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ine+LINK 回顾 | 张海翱: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

lineplus 2022-09-11

是什么链接着建筑和世界?

是什么链接着我们和建筑?

我们

聆听建筑与城市的脉动,

发现世界的多元文化,

欣赏生命的充实丰富,

在 line+ LINK · 链接我们和世界的无限可能


  ----------------------


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




line+有幸邀请到现象级“网红建筑师”张海翱先生来到杭州,和业内以及热爱建筑的朋友们共同探讨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如他在讲座里所说的一样,“人间烟火”设计的辐射内容很多,不仅有建筑学本体,还包括人间百味,人间百态,触发现场探讨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建筑设计,发散至建筑学教育,建筑行业现状,建筑与媒体等多个维度。

 

40余次大笑,10余次掌声,杭州的梅雨也敌不过line+展厅里的热闹。张海翱用他风趣幽默和接地气的演讲方式为大家叙述了过往案例和自我思考,为年轻设计师注入新鲜能量。line+ LINK旨在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杰出的青年设计师发声,为这个城市热爱设计的伙伴们提供一个窗口,带来一些新视野、新观点的碰撞。




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 "


第一阶段:宏大叙事,增量时代的积累

2005-2015

     



「  第一次机遇:中标邹平规划展览馆  」


2005年开始,差异化的竞争发展思维使张海翱放弃了高热度的住宅建筑设计而开始投身于公共建筑设计。5年的时间里张海翱和团队积累了40余个公共建筑项目,并在2010年第一次中标。

 

山东邹平规划展览馆遵循了当地“礼制文化”规范有序的传统,中心对称布局,四平八稳,宏大叙事,用现代的手法演绎传统空间。“我第一次站在完工项目里我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我就坚定了继续做建筑的决心,这是让我的初心非常感动的一个时刻。

 


第一阶段部分作品


邹平规划展览馆(2010)


中国电信数据中心(2010):设备功能类建筑,体块穿插演绎中式百宝盒的错落造型,特殊的金属网架效果


山东邹平公安局(2010)


郑州大学附属小学(2011):“纸飞机”原型,立面错落的层次感,活泼的造型和鲜艳的颜色,创造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校园环境。


山东省邹平市市民中心(2011)



「  第二次机遇:中标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  」


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主体酒店


“让世界来看中国升起的太阳”是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以下简称“日出东方”)最初的设计理念也是张海翱打动温总理的关键。天圆地方,中华精髓,天人合一,有机和谐。最大限度消隐建筑于山水之间,曲线的轮廓线营造与环境相呼应,双曲面椭球型玻璃幕墙的设计使建筑能够上部反射天,中部反射山,下部反射水。




日出东方是一个功能导入形态的方案,通过不断地拟合建筑形态来填充无标准化的酒店客房功能是设计阶段最大的难点。日出东方作为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主体酒店,运用了许多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保温节能的4层Low-E玻璃,垂直管道新风系统、高折光率的窗帘专利设计、电融雪设计等创新型技术。





在APEC峰会期间日出东方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国内外多个权威媒体争相报道(包括cctv、人民日报、CNN等)。因为该项目,张海翱还受邀出席担任PSA集团(标志雪铁龙)DS品牌全球代言人,是目前国内唯一代言国际高端品牌的建筑设计师,也是首个受到主流广泛关注的建筑和建筑师。

 

张海翱担任PSA集团(标志雪铁龙)DS品牌全球代言人


再反思如此成功的案例,张海翱坦言还是留有很多遗憾,包括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空间效果等都还值得深度考量。




第二阶段:“人间烟火”设计的积累

2015-2018

     


15年全球性经济危机迫使张海翱停下来重新思考自己的方向,是继续做商业设计,还是开辟新路。15-17年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建筑竞赛实践,在不断地自我博弈中寻找出路。在进行上海大歌剧院“生活的舞台”方案设计时张海翱意识到,建筑与人和生活的关系或许会是一个突破口。


生活的舞台: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佳作奖

 


「  网红设计,存量时代的确幸  」





在以“一条”为代表的内容流媒体盛行的时代,建筑的话语权微乎其微,张海翱就此想到借助媒体的推力赋予建筑新的能量。在日出东方被一条拒绝拍摄后,他反复思考和研究媒介的对象和传播特性,过往的案例脱离平常百姓生活,公众参与度低,无法获得共鸣,必须探索出新思路:摈弃宏大叙事的建筑,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尝试走向公众的人间设计。

