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2024-09-13


目 录


中国古代史学

改铸历史:先秦时期“以史为鉴”观念的形成

晁福林

中国古代“起居注”记史体制的形成

乔治忠;刘文英

颜师古《汉书注》“抄袭旧注”说之再检讨

王永平;孙艳庆

《太平御览》引“唐书”之性质考论

温志拔

略论金代官方史书的编撰

霍艳芳

中国近现代史学

19世纪中国学者关于历史演进的理论

陈其泰

道德教化在现代史学的角色

——以柳诒徵及其学生缪凤林、郑鹤声

的传承关系为例

区志坚

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与现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王   传

以“三负责”精神指导点校“二十四史”

——敬谈白寿彝先生

崔文印

外国史学

德国政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

孙立新;黄怡容

历史文献学

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目录

与《李(木斋)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之比较

陈   涛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的史学价值

徐希军

史林偶拾

“因事命篇,不为常例”

——《史记·大宛列传》探微

马小娟

史学精粹

史学精粹


内容摘要


改铸历史:先秦时期“以史为鉴”观念的形成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以史为鉴”是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与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早在周公之前,“以史为鉴”的思想就有了萌芽,上古先民规避祸灾的行为是历史意识起源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意识,经夏商两代直到周初,才臻至完善。周代的鉴戒观念,包括“以天为鉴”和“以事为鉴”等方面,到了“以史为鉴”,方可谓大成。“以史为鉴”的前提是对于历史进行改铸与剪裁,这是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结果。

关键词:先秦;“以史为鉴”;社会思想



中国古代“起居注”记史体制的形成

乔治忠;刘文英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官方制度化的、按照日期顺序记述当朝皇帝言行和朝廷政务的史籍,这种记史体制的形成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进程。先秦的记史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汉代的“著记”为其前身,而东汉的“起居注”提供了史籍的名称,至两晋形成初步的官方记史制度。从北魏孝文帝定立起居注制度始,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此做出重要贡献,隋唐主要承袭了北朝制度,至唐代确立了理想化的起居注记史体制。其特点是直接的即时记载,奉从据事直书原则,更具备不许皇帝查看的独特性。这对皇权专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后来各朝代未能完全贯彻这种体制,但也无法否定唐代所确立起居注制度的合理与正义。

关键词:著记;起居注;记史体制;名实之辨



颜师古《汉书注》“抄袭旧注”说之再检讨

王永平;孙艳庆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扬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在学术史上,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在倍受后人推崇的同时,也为部分学者所深相诟病。人们不断发现某些题为“师古曰”的《汉书》注文,实际上是其他《汉书》注家的成果,从而据此认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抄袭”他人注解。对此,指责者颇多,而证之最详,持之最力者,当为杨明照先生,其著有《汉书颜注发覆》一文。但批评颜师古“抄袭”的学者多忽视了颜注《汉书》在经历唐代长期手抄流传,及宋代以来屡经校订、刊刻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在当今通行的中华书局本《汉书》校勘记中便收集到不少误改、误衍“师古曰”的注文,并据此推测被后人指责为“抄袭”的《汉书》颜师古注文,很可能多是后人不断增补、改写的结果,颜师古似不当为此种“抄袭”负责。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抄袭”;杨明照



《太平御览》引“唐书”之性质考论

温志拔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宋代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唐书”,对于校勘整理《旧唐书》及其它唐史文献,都有重要价值,但是对其所属性质,各家说法不一,或认为都属刘昫《旧唐书》,或都属唐代旧本国史实录,或认为两者都有。由唐代各种文献和宋人校勘整理的实际情况看,“唐书”应当是一个通名,既包含了《旧唐书》,也有唐国史实录、《通典》、《唐会要》,甚至唐代杂史笔记的内容在内。对于“唐书”性质的考察,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为对整部《太平御览》征引前代文献的考察,从而进一步认识北宋馆阁校勘活动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太平御览》;唐书;旧唐书



