个善缘,使他们以后面临苦难挫折的时候,不会陷入沮丧无法自拔,也不会因为失去钱权而选择绝路,这是很大的功德。
“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高僧大德们又有何“惜福秘诀”?我们来看看四位当代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虚云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1.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丨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丨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丨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丨堂过早堂了。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要吃。我们说:“这东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齿行吗?”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起来了,吃得比我们还要快,我们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
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出家人福报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过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们在这个福报当中,要更加注意惜福。
有福德的人,修行起来也会比较顺利。如果没有福德,无论修那一种法门,都会有种种的障碍。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父讲开丨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万分。所以说善知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
2.印丨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丨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
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
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
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摘自《略述印丨光大师之盛德》)
弘一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4.弘一大师惜福的事迹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丨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丨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丨fo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对比高僧们的事迹,再想想自己,倍加羞愧!
食物不是吃饱的,而是吃腻的,倒掉...
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穿旧的,仍掉...
手机不是用坏的,而是落伍的,换掉...
...
我们今天所吃、穿、用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整个社会创造出来的价值,我们只有用的权利,但没有浪费的权利。
每一滴汗水都需要被尊重,每一个物件也值得被珍惜。能真正懂得珍惜的人,一定是个珍惜生命的人,他也是有福之人。
- END -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山楂大枣莱菔丸 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