 

生活有柴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这两个看似相悖的设计方向被融合在张海翱的“人间烟火”设计中。生活是家,邻里关系,也是城市生存的基本问题,诗和远方则是精神,诗意美学,社区营造和传播示范,通过整理城故,再造文明的方式,在建筑学本体基础上,借助媒体等外力,链接多个环节,以社区营造为主要途径让使用者主动参与全过程,创造出新的建筑设计模式。

 

张海翱与一条和几乎国内一线卫视的所有改造类节目合作,创造了多个10w+,上亿点击量,高收视率的建筑项目。这些都不是简单地建筑跨界媒体,设计之外,每一个项目都是利用建筑学功能针对性解决了长期的社会痛点问题,从而引发广泛的话题讨论,是事件、媒介、传播、对象及建筑主体多环节紧扣发生的连锁反应。



人间烟火:“家”设计


/ 机械车库之家 /

通过两个可以升降的楼板实现小户型2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巨变   


与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栏目组合作。设计以时间换空间,模块化总结一天、一周、一生周期性的关系,结合移动楼板和100多种可变家具实现多种生活模式切换,成功解决了北漂人生活蜗居的社会痛点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度,一条年度最热。


集装箱之家 /

50平方米四个废弃集装箱的极小家


第二个机械转换项目,利用箱体抽拉,楼板翻转的方式,以“掀开”“抽拉”形式变换空间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集装箱之家”获得上海建筑学会佳作奖,入选世界建筑节住宅类名单并代表上海建筑界参展韩国釜山建筑节。


/ 阁楼之家 /

在40平方米解决3代居住矛盾


同样是利用机械原理实现家具和空间转换,建立错层空间,垂直连接各家庭功能,将平面化的夫妻家庭生活立体化。采用园林的透漏手法,内外互动,以楼梯作为空间最重要的连接,用木材限定强调,如同穿过丛林,营造了中式垂直园林的效果。该项目在网络上获得了高点击率和一条、archdaily、有方等媒体全方位报道。


宠物之家 /

40平方米,一对母子,27只猫2只狗的高密度人宠混居


宠物之家项目选用了参与报名的上百个案例中最极端的一个,具备社会话题性。解决策略是,通过共同的空间和空间的联动性来分割与渗透人宠空间,以“猫咪的马赛公寓”解决宠物的高密度问题。与业主共同营造,利用宠物的社群效应来解决问题,半透明光桶供其活动,可抽拉、替换的自由联通的单元盒子方便业主管理。视频播出后,短时间内引发了微博上百万点击量和热搜效应,传播力极广。



人间烟火:“邻里社区”设计


新华路敬老邨 /

为19户老年人打造的立体里弄系统


改造内容包括过道空间、屋顶天台、接地层、设备更新等,改造面积共180㎡,却因不同原因导致停工9次,耗时一年。与传统的设计模式不同,存量更新项目设计牵扯到多方利益博弈,错综复杂,解决办法的核心是要求高效链联这些关系。首先针对需求,设计师对空间做出人性化处理,引入气氛活跃的颜色光源,墙体包裹,增设栏杆扶手,利于邻里交流的装置,方便老人使用的导视系统等,在天台创造新的邻里交往空间,晾晒衣被,跳广场舞等场所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其次,政府、施工方、老年住户、居委会等多方协调,双向传递设计动机以及老年住户的反馈,最终达成一致。时空并置的叠合状态下的新华路敬老邨是首例为老人改造的“人间设计”,引起了众多媒体报道,多篇10w+文章介绍。


/ 木兰围场儿童邻里图书中心 /

带领吴彦祖等明星参加浙江卫视“漂亮的房子”建筑类节目,为草原儿童而设计的邻里中心


木兰围场儿童邻里图书馆(以下简称“木兰围场”)是张海翱现象级网红事件的关键案例,是国内有史以来传播率最广的建筑项目,700多篇10w+文章报道,综合点击率超过8亿,获得红点奖至尊奖,WAN一等奖等多个国际大奖,并在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展出,张海翱代表中国建筑师在威尼斯大学塔夫里报告厅做主题演讲“媒体和乡村建筑: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来发展贫困县带动当地旅游发展”。

 