略论金代官方史书的编撰

霍艳芳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摘   要:金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统治者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修史、记注院修起居注。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但国史院和记注院无专官,大都兼有别职。因涉及到国家机密,金朝起居注不甚完备,然而,终金一世,金朝修了多部实录,并两次编撰《辽史》,此外,还有译经所和益正院翻译或编撰一些史书。官方频繁修史,与统治者以史为鉴的目的及丰富的国家藏书密切相关。

关键词:史书编撰;官方修书;金代



19世纪中国学者关于历史演进的理论

陈其泰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摘   要: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时代剧变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一批中国学者对历史演进阐发了深刻而新鲜的理论。龚自珍、魏源预见到“乱将不远”,对公羊“三世说”进行革命性改造,提出新的命题;其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构建了宣传变法维新的历史观;至19世纪末年,以严复为代表,结合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局,传播了西方近代进化论,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关键词:19世纪中国史家;历史演进理论;公羊“三世说”的改造;维新派历史观;《天演论》



道德教化在现代史学的角色

——以柳诒徵及其学生缪凤林、郑鹤声

的传承关系为例

区志坚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

摘   要: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学者如胡适等人多提倡新文化运动,其后更带动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史学风气,许多批评“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被视为“保守”的学者,尤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以柳诒徵为首的学者,因他们被后世视为“保守”,故忽视了他们史学的观点,本文便研究柳氏及其学生缪凤林、郑鹤声的史学观点,藉此以见他们提倡道德教化史学在现在史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柳诒徵;缪凤林;郑鹤声;吾国以礼为核心之史



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与现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

王   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   要:本文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运作理念和学术实践为考察视角,试图将其放入新思潮的背景之下,由个人扩大到群体,对研究所同仁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开创的西南民族研究及其学术影响作出了讨论。语史所同仁利用其所倡导的田野调查实践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法对西南民族的调查研究,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西南民族研究之先声,还直接催生了历史学与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诸多交叉学科的形成和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早期的研究实践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由于民族学田野调查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学科训练,致使对调查方法和研究分析工具的掌握有欠成熟;二是受研究经费的不足和战乱的影响,导致调查时间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论的深度和准确性。

关键词:语史所;科学方法论;西南民族;田野调查



德国政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

孙立新;黄怡容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特别是联邦德国的政治家曾对希特勒和民族社会主义给德国和其他受害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反思和探讨。从总体上说,他们的认罪、道歉和赔偿的态度是比较真诚的,但不谐之音时时可闻,争论也非常激烈。政治家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与其个人修养、价值观和党派立场有密切联系,而且也与国内外的局势变化息息相关,并且往往表现出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历史反思与现实政治自始至终都是难分难解的。

关键词:夏竦;庆历新政;形象塑造;政治文化背景



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目录

与《李(木斋)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之比较

陈   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藏有大量西域出土文献,除大部分敦煌遗书外,尚有少量吐鲁番文书。这批文书包括敦煌学界所熟知的《李(木斋)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中李盛铎旧藏的敦煌写本,以及其他一些日本私家所藏敦煌遗书。通过比较《敦煌秘笈》目录与《李(木斋)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本文揭示了各种目录题名、排列顺序、著录文书件数的差异,考察了各种目录的来源和底本。

关键词: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敦煌秘笈》;《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李(木斋)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的史学价值

徐希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   要:马其昶的《桐城耆旧传》记叙上起明初、下迄清末桐城地方人物九百余。《桐城耆旧传》征引文献广泛,主要有《明史》、《桐城县志》、传主文集、谱牒、墓志,以及口述史料和个人见闻等。其学术旨趣就是通过记叙乡贤的事迹,重建以程朱理学为行为准则的乡村社会,总结人才之盛与天下兴亡息息相关的历史经验;同时重视地方学术流变,维护理学正统。该书为人们研究明清时期桐城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关键词: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史学价值


排版:李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