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遍布各地”丨拉拉社区历史人物故事②
封面来源 | 《Les+》第25期
制图 | 枣
作者 | 弥生
编辑 | Meng、阿醒
排版 | 小金
自2009年起,同语开始进行拉拉社区发展口述史的记录工作。
在一期工作中,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北京拉拉社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多年间的变化发展,前后共采访社区活跃人士44人,考察了9个民间小组与活动空间,通过重要的历史事件、积极个人与标记性的时间点来拼接出北京拉拉社区发展的大致脉络,同时也整理了27位相关人物的口述故事。
「人物故事系列」将按主题精选北京拉拉社区发展历史中重要人物的故事与Ta们的独到见解,为大家呈现运动中最精彩的人与情。
▼
本期人物系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陆酷儿女性杂志《Les+》的诞生故事,和同时期幕后的酷儿剪影。
《Les+》于2005年12月创刊,是由Les+工作室制作、北京同语机构支持的一份国内拉拉生活刊物。与侧重谈论拉拉情感、提供社群资讯的《天空》不同,《Les+》偏向于产出并传播文学艺术相关的内容,比如与拉拉社群相关的名词解释、人物传记、电影评论等。本文将着重为大家呈现——从社群杂志的创办和运营,到小组活动的开展,酷拉们的主体性在艺术创作与文化表达的过程中逐渐浮现、凸显,亦在社群内外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用生命去改变生命”。
图为《Les+》第24期封面
I
gogo
2005年10月,gogo和她的朋友Sam在一次闲谈中萌生了创办一本拉拉杂志的想法。当时她们的想法特别单纯,因为那时网上到处都能看到特别压抑的拉拉故事,但那并不能完全反映年轻拉拉们的生活现状。gogo希望她们创办的《Les+》能在内容上有一种引导性。时尚的东西一定会有,但更多定位在文化上——对拉拉文化以及城市年轻人文化的关注。
“《Les+》(的名字)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含义,那个‘+’可以理解为家园的家,也可以理解成加减乘除的‘加’——这个加号可以赋予它的意义特别多。”
“我最开始对《Les+》的期望不是它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杂志,而是它能够带给我多大的可能。我希望它能够不断突破那些现有的东西、固有的概念。我希望它是一个实验平台,能够让很多人去试验她自己的想法。……《Les+》应该在中国同志运动的历史当中作为历史见证人而存在。它是很难得的一个从女性的角度去记录这段历史的角色。”
II
Sam
2012年,《Les+》开始以同志媒体的身份开展媒体倡导项目并为社群权益发声,其合作出版物包括《LGBT媒体报道建议手册》《性少数发声指南》等。
2005年创办《Les+》,Sam说自己完全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做这件事的。当时她对自己的前途、对拉拉的身份感到悲观,就想做一个积极一点、阳光一点的东西。依靠《Les+》的平台,Sam一点点成长,感到自己变得更加乐观、理智,而不总是处在一个青少年的迷茫状态。遇到什么困惑,她就去做相关的主题报道,去采访、去搜集资料,然后把自己找到的答案呈现给大家。
“我们还有想让世界更明亮的热情。在《Les+》发展的过程中,它是有推动一些事情的。这本杂志存在的意义首先是它记录、展现了这个年代拉拉的面貌和状态,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心的。第二,就像我们宗旨上写的,让包括同志在内的更多的人听到同.性.恋群体的生活。我觉得我们在做,而且基本达到了。我们利用了杂志、网络(等各种)资源平台尽力去推动了这个年代的女同志运动。”
III
Eva
Eva认为自己灵魂里还是有一些做公益、做志愿者的热血的。她2005年接触了「北京拉拉沙龙」,2007年开始做“拉拉反家暴”项目,同年7月参加了第一届拉拉营。那是她第一次在夜店以外的地方看到那么多女同志聚集在一起,为争取权利而努力去做一些事。她因此备受鼓舞,觉得自己不是独自在做白日梦,就算做白日梦也有人跟她一起在做,不是孤军作战。
“我做了「无界限小组」,没有具体的目标,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来。人的观念要去改变,是非常漫长的一个事情,不是说你去影响别人的生命,我觉得是尽量用生命去改变生命。”
“我觉得(同运)不(仅)是女同志那么简单,是为女性争取公平的机会和更多的关注,这样女同志的权利才可以得到保护。我觉得人的命运都是相惜相关的,更别说拥有同样生理结构的女性,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一个更大的层面上来推动女权这个事情,我也慢慢越来越偏向于为更少数的群体——双.性.恋、跨性别说话。我本身就是一个双.性.恋,也认识了跨性别的朋友。我觉得其实要推广「包容和理解」这个概念,(就)要鼓励少数群体的人站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反歧视的效果。”
IV
小黑
小黑曾在《Les+》杂志上做跨性别专栏,而在生活中其实很少接触其他跨性别的朋友。他希望这些不愿现身的读者们能够看到,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和Ta们自己一样。小黑对于自身和“跨性别”的理解仍在不断调整,曾经的理解或许稚嫩,但都是他“旅途中的一个脚印”。
“很难说我到底是不接受我的身体,还是不接受社会对具有这种身体的人的一系列要求,我觉得,双方面都有。……「跨性别」这个词,产生时间还很短,它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还是一直在变动当中。而且随着现在的人越来越开放自己的个性、顺从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说传统让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时候跨性别的表现形态也会越来越多样。我不单是希望大家不要歧视这些变了性的人,也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能够让他们变性不变性,或者说变一半,或者其他的,都得到宽容、理解和认可。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
想了解更多,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口述史人物故事系列合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