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蒙古包,由两个蒙古包咬合而成,以简洁的形体回应广阔草场的场地,通过顶部开天窗引入自然光,内部书架结构的纵横交错,形成了太阳光散射和具有符号意义的经纬线,以书架形成的向心式室内空间,烘托阅读空间的神圣性,现代化转译传统语言。建造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全部采用预制化的技术手段,材料采用当地的毛石、老木头和藤条。

 


“这是一件很疯狂很亢奋的事情,从概念方案到建成只有45天,最后是所有人通宵垒毛石。但是能在几百亩草场里做这样的设计,当你置身在里面真的有天地的感觉,太疯狂了,这是只有节目支撑我们才敢做的事情。”


作为节目的总策划师和项目设计师,建筑师拥有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资源,虽然方案进程受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包括节目逻辑,资本资源,行情动荡等,《漂亮的房子》可能不是一档优秀的综艺节目,但已经是建筑行业里的一个新标杆。




人间烟火:“街道与城市”设计


粟美术馆 /

愚园路公共市集:柴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


老愚园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由于城市化建设使得其市井气息都消失了,各种小摊贩逐渐消失,单一方向的1088弄变成了一个“死弄堂”,技艺中的商店消失了,社区的小朋友没地玩。张海翱和团队首先通过社区营造了解各方需求,最终形成一层柴米油盐即还原市井气,二层诗和远方即置入美术馆功能,形成愚园路公共市集的格局。

 


充满设计感的网红菜场,彩虹泼墨长廊,涵盖咖啡厅、移动画架、观影区、图书馆等便民社区功能的粟上海美术馆,定期举行活力有趣的社区活动,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社区生态。

 


「  关于网红  」



网红不过是一种现象,一种手段

网红提升了中国建筑圈的社会影响力

网红没有那么容易

 


从15年以微信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开始,在资本推动作用下的周期性传播机制中,建筑师也不可回避地成为其中一个话题对象,因为建筑设计内容辐射很广,可以链接材料、空间等,对公众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同期就出现了很多的节目如《梦想改造家》《暖暖的新家》《漂亮的房子》等。虽然在整个环节里建筑师都处于被动的状态,是在框架里做设计,但是因为网红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建筑圈的影响力,正向推动设计师的形象,所以我们应该持有开放的态度对待。

 

传播是阶段性的,从去年微信媒体的逐渐衰弱,宣告了一个疯狂时代的落幕,到即将进入抖音短视频时代。时代变化得非常快,以前可能是十年,五年才算一个时代,现在可能三年,两年,一年,甚至三个月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用刻意对自己定性,而是要思考当下该做什么。



「  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  」


今年1月张海翱以实践型副教授的身份加入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执教,又是一个新的选择和开始。未来他将从事建构、在地性、类型学贡献等研究,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建筑本体设计和中国本土文化。


“我的案例不具有参考性,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希望年轻人能多尝试,不要过早对自己定性,通过不同的路径,战略实践,做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东西。



 

跨界对谈 "

金鑫 / 孟凡浩 / 戚山山 / 张海翱 / 王卡

主持人:朱培栋

(从左至右)



💬

朱:张老师的人间设计是关于温度,关于柴米油盐的另一个维度,讲究的是公众参与度。当下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公共媒体的传播,张老师作为现象级的网红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我想听听大家对公众媒体的看法。媒体在建筑设计环节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建筑师是在媒体驱动下为了迎合市场而刻意扮演的人设,还是说利用媒体放大镜的功能,让你的设计更为大众所知?


朱培栋/Zhu Peidong

gad · line+ studio 主持建筑师


💬

张:这个问题特别宏大,媒体只是传播机制中的一环。人设只是自我定位,从个人擅长的领域塑造形象,更有助于推广。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非常疯狂的时代,现在逐渐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节奏,只要你的项目是有亮点的,都有机会被曝光传播。传统的建筑设计过于强调建筑理论的塑造要求,导致我们忽视了很多与大众相关的东西,事实上从人的角度来做设计是传播率最广最快的方式。设计师需要在二者的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找到的一个答案就是“人间烟火”设计,这是在我不断反思和自我本体认知中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媒体时代变化得很快,图像时代可能马上就会过去,接下来就是短视频时代。


张海翱/Zhang Haiao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 副教授

华都设计合伙人


💬

王:从互联网侵入生活开始,大家做判断的依据会更依赖别人的经验而不是自己的,最简单的例子,你出去旅游会找很多攻略来看。高速化信息社会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媒体介入,也许会改变我们对建筑的评判标准,以前我们对建筑的评价主要是美观实用、空间感,现在我们很难再用新媒体语言来描述。诗歌、画等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可以虚拟化地通过网络传播,只有建筑因为特殊的在地性,你只有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打卡”才能明白。


王卡/Wang Ka

浙江大学建筑学系 副教授、副系主任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 副所长


💬

朱:首先在一个静态图像时代,我们会用一些策略使图像从海量的图像流里跳脱出来吸引眼球,例如高饱和度高对比度的色彩,纯粹的空间等。王老师讲的,建筑需要现场体验,从空间的各个角度来感知,而不仅仅是图像上的几个特别角度。这两种状态都给建筑新的维度。戚老师之前的作品也有媒体介入,想听听戚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戚:我回国之后对媒体的认知非常局限,也是特别被动地介入媒体。16年九舍建成后在开始吧众筹,拍摄了一部由设计师主讲的短视频,正好赶上网络热潮,视频获得了非常高的点击量,也因此受到了很多节目的邀请,甚至跨界。风潮过去了之后,就沉下心来回归到建筑设计。

 

戚山山/Qi Shanshan

STUDIO QI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毕业生导师


💬

金:在节目里做建筑跟平时做项目是非常不一样的体验,你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不用面对施工方、造价、业主方,只要纯粹地做设计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会被直接暴露在大众面前,引起广泛地讨论,是一种无序的多层面的争议,在事件经过沉淀之后,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一种新的大众审美基础。紧接着是选择机制的进化,大众会要求更深入更有内涵的内容,这也是我理解的不仅要有人间烟火还要有诗和远方。网红设计师也好其他设计师也好,都必须具备非常强的设计功底,木兰围场的功能布局和帕拉迪奥式中厅设计,都是需要宏大叙事的背景支撑感谢张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领头作用。


金鑫/Jin Xin

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主创设计师


💬

孟:张老师的分享引出了一个话题就是媒体和传统建筑学本体之间的关系。现在来看建筑学还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体系,我们这个圈子里非常出名的人在大众圈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网红设计师现象,存在即合理,解决问题运用的还是建筑学本体,只是服务对象和方式略有不同,而且同时发生的是建筑师慢慢地走到了舞台前,和大众发生一种链接。


这种互动关系带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效应,一是通过这种扁平化的互联网交流将精英阶层的审美推向大众,而媒体会是这种大众审美推广机制里最重要的推手;二是通过这些改造事件让大众发现设计的力量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设计方和业主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正向推动了设计师的社会形象。在这两点上,张老师的现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孟凡浩/Meng Fanhao

gad · line+ studio 主持建筑师


💬

朱:媒体对设计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众审美提升,二是公众对设计价值的再认知。张老师和戚老师与媒体的关系状态其实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另一个是无意识地被资本裹挟,那这两种状态回应媒体的初心是不是相同?


💬 

张:我最开始的想法就是成为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设计师,借助媒体的机会来实现“弯道超车”,快速地提高知名度。中国的特点就是发展太快了,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一直做一样的设计,从机械楼板到木兰围场,再到社区营造,其实我已经开始弱化网红效应。现在我重新回到学校担任老师,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你当时所处的位置,资源和自身的状态。


 💬

王:我擅自为张老师总结,首先是为自己,同时去影响别人,通过不同的路径来影响人看待建筑的方式,而我作为建筑系教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教学。


 💬

张:建筑教育一直存在一种矛盾,体系里对所有学生进行大师化的精英教育,而在本质上是与行业脱节的。如果建筑师只想着通过一个设计来改变城市是不可取的,这往往会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我主动放弃宏大叙事,直接面对最底层的老百姓做一些小的设计,新华路敬老邨项目我改变的只有这19户老人的生活,这就够了。这个样本可能关注度不大,但足够让人们看到设计的另外一面。在教育学生时我也常说,我们的职业很伟大,但我们的职业只是众多职业里的一环,我们不能只想做很伟大的事情,我们要跟更多职业链接起来,链接一切东西,力所能及做一点改变。


 💬

戚: 我在15年和美院学生一起做毕业设计创造了很高的流量,当时是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建筑师通常是在设计链的最底端,比较被动,只能联动带动业主,但是,张老师的角色是完全反扑食物链,拥有了主动权,把建筑师是如何解决问题完全呈现在公众面前,带动了整个大环境。



嘉宾提问

Q1:金鑫:有人把建筑师比喻成开杂货铺的,什么都卖,但是压箱底的传家宝只卖给真正懂的人。我想如果在媒体这样助推的作用下,可能等到下一个时代就会出现两类设计师,一类设计师只做一般的设计,一类设计师就会只做带有强烈个人特征的设计,张老师怎么看?


💬

张:建筑行业现在还处于大浪淘沙的时期,有宝贝的建筑师还太少。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性也越来越高,但是在自我选择前必须有充足的思考和准备。在谈行业何去何从的问题前,我们应该首先带头重拾行业信心。


💬 

孟:所谓建筑学危机和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建筑师是处于整个社会的产业链上端,所处的位置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责任。



观众提问:

观众1:其实大家都知道研究建学本体的人跟社会都有点脱离,跟人间没有直接关系。像您这样已经下沉到人间的设计师为什么还要回归建筑学本体?



💬

张:网红设计的风口已经过了,而且我已经做到了极致,我也没办法超过我自己了。当网红这件事不是我的本意,只是一个选择,做建筑的头和尾一定都是建筑学本身,反思做过的案例我还没有找到原来想要做的东西,所以决定从头再学习,这和十年前做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都是新的。

 

观众2:建筑学危机有一部分是这个行业疯狂加班现象造成的,台上这些相对有话语权的建筑师们该如何带动行业来解决职业建筑师加班的问题?



💬

张:建筑师一直是反复高负荷状态的职业,我们应该正视问题,通过协会或者我们这些建筑师自发的发声,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力量,通过积累也会在未来创造影响力。


 💬

朱:职业建筑加班的问题不在于是996还是007,而是收到的回报是否与投入的时间相对应


💬 

王:一是看你对这件事情的热情程度,如果你有足够的热情,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为了接下来加班的时间上,而是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二是价值观,你是抱着怎么样的心态来加班。怎么解决学生和行业信心不足问题,学校层面我们尽量给学生减负,同时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设计这件事;行业层面,我们要去影响业主对待设计的看法,这不仅是一个作品结果而是全生命周期的过程


💬  

戚:加班有主动被动两种情况。我在学生时代因为太喜欢建筑设计了也就会主动和同学们一起疯狂熬夜加班。现在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不同的事务所机制也不同,商业事务所会把收入和时间直接对等,探索性事务所就不仅是时间,还有精力和创意,我完全尊重我的设计师们个性化的工作状态,我主要在宏观上把控质量和节点,他们只要自主把握好节奏就可以了。


 💬  

金:做设计很难讲加不加班,因为你是时时刻刻都是在思考的状态


 💬  

孟:我们在行业里至少能和业主平等对话,但是在资本面前也同样束手无措。关键是要秉持建筑师的职业精神,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高效和良好的心态,我们投入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对设计的热情,那相对应的回报也不只有收入还会有成就感等精神体验。



 💬   

王:一个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资深设计师说过他最大的遗憾是在成型前的训练积累量太少,不管是什么艺术家,都是经过反复练习,像是练成肌肉记忆,在释放能量时的技巧就是记忆的关键点,反复训练量的积累对年轻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


  💬  

张:我们从长周期来看,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可达到80岁,所以不用着急,年轻就要多折腾,多方向性的尝试都是积累,把时间维度考虑在设计中的话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就怕你坚持不到那个时候就厌倦了,放弃了。


  💬  

戚:在教学的时候我向学生特别强调建筑师最重要的是责任心和社会敏感度。现在整个社会都很急躁,我们习惯性逼迫要走在自己前面,没办法享受当下,但是只有现在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在为了以后的某个项目在努力,你有几十年的时间做项目但没时间做现在,当下就要很享受很有责任心地做好今天,把控好松和紧的节奏,开心过好每一天。Take a rest.


  💬  

朱:最后大家讨论的加班话题,在我看来其实讨论的是一个“工作观”,以及对待时间管理、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等问题的不同视角。这是一个值得从教育阶段开始研究的问题。


 






-line+LINK往期回顾-


庄子玉:从中国形式到中国叙事


王硕:超实践:META-PRACTI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